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四川省武术队国家一级和武英级运动员旋风脚转体720°起跳阶段人体重心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助跑最后一步结束左脚着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缓冲时段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与右脚离地时刻垂直速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右脚离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的损失率与垂直速度之间为正相关.蹬伸时段重心水平位移与左脚离地时刻重心水平速度、重心垂直速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在缓冲时段一级运动员没有武英级身体重心低,用时长,然而蹬伸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这是一级运动员没有武英级完成动作好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
跨步跳是三级跳远中的关键一跳,具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技术优劣对其成绩影响较大。通过现场摄像与图像解析的方法对参加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跨步跳起跳三个时相的技术参数进行运动学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跨步跳起跳三个时相中,着地角、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两大腿夹角、蹬伸幅度、膝关节的角度、腾起角度等运动学参数的合理性均不及世界优秀运动员。三级跳远跨步跳起跳腿着地瞬间摆动腿角速度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着地角、两大腿间夹角、起跳腿的缓冲幅度、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增加值、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都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树峰是我国在本世纪第一个越过2.30m的跳高运动员,蝉联了第10、第11届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通过对他在第11届全运会越过2.28m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张树峰的摆动腿着地点到身体重心的水平距离相对较大;起跳开始阶段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有所下降;起跳开始瞬间身体重心高度低于摆动腿最大缓冲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在起跳过程中起跳腿在最大缓冲瞬间膝角在背越式跳高膝关节缓冲最佳角度范围之内;起跳阶段的蹬伸距离较小,缓冲时间相对较长,腾起角度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爱捷运动录像测量分析系统 ,对我国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 ,结果表明 :在整个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角速度增大可使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增大 ,身体重心高度增加 ;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发生在起跳腿支撑过程的缓冲阶段 ;提高摆动腿摆动速度 ,可减小起跳腿着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 ,使缓冲时间相应缩短 ,提高腾起垂直初速度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跳高决赛的前11名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摆动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方式有"折叠式"与"屈腿式"两种;摆动腿着地瞬间的着地角、髋角与运动员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运动员起跳的腾起垂直初速度、跳高专项比赛成绩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重心腾起垂直速度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起跳腿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与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摆动腿蹬离地面瞬间起跳腿踝关节的摆动速度与起跳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腾起初速度都存在着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腿工作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学测试法、对比分析法,对两组(14名)不同水平的跳远运动员起跳腿各关节工作性质及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并对起跳阶段运动员身体重心运动(时间、速度、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跳远起跳阶段髋关节工作为先等长收缩再离心收缩,不是缓冲外界负荷的主要关节;不同水平运动员膝、踝关节缓冲、蹬伸工作能力呈显著性差异,踝关节对提高重心垂直速度的贡献不显著;运动员水平越高蹬伸时间指数、水平速度转变率越高,重心轨迹曲线越平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7名优秀青年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及起跳技术的三维生物力学分析,提出我国优秀青少年男子跳高运动员倒数第2步缓冲动作过大,摆动腿蹬离地面时速度水平较低;起跳脚着地时的身体质心水平速度水平较高;起跳结束瞬间的垂直速度水平差别较大;起跳蹬伸距离的长短与起跳垂直速度水平并无直接的相关;起跳垂直速度水平与起跳时间有较高的相关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摆动腿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7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总决赛(乌鲁木齐站)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三个不同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技术的相关指标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第一跳中摆动腿膝角在着地瞬间到最大缓冲都在减小,离地瞬间,摆动腿膝角又有一定的增大;第一跳着地与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过大,第三跳着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偏大,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偏小;第二跳起跳腿离地瞬间摆动腿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都偏小;摆动腿的最大摆动角速度与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的增加呈正相关,与水平速度的损失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难度323C起跳技术是影响该难度动作高质量完成的关键环节,其动作人体重心的运动学基本特征与要素是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运用运动生物力手段对起跳阶段人体重心的运动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助跑结束时获得的水平速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而缓冲时段水平速度的损失也不是越小越好。一级运动员右腿摆动慢,上步不积极,左腿蹬摆不充分,左臂摆幅小是导致左脚离地时刻水平速度增长小的关键所在。右脚离地时刻水平速度的损失率与垂直速度呈显著正相关,武英级起跳时左腿加速摆动与右腿快速蹬伸的协调配合是起跳离地时获得较大垂直速度的最重要原因。蹬伸时段重心水平位移与左脚离地时刻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之间呈显著性相关;缓冲时段一级运动员没有武英级身体重心下降低,但用时还长,然而蹬伸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这是一级运动员没有武英级完成动作好的最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运用高速摄影与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摆动腿在助跑最后一步支撑过程的技术特征过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距摆动腿着地点的水平距离较大,在摆动腿缓冲阶段,摆动腿膝关节缓冲幅度过大,水平速度损失较为严重,最后一步步长/身高指数较小。  相似文献   

11.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我国优秀男子100m运动员步幅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男子100m运动员途中跑的步幅结构不合理,支撑阶段的步幅小,腾空阶段步幅过大。主要原因在于:着地距离短,膝关节缓冲幅度小,以及摆动腿摆动的时机晚、摆动慢、摆动幅度小。在保持最大步频的基础上提高步幅,是选择步幅训练手段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以亚洲男子三级跳远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他们的髋部运动技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预摆阶段,髋带大腿的大幅度积极摆动,有利于减小重心下降幅度;缓冲阶段初期,以起跳侧髋为支撑,转动侧髋积极向下,减小了下肢支撑负荷;转换阶段摆动侧髋积极转动对提高垂直速度有重要作用,对水平速度的影响不大;蹬伸阶段转动腿髋摆动速度与腾起初速度高度相关,髋伸展运动对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建议起跳过程中增大髋关节的运动速度和动作幅度;转换过程中,应加强水平方向的摆动,提高水平速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在背越式跳高过程中,运动员身体的运动可分解为重心的运动和身体其他部位绕身体重心轨迹的转动两部分。起跳腿蹬离地面后,身体重心的运动沿着起跳角形成抛物线运动轨迹,身体其他部分绕身体重心的转动可分解为:绕垂直轴、矢状轴、额状轴三个转动,这三个方向的转动是运动员从起跳到顺利绕过横杆技术的关键,转动动能来源于助跑动能和人体弹性势能,转动角动量主要是通过蹬地和起跳摆动过程获得的,在整个跳高过程中,转动角速度是运动员通过调整身体各部位形状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14.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法,训练实验法,分析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身体重心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垂直速度是由小到大不断加速增大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中完成的,起跳垂直速度是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下的“双动力”起跳中获得。弧线助跑起跳最大的优越性是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积累创造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训练的中心是围绕以速度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结合;四个平衡;五个途径;六个转化”进行起跳训练。  相似文献   

15.
短跑途中跑支撑阶段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测力与同步摄像方法,对原始解析坐标数据利用测量到的力的数据计算身体重心的加速度,并采用“积分平滑”的方法研究短跑途中跑支撑阶段身体重心的运动学特征,水平与垂直速度的获得由积分获得。从力的原始数据中分析跑的压心与反作用的方向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短跑途中跑身体重心最低点在整个支撑阶段标准化时刻的30%左右,前支撑阶段运动员有加速用力现象,此加速用力虽影响水平速度,但对提高垂直速度有积极意义,垂直速度在标准化支撑时间的80%处开始下降;途中跑支撑阶段压心从着地时的跖趾骨处急速向踝关节移动后又逐渐向前移动到第二跖关节附近,着地时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两次向后“突变”。采用的积分平滑运动学数据的技术措施能有效提高计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测试法,运用APAS运动技术软件和DLT生物力学三维录像分析方法,对不同水平的高尔夫球员的木杆挥杆技术动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水平高尔夫球运动员的上、下杆挥杆节奏较好,用时比例接近于80:20;高水平球员的身体重心在X、Y、Z轴上的移动非常稳定,在击球瞬间都非常接近原点。  相似文献   

17.
以第十届全运会男子铅球项目前6名运动员的滑步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运动学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右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阶段,但存在着右脚蹬地角较大、滑步时间较长、右髋角较大等问题,从而减小了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增大了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使滑步阶段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相应减少,从而影响最后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