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两者的小说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等方面存有显豁的不同。本文在以上各个方面的探寻中,对意识流小说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因其成功地将意识流技巧运用于现代小说。她注重探索人的心灵世界,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手法,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从而深化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伍尔夫有着将小说建树成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的理想,对这种理想的执著追求突出表现在其意识流小说对整体性的建构之中。从《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可以发现一种对整体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完美、越来越艺术化的追求轨迹。值得称道的是,这种整体意义的追寻是作家以形式承载意义、用形式本身传达意义的努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非人格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英国伟大的现代派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小说“非人格化”理论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实验 ,论证了伍尔夫以全新的角度探索人的内心世界 ,探索小说形式的革新 ,对意识流理论作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家之一。由于伍尔夫首先是以意识流小说创作著称于世的,因此,中外众多伍尔夫研究者们大多都认为,伍尔夫是一个象牙塔里清高孤傲的贵族,不可能涉及政治,就更多地将目光单纯地集中于其小说的意识流技巧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原作家刘庆邦始终关注着中原乡土文明。以作家的敏锐感知力,他注意到在现代观念映照下,中原大地的伦理观念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展现和思考。在爱情、亲情、性爱的伦理叙事中,他的小说隐含着叙述者的叙事立场、叙事意指和道德趋向。  相似文献   

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家之一。由于伍尔夫首先是以意识流小说创作著称于世的,因此,中外众多伍尔夫研究者们大多都认为,伍尔夫是一个象牙塔里清高孤傲的贵族,不可能涉及政治,就更多地将目光单纯地集中于其小说的意识流技巧的分析上;甚至她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也认为她是“自亚里斯多德创造了政治动物一词以来最不具有此特点的人”;  相似文献   

9.
沈霞  唐书哲 《新高考》2013,(12):36-41
【导读】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意识流小说的巨匠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她于1882年生于伦敦一书香门第,父亲是著名学者和传记作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伍尔夫自幼体弱多病,未接受正规教育,但她饱读诗书,敏于思考,具备了深厚的文学素养,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是一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但她最初却是以创作传统小说登上文坛的,她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恪守19世纪小说的传统模式,有着从现实主义到意识流过渡的明显痕迹。伍尔夫虽推崇现代主义,但对现代主义在实验阶段的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赵婕 《文教资料》2013,(28):11-14
文章以斯威夫特的《日光》及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为研究对象和例证,将两者置于叙事伦理批评视角下进行比较。就两部小说相似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交叉融汇的若干母题及伦理叙事主线中所蕴含的伦理选择等伦理维度逐一进行比较研究,透视两位英国文坛巨匠对当代英国社会精神危机的共同思考与探索,一窥两位作家相通、相似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3.
以<达洛卫夫人>为例,说明正确阅读意识流小说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要深刻体悟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解读作品;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意识流作品,还应该对作者的独特写作风格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作品展现了师徒伦理关系的多个层面。从简单措置到对师徒伦理关系的有意错置,从单纯的扶助关系到功利因素的无情掺杂进而衍生师徒之间伦理关系的恶性呈现,金庸小说在师徒之间零伦理的极致呈现中,达到其师徒伦理叙事的顶点。师徒伦理措置、师徒伦理错置与师徒之间的零伦理,成为串联这些师徒伦理层面的伦理叙事脉络。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极具才华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小说大师。她用全部生命作为体验,不断标新立异,探索和革新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在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中,伍尔夫吸收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的美学观念,利用各个人物共同拥有的回忆片断来作为疏离的个体与时刻之间的无形连接,从而完美地呈现出了她所强调的个人意识的“发光的套子”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以一种平实的、朴素的叙述语调讲述女人个体存在的内在事件、生活的琐屑之事,形成关于女人叙事的伦理基础;其叙事伦理主要包涵三方面的内容:呵护现代生活秩序中脆弱的个体的身体感觉、肯定女人对幸福、快乐的现实追求以及建立一种小说叙事的模糊性伦理观。因而"她"的时间和空间能够拒绝流行的概念的夹带,整饬属己的生存经纬,作为生命实体的女人得到了某种更接近原貌的书写。  相似文献   

17.
铁凝小说中的婚姻伦理叙事不是道德审判和道德训诫,她重在探讨婚姻内的生命感觉和生存状态,她写出了婚姻的沉重与苍白,写出了爱的荒凉和个体生命的压抑和疼痛,其目的在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审视,对女性自身的审视,对人性的深深体察以及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的关爱和体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自传通常采用人民伦理的大叙事,言说反传统群体的使命感,以叙事来规范和动员个人的生命感觉。而萧军的《我的童年》则通过时空的模糊性和对个体复杂性的主观化阐释,依照个人的自由意志和价值意愿来整饰传主的生命体验,体现了自由主义的个体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文章主要考察意识流文学步入中国初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鲁迅作为文化先觉的代表,不仅对意识流理论进行了译介,更是在创作中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对意识流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自身风格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20.
贾大山的小说经历了从"文学工具论"下的民间伦理书写到五四启蒙伦理与民间伦理结合形成的启蒙叙事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在贾大山的文学世界中,"民间伦理"作为一种价值融入到新文学传统的启蒙叙事,成为它的补充。贾大山虽然摆脱了国家抒情体制下写政治、写政策的主旋律文学成规,但依然坚守着五四新文学的"主旋律",他是孙犁开创的河北文学启蒙叙事流脉中的重要作家,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参与了新国民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