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学生发言要先举手,不举手擅自发言,教师历来持否定态度。对这种“接下茬”的学生很反感,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北京市杜会科学院上官子木先生有如下见解。教师之所以不喜欢学生“接下茬”,主要理由不外乎是:学生在“接茬”扰乱了以老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局面的固有秩序。其实,学生的“接下茬”是课堂上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显然是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背离的。殊不知,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是极其有益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能按教师的“下茬”,这本身就说明他注意听讲了,学生不听…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先举手、后发言”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改革理念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品质的培养,因而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抢答,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举手就抢答”的形式是否就有利无弊呢?让我们从A教师类似的教学片段说起。教学片段实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4.
吴辛君 《宁夏教育》2004,(7):116-117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女儿上学后,总爱接下茬。为此她总是挨老师批评,我也因此被老师说过许多次。我不明白,女儿为什么接下茬?于是,我就问她,她还振振有  相似文献   

6.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我举行了一次题为“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的班会。一阵沉默过后,周崇军第一个站起来:“我喜欢讲课声音宏亮、表情丰富的老师。”接着,张勇胆怯地说:“我喜欢不把同学赶出教室的老师。”渐渐地,气氛活跃起来了:“我喜欢批改作业细致的老师。”“好老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突然,一个学生慌慌张张地举手说:“我喜欢有错误就改的老师。”发言的是小邓。他的发言使我想起前不久在他  相似文献   

8.
已经     
要学生用“已经”造句,并在写之前先说一说。学生个个很来劲,说的信口开河,听的也不专心。最可恶的是,发言前他们竟然都忘了举手。我有点恼火,于是眉头一皱,两眼一瞪:“先举手再发言!”终于有一个学生把手举得老高。“你说!”“老师已经生气了!”孩子们和我忽然明白过来了,不禁都笑了。我马上又问:“那现在呢?”又一个声音在喊:“老师已经消气了!”是的!可气人的是,他又忘了举手!已经@蓝色封面  相似文献   

9.
卢瑜 《四川教育》2014,(2):84-84
一次,在我旁听的一节数学组的“分享式教学”课上,一个话题突然进入我的视野:“上课发言不需要举手。”彼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在全国许多正在践行“分享式”教学的课堂上得以实现。坦言之,这个话题对我内心的冲击很大:上课举手才能发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则,所有的老师都力求呈现一个有秩序、有组织的安静课堂。今天,竟然有课堂正在实践着“发言不必举手”的规则,让我不得不又进入了深思。  相似文献   

10.
王秀贤 《师道》2005,(7):58-58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同学一点儿也不“老实”,有的不假思索就和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学生思维的闸门突然打开,情不自禁地讨论起来。  相似文献   

11.
我的孩子问我说:“爸爸,课堂提问时,我举了不知多少次手,老师每一次看看举手的人,总不叫我发言。其实,老师问的问题我真懂!”  相似文献   

12.
“会,却不举手,是什么原因?”就这个问题,我在班里做了一次调查。一个小姑娘这样写道:“如果那些积极举手的同学是明月,就让我做一颗星星吧,星星也会发光的。如果他们是红花,就让我做一片绿叶吧,绿叶也能传递春天的消息。”多么优美的字,多么坦诚的表白,多么明澈的童心,我有什么理由责怪他们上课不举手呢?我不得不问自己:我们要求甚至强迫学生举手发言,究竟是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3.
预约成功     
一位成绩差的学生,也想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表现”。每次上物理课,他都和其他同学一起举手要发言,而教师真的点名叫他时,他偏偏“卡壳”了。物理老师每次都要帮他寻找合适的理由,让他体面坐下。几次下来,物理老师和学生有一次秘密谈话。  相似文献   

14.
留心传统的课堂教学,你会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低年级学生表达欲望很强烈,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接下茬儿”;然而,等他们到了高年级,表达的欲望逐渐降低,课堂气氛逐渐沉闷,只有披老师点名才肯站起来,更不用说主动当众提问了。越到高年级,学生越习惯于接受和披灌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程设置落后使然。  相似文献   

15.
教育视野     
无需举手 自由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的老师们常常这样提示学生:“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请自由发言。”“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三大原则,即女士优先,前排优先,经常发言的同学谦让较少发言的同学,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教师们认为,“无需举手,自  相似文献   

16.
梁健 《广东教育》2005,(5):58-58
新课程研讨课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凳上举手,有的干脆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时,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接下来,有的学生与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开始搞小动作,注意力全不在发言学生身上。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中心议题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上课时的“插嘴”。王老师第一个发言:“有的班学生学习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关于教师如何处理“插嘴”,有老师举了下面例子:一位青年教师教学《邱少云》,正讲到兴头上时,一名学生插嘴道:“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上没有闪闪的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爆炸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严肃地…  相似文献   

18.
有个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上课特别爱举手,有时老师的问题还没有说完,他就把手高高举起,可叫他起来回答,他又答不上来。课后老师找他聊天,问他原因。“同学总笑我成绩不好,说我笨,我不服气,所以老师提问我总举手,想让大家看看,证明我不笨,可实际上我不会。”学生对老师实话实说。老师表扬了他的积极性,并且跟他订下“君子协议”:“以后老师再提问的时候,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不会,你举右手。”老师心里有了底,以后上课就抓住这名学生举左手的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并经常表扬他。从那以后,这个学生在学习上变得很有起色。…  相似文献   

19.
戴雪琴 《教师》2011,(31):72-74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唉!”有的嘴里嚷着“又不请我!”便不再听课:有的迫不及待地马上与别的同学交流.根本不听发言同学在讲什么;还有的同学呢,发言的同学还没有讲完,就一边高高地举起了手,一边大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整个处于游离状态,老师或者发言的同学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20.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