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靖港之战发生在太平军第二次入湘战役中。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立即派兵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到1854年初,西征军已先后攻克九江、安庆、汉口、汉阳,并进围武昌,控制了苏皖鄂部分地区。为了从南面拱卫长江中游重镇,阻止两广、福建乃至云贵清军从背后攻击武汉,太平军先后两次发动了入湘之役。第一次入湘之役发生在1854年2月中旬,太平军从武汉沿水路向湖南进军。当此之时,曾国藩湘军屯驻长沙,湘北一带主要是清绿营巡防兵勇。太平军进军相当顺利,不到半个月,就攻占了岳州、湘阴、靖港、新康、沱市等湘北重镇,并一度攻克宁乡,进入湘中地区。但此次入湘太平军兵力不厚,在宁乡歼敌后闻湘军大队将至即主动撤离,退回湖北。湘北一带又复为湘军占领,湘军前  相似文献   

2.
蒙河南省沁阳县县志编辑室的帮助,幸得一份从未刊印,鲜为人知的关于太平军北伐的新史料—《粤匪犯怀实录》原稿复印本.该“实录”是太平军围攻怀庆时,负责督守怀庆西城的河内县(今沁阳县)候选教谕田桂林(字小山)的守城“日记”①。该日记自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二十二日到五月十九日未逐日记述,只记了一些与太平军活动有关的事情,自五月二十二日到七月二十九日,除六月初八、初九两天外,各天发生的事情全作了详细记载.其内容所及,有怀庆的布防、军实的丰缺、民  相似文献   

3.
北伐太平军停驻天津,是既定的战略部署。决定停驻天津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水路交通四通八达,便於发挥太平军依水作战之长与抑制敌人马队的作用。太平军的战斗历程,尤其是北伐军鏖战怀庆的事实,足以为证。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在北方战场加强了工兵队伍建设,所进行的地道战主要有两大类,前期以攻击型地道战为主,典型战役为怀庆之战;后期防御型地道战发挥的效能和作用比前期更大一些,地道战延长了太平军坚守阵地的时间,但由于整个北方战场的战略失误,地道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太平军被动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甲寅四年(一八五四年,清咸丰四年)太平军征湘之役,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它从一八五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太平军攻战岳州始,至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太平军在城陵矶的营垒失守止,历时一百八十天,是一场自金田首义以来,太平军与清军之间的空前激烈的交战,对后来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正> 六合之役,是太平天国军事史上一次重大的战役。它事关太平军北伐之举,又为三河大捷、保卫安庆奠定了基础。六合,古称瓜步。南临大江,北接天长、盯眙,东靠仪征、扬州,西通滁县,全  相似文献   

7.
李自成山海关大败后退回陕西。多尔衮原计划分兵两路,一路派阿济格进军陕北剿灭大顺,一路遣多铎南下攻南京灭弘光政权。李自成主动东出,发动怀庆战役,迫使清军暂时放弃执行南下计划,调多铎西向怀庆、进逼潼关,全力攻打大顺。陕北与潼关战局共同影响整个陕西局势,过往研究或分别孤立对待缺乏整体关照,或限于史料记载混乱而得出自相矛盾之结论,或失之于简略语焉不详。从整体考察陕北战役与潼关战役,或能还原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8.
桐城战役是在1856年11月中旬至1857年2月末进行的。是太平天国发生内讧两个月之后,太平军在皖北发动的一次反击战。天国内讧之前太平军控制了西自武汉,东到镇江的长江沿线,在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太平军都居于优势。天京方面:太平军于1856年4月击垮了围困镇江之敌后继续开展了对天京外围的扫荡战,先后收复了江北广大地区,击溃了围困天京三年之久的清军江南大营,迫使清军统帅向荣败走丹阳,后被革职自毙。江西湖北方面:石达开、罗大纲等率大军西  相似文献   

9.
在太平军前期战史上,1853年南京战役堪称攻城战的典型战例.本文论述这次战役,侧重于战术方面的考察;对战役胜利原因注意于清政府在全局与局部上的措置.一南京战役的起始与准备南京战役的起始时间,现有的太平天国史著作均未明确论及.一般都把太平军放弃武昌、顺江东下,泛指为进军江南,而从1853年3月8日太平军进抵善桥一带起开始叙述进攻南京之战.这样处理,就通史性著作说未尝不可,若就战史研究言则失之笼统.  相似文献   

10.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日军对正面战场发动的第二次大规模进攻。日军预定的战役目的是:打通“大陆交通线”,占领并确保湘桂、粤汉及京汉铁路南部要冲,摧毁我空军之主要基地,破坏沿海防务,打击我野战军等企图。日军从1944年1月开始战役准备(日军称“一号作战”),动用了日军中国派遣军约50万人实施作战闭。  相似文献   

11.
临清战役是太平天国北伐战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战役。太平军北伐援军在这次战役中的失败,使林凤祥、李开芳领导的北伐军断了后援,终致最后失败,给太平天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本文拟对临清战役和太平军在此役失败的原因,作些探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咸丰十年上海战役,学界多关注其战略意义,而忽视战役进程中李秀成和洪仁玕的意见分歧。通过梳理史料,可以发现,虽然洪仁玕与李秀成私下商定东征苏常沪,并在天京军事会议上得到洪秀全批准,但是随着太平军逼近上海,李秀成主张武力占领上海,而洪仁玕为维持与西方的议和关系,背弃初衷,甘愿放弃上海。洪仁玕态度的转变对于上海战役的失败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学界把太平军此后一系列的失败皆归咎于李秀成未能占领上海,也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是中国军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唯一获胜的一次战役,指挥这一战役的就是清朝将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迫使清朝政府屈服,第二年4月。侵略军北上大沽口,与清政府谈判。当时,英法舰队在大沽口外耀武扬威,但清政府不修战备,军无战心,英法见此,迫使谈判破裂。5月,悍然向大沽口发动攻势,轻易地攻占了炮台,接着直扑天津。这时清政府慌了手脚,赶紧派使臣与英、法、俄、  相似文献   

14.
新保安战斗     
新保安战斗,是我华北第二兵团在平津战役前段,于1948年12月7日至22日,在平绥线上的新保安围歼敌之主力35军军部和两个师的一次重要战斗。现将这一战役的具体过程介绍如下,以供教学参考。 1948年12月上旬,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实现了第二阶段的战役计划,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残余部队的包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我东北野战军立即挥师入关,准  相似文献   

15.
1884年10月的淡水之役是中法战争中的重大事件.督办台湾事务的刘铭传基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采取以守为攻的军事牵制战略,利用气候和沪尾附近有利山势地形及民心等有利条件,最终取得淡水战役胜利,实现了抗法保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春秋中期,晋国灭虢吞虞,占领崤函后,形成了"西向足以制秦,东向足以争霸"的战略优势,这使得以东进图霸中原为基本国策的秦国犹骨鲠在喉,必欲取之。双方因此对位于黄河之滨的河西地区(今陕西渭南,河南灵宝、陕县一带)展开激烈的争夺,焦点是对战略要地桃林、崤山的控制。对此点,史学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秦晋"河西之争"因晋献公灭虢吞虞,占领崤函而起,崤之战则是这场旷日持久战争中最著名、影响也最深远的战役。"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成为此后关塞驻防和函谷关建关的先声,也使秦国终春秋之世未能得志于中原。崤函天险及崤函古道在春秋秦晋"河西之争"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17.
探讨刘邓大军与新式整军运动这一命题,有助于我们拓展解放战争史的研究领域和深化对解放战争历史进程加快的内驱力的认识。遗憾的是学术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拟就刘邓大军对这场运动的贡献进行扼要的阐述,并略作评论。一、刘邓大军开我军诉苦之先河重庆谈判期间和稍后,晋冀鲁橡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上党战役和阻止敌军北上的平汉战役。两役共歼敌七万多人。这时,直接影响部队素质的是新兵的入伍和俘虏的增加。对新兵的教育和对俘虏的改造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野战军前委要求所属各部队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各部队在实施教育…  相似文献   

18.
忻口战役     
忻口战役是“七七”事变后华北战场上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的战役,它与淞沪、台儿庄等战役相配合,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一“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并作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侵占整个华北的战略部署。在这个部署中,占领山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条山战役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在华北战场对国民党军队发动的最大一次进攻,国民党守军在此役中遭到惨败,对战役的认识不足与准备不周是致败的直接原因,作战部队的派系存在和保存实力的行为是致败的重要原因,推行消极抗战与片面抗战的路线是致败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1854年12月9日法国武装干涉上海小刀会起义后,各种力量格局发生了不利于小刀会的变化,而小刀会内部的行动战略却产生了明显分歧,无法形成合力突围出去,投奔太平军.在界墙修筑完成以后,小刀会处境更加艰难.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刘丽川精心谋划了通过放火制造乱相而逼使所有成员从西门突围的安排.但是,这种安排最终演变成分散的大逃亡,逃出来的只有一部分人投奔了太平军.由此看来,在改变了"等待接管"的战略以后,奔赴太平天国一直是小刀会追求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