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1940年12月30日,夜色笼罩着神州大地.从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发出了一个响亮的、振奋人心的声音:“延安新华广捅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声音向全中国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了。这声音冲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把真理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亲批毙了黄克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翔 《档案时空》2003,(5):18-19
1937年10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高等法院在延安召开公审大会,审判一起红军史上骇人听闻的情杀案。被审判者叫黄克功,因此,延安人们都把这个案件叫“黄克功案件”。黄克功,河北邯郸人,是位井冈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士。他跟着毛主席、共产党,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吃苦耐劳;他身经百战,英勇无畏,浑身布满了枪伤,为革命作出了贡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黄克功被党组织送入延安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编入第三大队。队长苏振华,黄克功任副队长…  相似文献   

4.
延安在世人眼里,早已是西部黄土高坡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革命圣地旅游业的发展,围绕延安、黄帝陵、壶口瀑布“三点一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为了进一步挖掘旅游潜力,把圣地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今年2月25日,延安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开放带动、城市带动、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5.
“据点”作风赞杨立川延安时期曾任职于《边区群众报》的名作家柯蓝及老报人谭吐在提及该报的办报经验时,讲到该报从主编到普通记者都在延安各区乡建有自己的“据点”,他们常常抽时间去蹲点。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宣传意图带下去,同时征询区乡干部群众的意...  相似文献   

6.
延安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政治知名度,但无经济知名度,一提起延安,贫穷落后几乎就是它的代名词。多少年来,贫穷落后一直困绕着延安人民。针对延安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特殊状况。地委宣传部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要使延安人民早日脱贫,尽快改变面貌走上富裕,首先要让外界了解延安,认识延安,才能开发延安。这就要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把对外经济宣传提到宣传部的议事日程上来,采取多种措施,广泛调动各方新闻宣传力量,加强延安的对外经济宣传。让全国、全世界都知道、延安不仅只有贫脊的黄土高坡,而且储藏大量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相似文献   

7.
延安行记     
童年,延安所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底蕴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时时怀揣着奔赴延安,感受延安精神和探求文明之源的冲动。9月10日,为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参观走访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安排,内蒙古档案局全体人员赴陕西延安进行“红色之旅”的学习考察。“梦里寻它千百度”,这次延安之行,使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令我心驰神往的延安。  相似文献   

8.
庞亮 《中国广播》2007,(1):31-33
2006年12月30日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6周年纪念日。近几年,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广电系统的许多同志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时都要抽时间到延安西北的王皮湾去瞻仰“中国人民广播诞生地”纪念碑,参观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的旧址——两孔石窑洞,从中感受延安广播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发扬延安广播的革命传统,努力办好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9.
延安读书最多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延安时期读书最多。  相似文献   

10.
延安四记     
空降 想想当年的红军,如果也像我们一样坐着飞机空降延安,那么历史大概就是另外一种写法了。但不是,他们是真的蜿蜒和转折了二万五千里,翻山越岭穿州过县,慢说巍巍雪山浩荡秦岭,就是一道沟一个坎都是生死交加,也所以,那时代才有腥风血雨的革命。至于我们,用一个半小时的时光从北京机场降落在延安机场的HU7585班机乘客,延安的抵达,轻得不着边际,把再多的意识形态砝码加上去,也是轻若鸿毛,依旧不可能让现实的天平动摇和倾斜。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四年,杜鹏程同志的《保卫延安》刚刚出版,我便借来阅读.未读几页,便被他那环境描写的生花妙笔所吸引.他把延安描写得太美了,美得叫人心驰神往,不禁要投入那场保卫延安的战斗!书中写道: 夏秋交接的季节,是陕北最好的时日.早晨大雾罩着延安,罩着延安城周围的山川和流水,几十步远,就什么也看不清.雾气里,牲口的铃当声怪中听地响着,报告一天劳动的开始.远处,雾气罩  相似文献   

12.
抗日时期,国民党当局从军事上、经济上以至新闻信息上把陕甘宁边区封锁得铁桶似的,滴水不漏。但是任何严密的封锁毕竟有限,一大群中外记者1944年涌进延安,探求事实真象。其中就有一位新民报记者——赵超构先生。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不知从那里弄到一本《延安一月》,这是赵先生从延安返  相似文献   

13.
杨小蕾 《中国档案》2005,(12):56-57
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为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穿始终,把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贯穿始终,把进一步调动党员的积极性贯穿始终,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参观走访革命老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计划与安排,9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局全体人员赴陕西延安进行“红色之旅”学习考察。  相似文献   

14.
荷兰籍世界纪录片大师尹文思,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在离开汉口前,我也想,既然我不能亲去延安,我完全可以把我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让他们带到延安去工作.这样,经过中共同志的帮助,决定在某晚,将摄影机交给一辆出租汽车内的中国同志.那是深夜,在汉口的一条街上,我看到了那辆出租汽车.当时,我未能看清这个中国同志的模样.我见到他后,急忙把摄影机交给他,同时,激动地低声对他说:“延安!延安!”这位同志点了点头就走了.  相似文献   

15.
通讯《今日延安城》(见1990年12月17日新华社新闻稿)颇有特色。它以千把字的篇幅,集中地介绍了十余年来延安市城区的变化:把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革命圣地的风情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城市个性特色。这篇通讯主题思想集中,构思新颖。它从1977年延安遭受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之后着笔,  相似文献   

16.
30年代下半叶到40年代,中国的西北角,红色地区的首府──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文化中心。延安发出闪耀的光芒,照射到全中国。这里是全中国人民的希望所在,全世界都注视着这颗明星的运行动向。 美国记者斯诺经过艰苦跋涉,抵达陕甘宁边区的保安,对中国红色的西北角作了报道,向西方传达了新的信息。斯诺会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毛泽东作了详谈。他描述了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认为这里具有挽救贫穷饥饿大众和复兴古老中国的活力。 斯诺当时经过延安,那时延安还未成为红色的首府。他说延安…  相似文献   

17.
60年前,1945年7月,黄炎培等7位国民参政员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考察参观。几天的参观考察.黄炎培看到延安的干部和群众关系融洽,人们气色红润,精神振作.一片祥和景象。他亲身感受到的延安浓浓的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使他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广播系统一般都把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正式播音的时间,即一九四五年九月五日当作该台诞生的日子,并把这一天规定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的纪念日。特别是一九六五年九月举行过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更为人们所公认。一九七○年,中央广播事业局为了筹办延安广播历史展览,曾组织专门小组对延安台的创办和发展的历史作了一次比较详尽的调查。参加调查工作的有杨兆麟、阎玉、彭飞、郭宝新和赵玉明五位同志。在调查过程中先后访问了参加延安台筹建工作以及了解有关情况的老同志十多人,其中包括向仲华、王诤、刘寅、李伍、毛动之、汤汉璋、吴兴舟、徐路、姚雯和梅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摄影活动■吴本立在延安城的北面,凤凰山山腰上的几个窑洞,是延安电影团最初的所在地。延河水从山脚下流过,白天群山围抱一排排窑洞,晚间一层层窑洞灯光闪闪,像一幅幅秀丽画面,极为壮观。时间似流水,转瞬间已50余年,但战争年月的历史场景,是...  相似文献   

20.
缪卓群 《新闻传播》2013,(2):170-171
几十年前,一个美国记者来到了延安。这个人把他在延安的所见所闻编纂成了一本书,名为《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该书不仅记录了延安的风貌、人民的生活,还有对当时中共高层的采访和描写,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个人叫埃德加·斯诺,他的书突破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信息封锁,让许许多多的人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