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经常以一种"受困"模式呈现,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地演绎了人的道德困境.其中"外来者"形象往往有着"上帝"般的能力,能突然改变人的命运,引起人们道德意识的转变.通过细读<绿衣骑士>这部小说来揭示"外来者"形象在默多克小说创作中的主题功能,为全面把握默多克的创作意图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是"十七年"小说中较有特色的创作,这些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汉族作家,他们是以"外来者"的眼光来观察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以主流意识的眼光来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变化。这类小说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平等、自由、和谐的民族关系,其着眼点在于通过平等、自由、和谐的民族关系书写来建构共同的民族记忆,实现最广泛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作家是一个民族的代言人,鲁迅与卡夫卡作为中西方代表性的文学家,他们在各自的小说创作中展现了一幅幅民族的生动画面,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某些本质特征。通过对两位作家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背叛者、被驱逐者、伪装者等三种人物形象系列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4.
少年儿童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大都以配角的形式出现,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鲁迅小说中塑造了等级制度下的被"吃"者、"缩小的成人"与健全的理想型等少年儿童形象。这些少年儿童的命运或是死亡,或是前途未卜,而"将来是子孙的时代"。透过这些少年儿童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对民族命运和国民性改造的深切担忧,在《狂人日记》中他发出了第一声呐喊——"救救孩子"。  相似文献   

5.
《微暗的火》是一部创作手法独特、叙述技巧新颖、主题表现方式隐晦的后现代主义作品。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智力游戏体现在阅读和探索小说之中,小说的意义难以穷尽。笔者着眼于新的角度,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导致小说叙述者之一金波特孤独人生的缘由,即身处“文化霸权”之下的外来者被“边缘化”,成为“他者”。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了金波特试图摆脱“他者”身份的方法,即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建立一个摆脱现实秩序的乌托邦——影子王国。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中刻划了不少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大多是知识者的形象.由于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者形象已自成系列,他们已形成了沉沦者、零余者、隐逸者三个形象系列。本文拟对这些形象系列作些概括和分析。沉沦者形象系列主要出现在郁达夫早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一如村上春树的其他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充满他者形象,充分体现了他者的文化综合性、缺席性、作家的主观性和媒介作用,本质上是自我形象的映照,体现的是形象背后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他者还成为作家借以叙事的重要手法,提升了叙事效率,但小说也因此带上了他者过剩之弊。  相似文献   

8.
严歌苓小说《寄居者》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多民族共存的状态。小说文本中存在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它将各民族形象定型化,并基于此在各民族间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套是混杂性话语,它通过杰克布形象的混杂性解构了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贴在犹太人身上的"标签",还原各民族特征本身暧昧,模糊,冲突的真实状态。同时,揭穿建立在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之上的所谓迫害正义的骗局。  相似文献   

9.
<断鸿零雁记>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飘零者形象,为五四浪漫小说创造飘零者形象开启先河.清高、孤独、病态、感伤成为五四浪漫派与苏曼殊精神上的共谋,五四浪漫小说中创作的飘零者形象正是在<断鸿零雁记>中继承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翩跹于都市的舞者:张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是中国当下新都市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最终定位于都市文学 ,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寻觅过程。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都市的边缘者、都市的外来者、都市的牧己者三个阶段。张欣小说的意义无疑是源自其对都市人性本真的深层企及以及文本所透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以老舍的生命意识为视点,利用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理论,透过其小说中的"善良平民"形象、"混世小市民"形象和"觉醒者"形象等三大形象,探寻并思考老舍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形象创造的渗透和影响,希图将老舍小说研究开掘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构成了一个突出的创作现象,儿童这个群体一直都在鲁迅的关注视野和思考范围之内。纵观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纯真化、自然化的天真者;成人化、社会化的经验者;虚弱化、病态化的被“吃”者。  相似文献   

13.
俄国民粹派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有圣愚式农民形象、麻木不仁的农民形象、觉醒者等大致三类群像;中国乡土作家群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则大致可分为阿Q式农民流浪者和闰土式的农民形象。从两者比较中得出结论有二:首先,两国处于探索阶段的乡土小说创作都具备深刻的启蒙意识,并都伴随着一种深沉的寻根意识;其次,通过圣愚式农民形象和闰土式农民形象的比较,我们看到了两国给予不同的宗教意识和道德伦理意识层面上的不同的乡土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引入,国内学者对康拉德与殖民主义的批评呈现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有的批评家认为康拉德是彻头彻尾的殖民主义者,有的则坚持康拉德是对帝国主义持反对态度的人道主义者。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以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中对非洲形象的建构为例,通过分析和论述康拉德小说他者形象建构的艺术特征,从而探讨这些争议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康拉德小说的他者形象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万物有灵论的文化大语境下,日本文学孕育出的妖怪形象独树一帜。日本志怪小说中的妖怪形象表现出善恶美丑二重性、女性化突出以及怨怼形象众多三大特征。日本妖怪具有人情人性,这往往成为日本妖怪悲剧命运的根源,妖怪也从而成为人的镜像。不同时期的妖怪形象折射出的始终是日本人唯美细腻与凶狠好斗并存的矛盾民族心理,妖怪形象是日本文化中现世与彼岸、自我与他者关系最诗意的浓缩。  相似文献   

16.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7.
小说的教学,主要就是把握好小说三要素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把握情节、领悟内涵、理解作品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王慧开 《绥化学院学报》2013,(12):93-95,134
张爱玲一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张爱玲作品中有许多表现中国和异族形象的叙述,在小说中叙述中国“自我”和异族“他者”,站在民主理性的西方文化立场批判中国,展现腐朽衰败的中国形象,站在伦理和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立场通过叙述“他者”,否定和排斥异族,展现丑陋虚伪的异族形象.通过小说中塑造的这些形象,可以看出张爱玲陷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后的迷茫与文化选择的尴尬,使小说呈现出苍凉的文化蕴味.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抗日小说又称十七年革命通俗小说,它是当时革命历史小说的一部分。十七年抗日小说在对传奇英雄革命的身体叙事的同时,也对两种类型的反革命的身体进行书写,一类是民族罪人形象,包括汉奸、特务、叛徒形象,另一类是日本侵略者形象。从对两种反面形象的身体叙事中可以看出身体承载的政治、阶级、民族等复杂意义,反动的身体被打上文化政治学的色彩,成为被规训的身体叙事。  相似文献   

20.
黄佩华的系列小说构成他所特有的桂西北叙事,成为壮民族生存状态与历史的形象记录,其小说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地域小说特征,他的创作来自于深刻的民族身份意识与本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