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意境美,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艺术家将其一定的思想情感倾注于某一艺术形式和表现对象而产生的升华性的美感。这种美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比比皆是。我们在欣赏一幅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时,这自然可以透过书法的点线造型,感受出书法家的情感倾注于书法艺术形式所...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更多更具时代意义的变革,对生存的需要慢慢地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所取代,艺术和艺术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性的自我表达,每个人都可以在一个更加开放的、更具融合特征的范围里肆意地分享渗透在生活中的艺术情趣。在这种趋势下,公众的聚焦会直接集中到有明显风格艺术家身上,成功的艺术家总是在他的创作中融入个人性格、生活环境、对社会影响的反馈等因素,艺术作品也成为他创作意念、生活哲学、审美情趣和时代感受的表达,房龙在《人类的艺术》一书中阐述“生活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我相信,生活也是艺术家的创意源泉和动力,于是本文从“艺术 生活”的理念来阐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给予人们崇尚高品质生活的引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精神展示,感人的魅力并非脱离现实而获得.艺术的选择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组合为画面的形式结构,艺术家的精神因素必须通过审美表现外化于形式.艺术的博大首先应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博大的胸怀,艺术思维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容量.这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4.
街头艺术     
日高 《孩子天地》2013,(8):36-37
街头艺术家们在公共场所展现自己的艺术品,这可以赢得更广泛的观众——这些观众远远多于在画廊欣赏绘画的观众。然而,由于街头艺术家经常在墙面和建筑物上绘制作品,这其实是违法的,所以,这种艺术形式饱受争议。一些人把它看作有价值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进入到新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既高速发展又极其混杂的时代。它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艺术而言,人们对机械式重复的依赖与快餐式审美的追求,必然导致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的转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个人如不向公众的审美趣味妥协,就很可能成为自弹自吟的现代隐居者。而这种社会现状,又恰恰是投机与媚俗艺术家狂欢的舞台。面对这样一个解构高尚、解构英雄主义的时代,在艺术正日益趋向荒诞、肤浅、矫情的社会背景下,油画创作如何把握个人价值取向,处理好艺术形式与个体思想的关系.从而让我们的艺术承载起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精神栖居的家园.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嘉 《考试周刊》2012,(55):33-34
艺术与技术之间是持续发展着的,有了摄影机和胶片才会产生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摄影机与胶片是电影的物理承载形式,这是先觉条件,是基础,之后才产生电影。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电影在很多的方面进行了革新、改良,以现在非常完美的形式及其多样的形式呈现于我们眼前。这可以讲是科技的力量,是人文的进步,这样的进步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一种探索,一种革新。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密切到让人们察觉不到到底是因为哪一方的关系而造就了现在的电影表现方式,它们之间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在这么多年的合作关系上一起探索,这种共生的关系是怎样的一种维持关系,下面我就来探讨这种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都是一些非常执着的人,他们一生都会执着于对世界、对人生独特的新鲜的感受——美感。人一旦有了这种追求,有了这种艺术气质,就能更多地葆有童心,更富于想像力和创造性。在我结识的艺术界许多朋友之中,宿松县博雅艺术中学校长王孟鸣先生就是一位不断追求人格与艺术的完美、且富有较高成就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8.
何雨声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22-125,130
艺术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将艺术的真实问题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表现,这种感受和表现建立在对真实的信念上.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艺术"二字随处可见,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个生活之中.那么究竟什么是艺术?在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中提出:"其实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他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产生艺术,实际上他也在另一个侧面暗示着"艺术"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尤其是在现当今社会中,艺术的泛化,任何的东西或者作品都可以用为"艺术"加以定义或表述,这更加体现了艺术本身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0.
江松 《现代语文》2009,(11):106-108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以非理性的梦呓文字建立在对生活的感受和想象基础上,对人性的异化和采用荒诞的神话变形正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表面上看卡夫卡的文风怪异,实际上,是他对生活的怪异感受(内容)生发成艺术的怪异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让生活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和谐地走进他的小说,这也许是我们有效地理解和破译其小说《变形记》内涵的一个切入口。  相似文献   

11.
在自己心里唤醒亲身感受过的一种情感,然后运用动作,线条,颜色或用语言表达的形式,把那种情感传达出去,以便旁人也可以感受到那种情感——这就是艺术的活动。艺术是人的一种活动,它的要义在于:一个人自觉地通过某些外在的符号,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引自《西方美学史》1979年版572页这是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列夫·托尔斯泰给艺术和艺术活动下的精辟的定义。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个定义似可完善并归结为:客观世界——(艺术家的)情感——艺术形象——外在的符号(包括动作、线条、颜色或语言表达的形式等)——(欣赏者的)情感——再创造的艺术形象——返照的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瓦尔泽散文中典型的题材是艺术和生活的对抗。在他的笔下,艺术家往往以特有的世界观盘旋在社会边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历经磨难饱受创伤,外部世界对于他们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是主观的感受和体验,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对立始终侵蚀着他们的命运。笔者阐释了瓦尔泽笔下的艺术家如何由于追逐艺术而在生活中逐步幻灭。  相似文献   

13.
本雅明是文艺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人物,但他的艺术思想遭到了误解。其中,他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就处于这样的遭遇。实际上,他的艺术本质观可以表述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语言,就是艺术家的思想存在及内省的表达,就是一种行为、一种体验,一种审美意识,就是艺术家的本质。他比较倾向于浪漫主义。其艺术发展观则可概括为:艺术有生命,它的生命由“内生命”和“外生命”组成;艺术不会消亡;随着时代前进,艺术形式就会新生。他已认识到艺术形式的与时俱进性。  相似文献   

14.
感受的敏锐、丰富、独特是一个文学家的才能和第一特征,这已是众所公认的。它规定了艺术感受的品质,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区分一个木材商人、一个植物学家和一个艺术家对一株松树的不同感受。由此,我们便可以接受这样一个判断:一切生活现象只有变成文学家的心理现象才有可能变成文学现象。蝉是一种昆虫,是大树的敌人。然而在诗人的眼中笔下它又是怎样的形象呢?唐代有咏蝉三绝:  相似文献   

15.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艺术传播与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细致制作,最终形成作品必然给接受者艺术享受、艺术感受。实现从艺术家和接受者这两个环节之间的沟通,就必须依靠传播和接受。这种所谓传播与接受,是中学美育的重要活动。传播可以由艺术家来做,也可以由其他人来做。而接受者可以亲自…  相似文献   

16.
一、感受——主体存在本质的深度激活与日常生活中泛泛的感觉不同,在艺术和审美的领域里,当我们说我们有某种深切感受的时候,意味着在我们内部发生着、发生了某种较深刻的心理过程。这时,首先是,我们内心深处正经历、体验着某种东西。黑格尔说:艺术家作为“时代之子”,“意味着他从生活到内心真正经历了那个时代。丰富而重大的经历使他震动极深;他把自己全身心深刻地体验过、永远地铭记着的,传达给我们。”心灵的经历、体验始终是意味着一种精神的颤抖与震动,换句话说,感受,也就是一种主体心力激活激荡的过程,就是我们内心的一段精神、情感潮流的澎湃奔涌过  相似文献   

17.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块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情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8.
"艺术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人们绘画,是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人们唱歌跳舞,是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适合幼儿的艺术活动很多,比如绘画、手工、唱歌和舞蹈等。孩子不一定将来都成为艺术家,但是大多数的儿童都可以培养出艺术家般的美感。通过一些艺术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习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并且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让我们带孩子走进艺术殿堂,领略其中的独特魅力吧!  相似文献   

19.
于萍 《文教资料》2011,(29):10-11
宋徽宗赵佶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但作为艺术家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人们多注重赵佶绘画、书法的艺术成就。但作为一个词人,他的词有着特殊的感人肺腑的力量,尤其是联系他本人的生平遭遇,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真正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形式是艺术家个体生命张扬燃烧的结晶,是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向宇宙生命的无限性转化的存在样式,这对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至关重要。中年书法家邓代昆在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后,最终确立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形式——小草体制。它是既异于前人,又别于时人,既融合了前人的艺术创造,又鲜明地打上了个人的生命烙印,并以其自由性、整合性、技巧性、转换性等形式特征,达到了当代草书艺术的超一流水平。他的“小草体制”使传统书法的特有生命形式转化为当代艺术中的“这一个”,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继承和创新的新的思考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