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耶路撒冷》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富的意义空间阐释"我"与"我们",借助出走与回归,原罪与救赎的原型模式,书写出独属于"我们这一代"("70后")的心灵史诗。通过对初平阳等人精神褶皱的层层展示,《耶路撒冷》表现出当下"70后"写作的一种新突破:充满历史反省精神的个体私语写作。在将大历史、大社会处理成氤氲的精神背景之时,徐则臣向个体精神世界的内在痛苦发掘意味着新的写作维度。徐则臣的个体精神私语始终与外部世界血脉相通,以内在之"我"沉淀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之痛。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新编,是一个自以为有良知、关注弱势群体的女性学者面对若干农村劳动妇女的困惑和反省.笔者在叙述一个农村妇女的故事的基础上,试图就"研究的价值"、"个体的能动性"、"社会结构变迁中的个体生命"、"集体劳动"、"社会生活空间"等问题做一些清理,以寻找或联结一种"共同经验"和"共同记忆".  相似文献   

3.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以犀利的杂文和温情的散文著称,其中温情散文作品以"人生三书"系列为主,这一系列作品有以叩问人生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龙应台的个体意识,一个是龙应台面对孩子成长对个体发展的尊重,集中表现在《孩子你慢慢来》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一个是龙应台面对父母老去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目送》一书中。  相似文献   

4.
路翎对人、对生命倾其一生去思索和追寻,力图寻找到整个民族最趋完整的生命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路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群体的麻木,指向群体对个体的同化。对群体的否定促使个体惨然地面向了死亡与出走。"死亡"之路求得的是民族的心声;"出走"行为为的是个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治疗,是一种基于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治疗理念是在人格整体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出生顺序、最初记忆、梦以及生活风格等因素的分析,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缺乏合作能力,从而帮助他寻找到一种具有社会兴趣、更加有效的生活风格。该文主要对个体心理学的治疗理论、治疗目标、治疗过程、治疗联盟等方面做了探讨,力图对个体心理学的治疗思想做一个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艾青诗歌渗透着很强的个体生命意识,主要体现为对个体存在的关注和对生死哲理的探寻。对爱的歌唱、对苦难的挖掘和对生命孤独感的体验构成了前者的主要内容;向死而生则是后者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论高等教育价值个体化的现实回归与理论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比较而言,个人价值具有直接性、基础性、内在性和先天性,是最基本的"本体价值":社会价值作为一种"后天的事实",具有明显的后生性、外在性和间接性,是一种衍生价值和工具价值.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个性化和市场化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价值个体化的历史进步,现实越来越呼吁教学价值回归个体本真价值,澄清、确认和坚持这一历史进步是高等教育理论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守护世界的女人》这部自传中,霍根通过对印第安群体以及个体创伤的叙事,完成了印第安创伤历史的重塑和整合,使自己的创伤记忆得到见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伤的治愈。霍根在这部自传中的创伤叙事,不仅生动深刻地表现了印第安人所遭受的创伤,而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新构建与印第安传统的联系、回归印第安"神圣环形"才能最终实现创伤治愈这一印第安观念。  相似文献   

9.
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个体认同现象。身体对于个体的本体作用以及与个体的对象性关系使身体在个体的自我确证和体认中处于重要地位。个体认同对于"安身立命"的意义、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符号化和资本化,使身体成为个体"自我"的核心要素。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使个体意识发展和完善,但是现代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个体的有限性也使它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作用。以个体的尺度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可以使以身体进行的个体认同朝着有利于个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知识、生命与个体幸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涉生命幸福是知识教育的应然追求,当前知识教育改革虽已取得诸多成就,但在关注个体生命幸福上还存在差距。教育对"知识"的误读,会导致对生命的扭曲,进而可能给个体带来不幸。"知识幸福观"是对知识教育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物性、功利和威权知识教育机制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知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本真"的知识教育必然是回归生命本性、以个体生命幸福为旨趣的教育。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个体生命幸福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知识得到完满解决,面对知识,只有恰当地、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期望,才能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与任务。  相似文献   

11.
易彬先生撰写的《年谱材料的误用与谱主形象的塑造——对于〈艾青年谱长编〉的批评》一文,批评《艾青年谱长编》存在"误用"、"塑造色彩"和"遮蔽"三个核心问题,同时没有阐述艾青的文艺观点等。本文认为恰恰是该文使用了错误的证据,结论多有主观臆断的成份,而且混淆了年谱与评传文体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个体生命之我”的发现,是以杨朱、老子、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人本主义哲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一个礼崩乐坏、个体生命被任意杀戮的时代,道家学派以恢复个人的“天性”为标准,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为我”、“贵己”、“无为”、“逍遥”,把人的觉醒,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爱悯和呵护上升到宇宙人生的本体论层面,这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都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凝聚叶锦30余年艾青研究心血和激情的学术专著姊妹本《还艾青一个清白——艾青研究史料考证》和《艾青年谱长编》,通过大量鲜为人知、忠实可靠、意义非凡的"一手"资料,拓展了艾青研究的新视野,更新了艾青研究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格局,叶锦因此赢得中国研究艾青生平第一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14.
《雅舍》向我们展示了梁实秋在抗战期间避寓山城,又遭主流文学家批判的生活无奈,人生无奈,但作者虽逢无奈之遇,却显示出自由洒脱的人生襟怀、恬淡自然的旷达心境、随遇而安的生命意识,表达了他于清虚、旷达的境界中享受品味人生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5.
清《神池县志》所载竹枝词是研究神池民俗的重要史料,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丰富的神池节日民俗风情画卷,体现了祈福、祭祖、祝福平安的民俗心理和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16.
生活在清末社会转折时期的龚自珍,作为先进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思想实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他早年曾致力于依靠"天"的权威以实现自己改革现实的理想,可由于当时社会现实的障碍,以及自己官微言轻,使他的理想最终无法实现。于是,他从对"天"的迷信转向对"心"的膜拜;在经世致用思潮中,他虽崇尚"西京"今文经学,却又反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自我矛盾的哲学体系中,他最终走向了"心本体";晚年受菩萨戒后,龚自珍出于对佛教的虔诚,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便彻底完成了他回归"心本体"哲学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陈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3):47+49-47,49
穆青在他6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采写出大量的新闻作品,报道了很多典型人物。在阅读和学习穆青的新闻作品时,无论是通讯、特写、游记甚至消息,都可以感受到他融文学手法于新闻写作的风格,与这种新闻写作风格相对应,穆青提出了著名的"新闻三论"。"新闻三论"即散文式新闻、视觉性新闻和实录性新闻,是穆青对我国新闻业务的重要贡献之一。穆青把文学手法贯穿在其一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曾选择桂林作为将近一年避难的驿站。同时,这一年也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生涯的一个黄金点:不少诗歌作品既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又能顺利保存至今。仔细分析艾青诗歌得以传承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之一得益于他在诗歌意象具体化方面所下的功夫,而比兴手法的使用令其增色不少。作为艾青诗歌意象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比兴"意象,主要可以分作三种类型进行更进一步地探究:象征型意象、比喻型意象和综合型意象。  相似文献   

20.
戴海光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4):21-25,29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人”。综观他的六部小说,在清新飘逸、温柔凄艳的文字中,蕴含着浓厚的恋母仇父情结,而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恰恰是这种情结出现的根源。这种情结的作用,导致了苏曼殊在小说中呈现出过分地褒扬女性而极度地贬低男性的两极对立的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