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在文章中,庄子阐述了怎样才能真正逍遥的问题。这“逍遥”,有悠然自在,无拘无束之意。而在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奇诡浪漫,文理深刻奥妙,结构繁复纷纭,语句估屈聱牙,学得可真是很不逍遥。  相似文献   

2.
胡宏昇 《学语文》2012,(2):20-21
庄子在《逍遥游》中充分运用了多种反差式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阐述了其逍遥游的理想。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反差式艺术形象的分析来探寻庄子美学精神的表达方式,进而深刻领会庄子是如何追求生命自由的逍遥境界。本文根据《逍遥游》的义理表述,将之分为五大段。  相似文献   

3.
关于庄子《逍遥游》什么是“逍遥”,是大鹏逍遥还是小鸟逍遥,是大鹏、小鸟都逍遥还是大鹏、小鸟都不逍遥,至今争论不休。庄子之所以要塑造一个大鹏鸟,并写小鸟讥笑大鹏,目的是引出“小大之辨”,并从而加以批判。庄子强调的是“无”,“无”得越彻底越好,只有“至人无己”才是“逍遥”。  相似文献   

4.
郭象《庄子注》对“逍遥游”概念的阐释与《庄子》“逍遥游”本意有诸多差异.郭象《逍遥游》篇注文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郭象的“逍遥”观是“足性逍遥”,而《庄子》“逍遥”的本意则是“超越逍遥”.二者具体差异表现在:“小大之辩”与“足性则物齐”、“有待”与“无待”、“足性”与“超越”三方面.通过探究郭象“足性逍遥”观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发展的内在原因,可以发现郭象作出这一重新阐释的真正目的在于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为名教寻求合理性,维护现存统治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它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揭开了逍遥无待的主旨,即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人格构成上,<逍遥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逍遥游》是庄子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首先对"逍遥游"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游"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是"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游"的最高境界。希望通过对"逍遥游"的阐释,让人们解除心灵的羁绊,重新找回内心自由而宁静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的境界令人神往,而逍遥游的涵义却扑朔迷离.通过对"小大之辩"的辨析,可以看出,小大二分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逻辑原点.从这一原点出发,<庄子>一书,尤其是庄子亲著的内七篇,从创作方法到思维模式无不贯穿这一逻辑特征.因此"逍遥游"分小逍遥和大逍遥两种境界实为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逍遥"特指一种无所穷困的精神境界.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方式来超越人生困境,以实现他的无任何负累和障碍的逍遥人生.  相似文献   

10.
《庄子》分内、外、杂三篇,学术界相对统一的观点是内篇系庄子所作,当然也就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精髓。《逍遥游》系《庄子》内篇的开山之作,在《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无疑具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准确把握《逍遥游》中词语的意义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举足轻重,在《逍遥游》中,"逍遥""三飡""晦朔"是多解并存的三个词语,历来颇受关注。从词语考释与题旨定位两个纬度进行阐发,"逍遥"当解为"无待";"三湌"当解为"吃少量的饭";"晦朔"当解为"一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是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基础.而今天我们学校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建构"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是: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其二,不仅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指快乐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为孩子今后人生走向构成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过程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幸福人生奠定基石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诉求。从积极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幸福既来自主观体验又来自客观实在,既包含快乐又蕴含意义,既是享受的又是发展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维度上的和谐与统一。幸福的教育也在于让受教育个体在主观感受与客观实践中知觉幸福,在快乐体验与意义实现中悟出幸福,在愉悦享受与人生发展中提升幸福,在个人付出与社会奉献中追求幸福。  相似文献   

13.
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人们围绕着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便展开争论,并形成了两条思想路线.一条始于亚里士多德,斯多噶派的德性即幸福的路线,一条始于伊壁鸠鲁的幸福即德性的幸福主义、快乐主义路线.两条路线虽然相互竞争,但都共同强调幸福与德性的一致.竞争之处在于二者的立足点不同,一个以幸福为立足点去诠释德性,一个是以德性为立足点去诠释幸福.幸福即德性的路线被称之为经验主义路线,德性即幸福的路线被称之为唯理主义路线.康德扭转了德福一致的伦理学方向,认为幸福与快乐属于经验性的存在,任何经验性的存在都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与有效性,并认为不幸的人未必无德,幸福的人未必有德,从而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并无必然性的牵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道德观也认为,道德生成的基础是人们实际的经济关系,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道德保障的是让人们过一种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要求的可能性生活,而不是一种快乐与幸福,或崇高与神圣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育与幸福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从最美好和最深刻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都应当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将生命教育、文化教育和创新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建立在幸福论的基础之上,从而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在幸福中切实获得教育。它是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幸福的四种模式:儒家以德祈福,追求孔颜之乐的幸福模式;道家以道致福,追求至乐的幸福模式;禅家以空求福,追求平常心之乐的幸福模式;民间大众以寿统福,追求生活美满之乐的幸福模式。梳理出这些传统的幸福模式,可以为当下国人寻求幸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都市人们的青睐。安徽省发展农家乐旅游具有自身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推动安徽省农家乐旅游进一步健康发展,要做到:政府引导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农家乐特点;开发不可忽视保护;注重乡土文化的挖掘、提炼和表现;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17.
物质主义在冲击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幸福指数造成一定的影响。该研究旨在考察物质主义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采用“物质主义倾向测量”和“综合幸福问卷”对32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物质主义与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成功维度、中心维度、快乐维度都与幸福感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物质主义对幸福感具有负向预测力。结论:物质主义对幸福感有消极影响,青少年应加强对物质主义的抵御意识。  相似文献   

18.
教学领域情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感目标是"按等级层次排列的连续体",按其"内化"过程来描述,并加以明确命名,可把乐情度、冶情度和融情度确定为教学领域中的情感目标分类的三大维度,并可在各维度上划分出由低到高逐级递进、逐步内化的四个层次:乐情度为接受、反应、兴趣、热爱,冶情度为感受、感动、感悟、感化,融情度为互动、互悦、互纳、互爱。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教学领域的情感目标测评问卷",信度、效度都比较理想,对情感教学模式的促情效果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鉴别度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关注图书馆馆员快乐感受出发,阐述馆员的快乐指数与工作满意度、读者满意度密切相关.要提高馆员的快乐指数,既需要管理方面体现人性化,即实施快乐管理,更需要馆员积极培养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以使图书馆与馆员均能达到和谐快乐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教育、生活、幸福三者以人为联结点,水乳交融。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故教育以人的幸福为终极目的毋庸置疑。生命教育是引领人们通向幸福生活的阶梯。只有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才能引领受教育者在当下生活中寻求幸福,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