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简本《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关系问题,是引起学术界热列讨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简本《老子》是《老子》的摘抄本。简本《老子》内容几乎全部都能在今本《老子》中找到,且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今本《老子》第六十四章下段内容既出现于简本《老子》甲,又出现了简本《老子》丙,是简本《老子》摘抄于《老子》的明证;从郭店楚墓主人的职业看,有对《老子》进行摘抄的主观动机;今本《老子》不见于简本《老子》的内容在简本《老子》之前的春秋末期就已存在的事实,更佐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可能是黄老道家的古本)比传世本更有逻辑性,所以,《老子》全文还是应以其为基本结构,但一些关键词句应依据更古老的楚简本《老子》,才能正确理解其原意。因而,借鉴唐玄宗择善而取、异本合刊的方法,可形成帛书本与楚简本异本合刊的《老子》批判性版本。  相似文献   

3.
<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了古人一句话"死生亦大矣",并发出"岂不痛哉"的慨叹。无巧不成书,备课《兰亭》的同时,我恰好在读《老子》,《老子》中"大"除了有形容词"小大"之"大"的含义,更有"道"的意思,其中是这样阐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浑然天成,先于天地存在,它清虚寂静,广阔无边。它超越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  相似文献   

4.
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的竹简《老子》,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它是校勘其他传本的重要资料,如帛书本及今传本“绝仁弃义”,简本作“绝伪弃虑”,说明简本《老子》并不反对仁义,这些差异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老子思想与儒道思想的关系。因此对简本《老子》进行整理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老子》,是存世最早的《老子》抄本。由于该竹简是由最典型的楚国文字写成,很多字句在字形与字意上与现代已成形的《老子》有很大区别,相比之下郭店楚简中存在大量的会意字。在这些古老的楚文字中隐藏着古《老子》原初的内涵,很多原文的内容在由楚文字转成秦国的通行文字中损失掉了,而今通过对这些会意字的解读,我们或许能够还原先贤古圣之风骨。  相似文献   

6.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时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7.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派别五斗米道注老而成的宗教经典。通过梳理文本,认为道教重要的清静教义,已经在《老子想尔注》中有明确和丰富的阐述。它承续了道家哲学范畴"清静"寡欲不争的含义,但又作了宗教性的发挥,即发展成集宗教尊神太上老君之"道意",宗教戒律之"道诫",宗教修持方法之"道术"三涵义于一体的教义。  相似文献   

8.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了古人一句话"死生亦大矣",并发出"岂不痛哉"的慨叹。无巧不成书,备课《兰亭》的同时,我恰好在读《老子》,《老子》中"大"除了有形容词"小大"之"大"的含义,更有"道"的意思,其中是这样阐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浑然天成,先于天地存在,它清虚寂静,广阔无边。  相似文献   

9.
王丛慧 《学语文》2015,(3):56-58
出土文献中《老子》出土的版本最多,主要有马王堆汉墓甲乙本《老子》,郭店简《老子》和北大汉简《老子》共四种,本文利用出土的这四种版本的《老子》和通行本的《老子》相互对校,发现通行本《老子》的三则错误:通行本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应依简帛本作"无名,万物之始";通行本第五章的"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应依简帛本作"多闻言数穷,不若守于中";通行本第八十章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应依简帛本作"使民重死而远徙"。  相似文献   

10.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11.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之体"和"道之用"两部分组成。作为"道之体"是要阐明形而上的"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而"道之用",则是老子立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如何在形而下的世界体道、践道,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理想。《老子》视界中的老子,既是一个体道者,又是一个传道者,同时也是一个困惑者。这种困惑是由其学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文体风格既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方法与言说方式相关联,也与作者的艺术个性与审美追求相关联。《老子》的文体风格是长江文风形成的一个标志。这不仅是因为《老子》的思想集鬻熊以来南方道家思想之大成,而且还由于《老子》一书的言说方式也是南方文学最经典的言说方式。《老子》的成书与流传,不仅负载着长江流域的深厚的文化积累,而且规范和影响着长江文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与德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 :“历史不能只记载一个行动 ,而必须记载一个时期 ,即这个时期内所发生的涉及一个人或一些人的所有事件。”因此 ,我们看一个人和他的著作 ,首先应该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对老子及其《老子》也应该这样。老子思想的产生有广阔的社会背景。老子生逢春秋末期 ,大约生活于周灵王二年 (公元前 5 70年 )至周敬王四十年 (公元前 4 80年左右 )之间。这在《史记》中有记载 ,且较为可信。《左传》、《礼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亦有片断记载。春秋末期社会变革急剧。周天子衰微已久 ,其王…  相似文献   

14.
韩非的"道"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层面,使老子的"道"的"博大"、"玄远"、"形上"、"神秘"等色彩统统退去了。韩非就是这样改造降格,将老子的"道"纳入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5.
老子从"自然无为"生态关学原则、"天人合一"生态平等思想以及生态和谐共生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老子美学思想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子故里在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既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出土文物为据,验之地理位置也完全密合无间.同时也证明了,今人所谓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不足为凭.  相似文献   

17.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领导学著作。书中蕴涵的关于领导素质、领导行为及领导权变等方面的丰富思想,是现代领导学所倡导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为当代领导者的领导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笈邮斋本即乔山堂本(刘龙田本)的重印本对繁本进行了大量删节,刊刻也比较粗糙,文字存在很多错误,是建阳简本系统中一个比较差的本子。不过,它与其他建阳系统本子一样,有些地方能纠正嘉靖本的错误;个别地方还有嘉靖本以及其他建阳本皆误,唯独笈邮斋本正确的情况。笈邮斋本与同属建阳简本的黄正甫本相比,黄正甫本对原文的修改较大,笈邮斋本保留原著的文字更多一点。  相似文献   

20.
史料记录的不甚全面,以及历史上多个版本的描述,使得人们对于《老子》一书产生了诸多疑问,由此产生了战国派和春秋派,围绕《老子》一书的思想、语词以及所涉及的历史史实等对其所产生的年代进行了争论,这些争论表面上是对史实的争论,但同时表现出了争论者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启示人们对于史实的证明要从实际出发,多方求证,务必得出全面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