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简讯     
200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刘东生 长期奋斗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从中国黄土的研究中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居于国际地球科学前沿。王永志 从1992年起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至今,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也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之一,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简讯…  相似文献   

2.
刘东生,1917年出生,天津市人,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他从事地学研究近60年,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使中国在古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曾荣获2002年度“泰勒环境成就奖”,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奖励》2004,(2):57-64
引人关注的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日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获此殊荣。至此,我国已有7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4.
刘东生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学家、黄土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长期从事地质学和环境学研究,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学、黄土学、古气候学、地质医学、高山科学等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神州回望     
世界科技的发展奇峰迭起、曲折横生。2003年是人类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这一年世界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悲喜交集:“神舟五号”飞天带来欢欣和自豪,“哥伦比亚”号坠毁引发悲怆与忧思;“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发布透出了生命科学的新曙光,而“克隆人”的传言又使人忐忑不安。本期“神州回望”,让我们共同“回望”2003年的科技进展。科技2004 March 神州学人 5令人关注的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2月20日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东生获得最高科…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气物理研究权威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研究权威吴孟超,共同获此殊荣。叶笃正,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包括:(1)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2)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奖励》2004,(6):16-16
刘东生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亚欧科学院院士。曾在贵州工作十多年。  相似文献   

8.
王梓坤简介     
《保定师专学报》2010,(3):F0002-F0002
王梓坤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吉安人,1929年出生于湖南零陵。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8年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研究生毕业,获苏联副博士学位。1988年获澳大利亚麦克里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9.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F0002-F0002,F0003
正马志明,男,祖籍山西省交城县,1948年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78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8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是文革结束后我国培养的首批硕士研究生,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数理统计学会(IMS)Fellow。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  相似文献   

10.
石耀霖院士     
石耀霖,河北保定人,1944年生于广西桂林,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地球物理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硕士学位,1986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石耀霖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工作,他将地质学、地震学以及比较行星学等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在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开拓地热构造学研究方向、区域地球动力学模拟、统计地  相似文献   

11.
90高龄的气象学家叶笃正和84岁的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被授予中国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并各获奖金500万元人民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叶笃正、吴孟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叶笃正,男,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科院特邀顾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还是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和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叶院士的…  相似文献   

12.
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1952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1979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13.
叶笃正,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美国气象学会名誉会员。曾在许多国际国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相似文献   

14.
<正>[专家简介]邹德慈(1934-),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江西省余江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1991年获英国设菲尔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建设部中国  相似文献   

15.
一生为三事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2年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2004年2月,王永志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3月,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6.
刘东生院士——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生院士是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一代科学家、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这片沃土上传播他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以及他的科学理想。他潜心科学研究,精心培育新人,为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一、学科简介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科创建于70年代中期,涉及海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大地测量等四个专业,1984年建立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1991年建立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培养海洋地质学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西太平洋地区十分活跃的海洋地质研究和培训基地之一.本学科现有古环境研究、海洋沉积、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综合地球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学科整体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海洋古环境研究和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方面已居于国内前列.  相似文献   

18.
《上海教育》2011,(17):62-63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1947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现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选为院士。20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相关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方法",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严恺,1912年8月10日出生,福建省闽侯县人。著名水利和海岸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名誉校长,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大坝委员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严恺院士于1992年荻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被国际水利科学研究协会授予荣誉委员称号,1996年获我国首届工程科学技术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大代表。  相似文献   

20.
肖纪美院士简介: 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湖南凤凰人。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学位。北京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长。先后开设了金属材料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腐蚀金属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断裂力学、合金能量学和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出版了10本专著。主要在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学科和氢损伤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强调综合应用金属物理、断裂力学和腐蚀科学分析解决了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若干重要断裂问题和材料质量问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开展材料的应力腐蚀及氢开裂机理方面理论研究。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