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书法,作为博大精深的炎黄文化的一种高度凝练和特殊载体,很早以前就曾零星地流传到了欧洲。但对于抽象、深奥的中国书法,西方文艺界只能表面地、零碎地了解,当然也不乏误解;因为要撇开汉字。汉语本身,而用与汉字的音、形、义差别极大的英语(西语)来表达中国书法的深奥艺术,比翻译、传播中国的其它艺术要困难得多。在本世纪30年代之前,虽曾有许多懂中国书法的人到过西方和西方人到过中国,或许他们也曾将中国书法向西方世界作过零星碎语的介绍,但这都远远不能载入中西文化交流史。1935年,有一位名叫蒋彝(19O3-1977,字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学说大抵都以“致用”为目的,诸子百家无论其学说在“哲学”或“为道”方面建树多高,也必有其社会政治之归止。但是由“哲学”或“为道”的学术原则方面看,老子的政治主张又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之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包括其社会政治主张的矛盾与分歧,也是由其“哲学”或“道论”中合乎逻辑地产生的。概括地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有“无为无不为”与“贵柔”两个方面,其中“无为无不为”是由形而上的道论,亦即绝对的“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贵柔”是由形而下的“器”的层面,亦即相对的“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二者的区分体现着老子学术上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中,与儒家思想并行互补的是道家。道家的始祖是老子,其圣经叫《老子》,也叫《道德经》。据说老子姓李名耳,老子是尊称,老先生的意思;亦说他姓老名聃,尊称为子;还说他当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长,很有学问,孔子都曾特地登门求教过。现在我们能读到的《老子》...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神化     
老子的神化钟肇鹏老子由人变为神仙,最后成为道教的教主,有一个历史的衍化过程。本文想筒章谈谈这一问题。老子是活动于春秋末期的人,年辈略长于孔子。《史记·老子传》说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厉”古音读赖。所以厉乡又作赖乡或濑多。...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一些先生认为老子是非道德主义者,因为他主张绝仁弃义,老子又是弃智主义者和不重视知识和人才的人,因为他主张不尚贤。实际上这些指责,都是出于对老子学说的本质和主旨不甚了解或心存偏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①依据这一经典理论去思考,我们认为,中国哲学也是通过对古代宗教的“扬弃”而产生的。关于“弃”这一面,哲学界历来论述繁多,对“扬”这一面却少有觉察,甚至根本否认。结果得出的结论大多是,中国哲学是作为古代宗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就以先秦时代的两位哲学家孔子和老子来说,哲学界多认为孔子的道德主义和老子的自然主义是对古代宗教…  相似文献   

7.
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至今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与争议。为了更好地发掘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有必要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再认识。笔者认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最伟大的哲学家,而且是中国哲学的始祖。老子所著的《老子》即《道德经》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哲学著作。老子在书中既回答了哲学最根本的问题,即世界、万物的本原,又回答了世界是怎样的,以及人与世界、宇宙、自然的关系,包含了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生于1693年。至今310年过去。一想到今人对这位苦命人的误解,就内心沉重。恐怕无人称郑板桥为先贤,多以为他不过嗜酒作画有些风流倜傥罢了。一句“难得糊涂”不知被人误读多少年代,有谁曾认真地把这句名言产生的故事揣摩?历史本该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筛选已故人物的所有言行。但,有时历史老人也会打盹儿或偷懒。如果我们再自甘庸碌昏聩无主见的话,就很难了解真相。白纸黑字的文本犹在,是非颠倒的个案可查。只需精读细品郑板桥的大量诗文与家书,一位倨傲却不唐突、狂放而有约束、忧国且忧民、反腐又倡廉的人文学者兼官吏的生动形象,便…  相似文献   

9.
五千年的中华古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道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造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发出璀灿夺目的光芒。道学文化肇始于《老子》的思想学说。先秦时代,老聃著《老子》,嗣后庄周及其后学撰《老子》,阐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之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遂成一家之说。《庄子·天下篇》曾评说:“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耿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  相似文献   

10.
美丽     
不知你有没有过深夜无眠灯下枯坐到天明的经历,我是有过的,且不止一次了。那是一种铭刻于心灵深处的记忆。它的光临,也许是幸福得过了分的回声,也许是生命中难于磨灭的痛楚的延续。无论是前者或是后者,我想,在生命中,它们的本质都是美丽的。幸福是美丽的,因而人人向往。然而,当人真正置身于幸福之中的时候,也许,人还会一脸茫然地左右顾盼——幸福在哪里啊?于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成了人生的一种悲哀,而向往就愈发虚无了。痛苦也是美丽的,但人人都想避而远之。诗人顾城说:“黑夜给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代思想家一贯主张读史,以史为鉴。清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也曾提倡“读史爱国”,他说:“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此言堪为至理。毛主席极为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因此,他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也曾告诉我们:“了解自己的历…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宇宙空间学说□姚远吴寿钅皇阳兆祥一、空间概念的提出《老子》五章有:“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愈空虚,愈不会穷竭,愈排除,它风量愈多。把宇宙空间喻为像风箱中空虚一样。说明老子认为宇宙空间...  相似文献   

13.
老庄的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为什么厌弃社会,尤其是厌恶官场的黑暗呢?许多人都认为他们想做避世的隐者,所以才有那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荀子批评老子“有见于诎(屈),无见于信(伸)”;说庄子则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这也只是他站在儒家礼仁的角度所下的评判。其实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主张并...  相似文献   

14.
老子美学思想是及其丰富的。其中,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老子对玄之又玄的"道"的界定,意在消解宗教神性对人的束缚,旨在人的自由与和谐;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因此,从生命之维去考察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恰当和有效的,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理性"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尤其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五千言,文辞简约,古奥抽象。但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却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作用至大至巨,确如鲁迅先生所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现在,当历史大潮推拥着我们去敲响21世纪的大门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部诞生于250O多年前的伟大哲学著作,仍然能给予我们以无穷的启迪,仍然在以东方古代智慧的特异光彩,导引着当代人的思维。惊喜之余,我们不能不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适应着新世纪的需要,再次对这部古代典籍进行深入的探索。《道德经》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位置不论是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还…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与兵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一部道家的哲学名,是没有争论的。但是,《老子》是不是一部兵书,我国学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作认为《老子》也是一部兵书。主要论点:《老子》中确实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精彩的用兵之道,如在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中;《老子》中所阐发的战争论,提出的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因而作断定老子对于中国兵学有开山之功不为过;所以,《老子》既是哲学名,也应是一部兵书。  相似文献   

17.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我国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所著经典。在这部有5000字的著作中,虽没有专门论述语言理论的篇章,但他对语言的深切体悟,深刻的思考却贯穿在整个《老子》全书中,尤其在《道德》37篇中,竟有第一、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等8篇谈及“道”与“名”的关系,说明老子对语言问题的高度重视。老子的语言观念不仅是老子自己思想的基点,而且也为发扬光大其学说的庄子所继承,从而对《庄子》一书的释“道”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庄子选择寓言说理成为一种必然。了解这些,对我们正确理…  相似文献   

18.
李正宇 《寻根》2001,(6):56-60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邪邪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吃人”二字,入木三分地概括了历代统治的血腥历史,尖锐而凝炼地表述了这漫长历史的本质内涵。它成了我国现代学语言中一个常用的比喻词语。但从历史角度考察一下,“吃人”又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确实发生过、存在过的事实,甚至在明时代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仍然余风未绝。  相似文献   

19.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他主张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生活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老子家乡 仙城鹿邑张景志,周西华老子出生在“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从现存史料看,最早记述老子生地的是司马迁。《吏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后汉书》也载:延熹“八年(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