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好题材为什么拍不出好照片?同一个题材的照片,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对题材表现技巧的把握和运用。那么,如何运用拍摄技巧,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方法之一:要善于抓住瞬间性的情节。摄影是一种瞬间的定格。也就是说,新闻照片中的情节直接浓缩在瞬间中,是一种瞬间性的情节,而不是连续的过程,所以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只能选取最能打动人的瞬间性的情节。《青年时报》一位摄影记者今年在全国“两会”期间抓拍的新闻照片《浙江代表喜盈盈》,是抓住瞬间性情节的成功例子。据记者介绍,他在拍摄前首先思考的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如何拍出出彩的照片?在代表讨  相似文献   

2.
王文利 《新闻知识》2000,(11):39-40
新闻照片要想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拍出新意。新闻照片的新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新,一是形式的新。在新闻摄影界人们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以为凡是对着新闻事实拍摄下来的照片,都是新闻照片,其实不然,并非所有的瞬间都具有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内容的新表现在必须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瞬间形象。形式的新指的是对截取的新闻事实瞬间形象的表现要新,即瞬间的画面组合──构图要新颖独特,能够赋予新闻照片更深的内涵和视觉愉悦。新闻照片主要靠形象说话,要拍出有新意的新闻照片,首先要善于捕捉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3.
一张好的新闻照片,不仅应摄取“精彩瞬间”,而且要有生动形象的文字说明,应该让读者感受到摄影记者的瞬间情感。 近日看到几张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觉得有些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失败》新闻,记者采用了一个长镜头:从航天飞机的发射升空,到瞬间爆炸为一团火球,用的是一个不间断的画面。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不懈努力和  相似文献   

5.
一、突发新闻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外新闻照片给人们脑子里打下烙印,使人过目不忘的是哪类照片呢?是突发事件新闻照片。1988年《世界新闻摄影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观众挤倒了展板,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突发事件新闻照片。如《浅沼遇刺》、《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在我国的新闻摄影史上也产生过一大批优秀的突发事件新闻照片。如《日军轰炸上海南站》、《洪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美国一九七八年最佳新闻照片比赛,它向我们提供了美国新闻摄影界当前的一些动向。它可以使我们了解美国新闻界选择新闻照片的标准。这些新闻照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瞬间,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表现了主题思想。这种拍摄技巧,可供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有些业余爱好摄影的同志,也想为报纸上拍点新闻照片。这个想很法好,编辑部需要也欢迎这方面的稿件。可是,有人把拍摄新闻照片看得比较简单,以为只要背架照相机跑到现场,“咔嚓!”“咔嚓!”几下就齐了。结果,片子拍了一堆,却很少能够被采用。这是为什么呢?一张主题鲜明,构图新颖的新闻照片,虽说是在“咔嚓!”“咔嚓!”的瞬间完成的,然而在“咔嚓!”之前,为提炼主题,选择画面,摄影者要费一番功夫,花一定气力。拍摄好一张新闻照片,选好题材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你所  相似文献   

8.
新闻照片,顾名思义,是用镜头拍摄于瞬间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照片。而现在有些新闻照片,虽然也是经记者或摄影师后来摄于瞬间的画面,但场景的摆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  相似文献   

10.
宾朋 《记者摇篮》2006,(8):61-61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产生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  相似文献   

11.
一幅照片从采访拍摄开始,到冲洗制作完毕,在没有进入传播时,还不能视其为新闻照片,因为,它的价值还没有被社会承认.新闻摄影是以“新、真、活、情、意”为标准的.新闻照片具有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宣传价值和效益价值等.新闻照片价值被社会承认的途径繁多,除报纸、刊物和电视等常见的途径外,还有一些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宣传橱窗阵地.然而,正是由于许多途径的相互呼应,才使新闻照片在多层次、多方位的传播领域里,组合成新的积极效应.一、新闻照片价值的实现途径新闻照片必须经过传播领域的途径,才能被社会承认,实现其价值.途径之一:报刊发表.报刊的读者十分广泛.报刊发表新闻照片,讲究时效,思想性强,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是新闻照片价值的实现途径之一.新闻照片以真实的可视瞬间形象,反映新近发生、发展着的新闻事件,揭露社会生活矛盾的实质,意境深刻,主题突出,比文字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新闻照片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传播,最能打动读者.例如:李锦拍摄的《“棉花县长”散传单》等新闻照片通过报刊发表,使读者观后产生联想,引起深思,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起到了良好的直观效益.其价值便通过这一途径被社会所承认.途径之二:电视传播.新闻照片在电视上传播的形式与报刊不同,它是以照片为主,配上说明词  相似文献   

12.
新闻性与形象性是新闻照片的两个基本属性,了解这两个属性并掌握两者的辨证关系,对拍摄出群众喜闻乐见、有现实意义的新闻照片会很有好处。新闻照片的新闻性从无产阶级新闻观来说,是看它能否及时地反映各条战线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闻照片的形象性是指它必须通过可视形象来进行报道。摄影者所抓取的体现新闻主题的典型瞬间,是否表达了现场的真实气氛。拍摄的人物是否生动、自然。新闻照片的新闻性是与新闻报道的其它形式如文字报道与口头广播所共有的属性。而形象性是区别于以上两种报道形式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出色的摄影记者拍完照片后,可以一言不发,因为他的照片自己会说话;精彩的新闻照片不需要太多的文字说明,因为照片的形象语言已经说明一切。 《钱江晚报》记者杨晓轩拍摄的《游医的“无痛苦”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的样式。一幅好的新闻照片,不应只是为报刊打补丁的平淡呆板的“插图”,而要以主角地位占据要闻版面,以瞬间的形象揭示事件的本质,把事物的主题内涵通过生动的瞬间形象揭示出来,让读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5.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艾滋病在西方蔓延,试管婴儿成功,瑞士赞多兹化工厂因火灾大量农药流人莱茵河,夏威夷火山爆发,南极探险,长江飘流探险,抢救熊猫,……这些信手拈来的新闻,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今天“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不仅普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8目,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同时刊登了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的消息,并各配了一张新闻照片。我们把两张报纸的新闻照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在拍摄角度、瞬间选择和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小平同志的半身肖像(见图),画面上没有反映环境和其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佳作从何而来?综观新闻摄影史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基层是佳作之源。那么,摄影记者如何强化基层意识呢? 一、深入基层,既要身入更要心入 由于拍摄新闻照片有别于文字记者的采访,因此有人认为摄影记者无需像文字记者那样“挖”新闻,关键是“抓”瞬间。摄影记者下到基层能不能“咔嚓”一声,拍完走人?要不要心入?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强化摄影记者的基层意识,除了下基层,还必须与基层的群众交朋友,上至机关干  相似文献   

18.
以鲜明的新闻性赢得读者如果“新闻照片”无“新闻”,那就不能称其为新闻照片了。这就是说 ,新闻摄影的新闻属性 ,规定了新闻照片必须具有鲜明的新闻性 ,这也是新闻摄影的自身规律和最基本的特性。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新闻摄影具有鲜明的新闻性呢 ?核心问题是要突出“新”。这个“新”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拍摄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发展着的事实 ,在采访、编发上体现“快” ;二是指新发生的事要具有新闻价值 ,新闻事件本身能被社会所关注。为了更好地解决“新闻照片无新闻”、增强新闻性的问题 ,我们沧州晚报在讨论落实报社党委“贴近群众 ,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新闻照片以其独特的视觉直观性、形象感染性,越来越被军内外报刊所重视。但作为有独特视角的军事新闻照片并没有和军事新闻改革同步前进一齐“图并茂”。仔细观察报刊中的军事新闻照片,多为构图雷同、画面单一、缺乏个性,没有使瞬间画面具有更多的内涵,表现感染力差,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美国之音”电台国内新闻组记者戴维·斯汪在《声音》双月刊一九八六年第六、七月号上撰文,记述了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突发情况下,“美国之音”记者如何迅速调整,各就各位进行报道。一九八六年元月二十八日,星期二。这本是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可是这一天却向“美国之音”电台进行了极大的挑战,使我们终生难忘。按原定计划,这一天比较重要的新闻有两条:一是里根总统晚上要来电台发表一个年度的国情咨文广播讲话;二是当天上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