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丧葬习俗是表现人们如何安置死者的灵魂,如何处理尸体的仪式和活动。二次葬是古代一种常见的丧葬习俗,通过对二次葬的研究,对于研究既往时代人类的意识形态、洞察他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次葬的葬俗对后世人们处理尸体可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二次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式,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安徽地区和部分民族地区出现了不少二次葬。以这些典型地区出现的二次葬为例,分析什么是二次葬以及关于二次葬的相关问题。探究地区性二次葬的范畴与类型、二次葬的过程和成因等,对于进一步了解二次葬,了解地区性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河南省博爱县西庄村的丧葬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在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后,经历了一个由一次葬到二次葬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丧葬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幅员广阔的中国,自古至今丧葬习俗千奇百怪。《红楼梦》中描写的丧葬礼仪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的情况,它是汉族与满族丧葬礼仪相互影响的产物,将其与今天流行的丧葬习俗比较,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远古时代的人类并不懂得丧葬。他们对待死者的尸体如同野兽对待同群的尸体一样,是弃之不管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智力发达了,围绕鬼魂与尸体的关系,产生了种种想法。有的设想鬼魂对尸体有好感,于是千方百计地保护尸体,出现了土葬法,发明了木  相似文献   

5.
壮族丧葬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流传在民族民间的传统丧葬习俗,一概视为"封建迷信".其实,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觉来看,丧葬习俗的传承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发展个体和保护生态.云南省马洒村壮族的丧葬习俗证实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6.
凉山是彝族最为聚居的地方,凉山本土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以火葬为主。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即“都市凉山彝族”虽传承了凉山本土彝族的丧葬习俗,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凉山本土彝族和“都市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进行比较研究,是全面认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8.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9.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萝卜寨的羌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丧葬习俗就是其中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通过其丧葬礼仪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羌族的葬俗是一种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及寿终之喜,实为倡导视死如归之理念;另一方面,羌族丧葬习俗羌民的广泛参与性,体现了生者重视对死者的临终关怀。羌族丧葬习俗是羌民整合社会的一种方式,给了我们无数教益与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10.
谈丧葬礼俗中的习俗控制丁玲习俗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尚,是人类生活中产生最早也较稳定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及信仰的不同,也就产生不同的习俗,但不论是哪个民族中的个人,一出生,便会落入特定的习俗圈内,...  相似文献   

11.
商周时期的腰坑葬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期墓葬中的腰坑,反映了当时丧葬仪式。通过对春秋以前墓葬内使用腰坑的历史叙述,可以了解商代墓葬腰坑的使用情况以及腰坑的性质,进而认识商代墓葬中的腰坑和房屋建筑中奠基的性质相似。  相似文献   

12.
2007年6月25日在渝东南酉水流域大溪镇笔山坝月亮湾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界把它与长江三峡的大溪文化相提井论。其采石场、石器和陶瓷制造场等表明其生产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其男女双人合葬古墓则从另一方面提示出当时尚处于极其特殊而残暴的殉葬文化时代,古墓葬作为一把打开历史文化密码的钥匙。昭示出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悬殊与不和谐,与中原殷商时代的殉葬制度相近,在古代政治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买地券是古代人们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土地契约文书,让生人或死者同各类神祗进行象征性“交易”,使死者得到安居之所的一种契约。在墓中随葬“买地券”的习俗在我国流传广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史料。金塔县出土的清代道光十五年《王敏买地砖券》对于研究当时的丧葬风俗、民间信仰和土地买卖契约等都有一定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死后归葬是中国古代葬俗之一,最初是扶柩归葬和负骨归葬,五代、宋朝之后,由于受少数民族和佛教葬俗的影响,开始有了火化归葬的方式,但火化归葬一直受到贬议。明清时期,只对那些家庭贫寒和有军籍而死在外面的人,允许火化归葬,这实际上是一种变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上古的发俗,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审美感受而且也成为正统文化信息传递的载体.氏族社会的形成,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这一古老的发俗,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它显示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人的凝重的循规蹈矩的要求,它把个人意志归纳到统治意志的范畴.作为传播正统文化的载体,使统治意志浸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细枝末节,以期达到使人们对统治的心理认同,从根本上消除被统治者的反抗意识.这种文化现象在若干年中一直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代日本歌垣的原型样式问题一直未得以解决。通过借助中日两国的歌垣(对歌)文献,和贵州省苗族的“坐花场”习俗的调查资料等,对思考古代日本歌垣的形式问题带来很多新启发。古汉语中以“墙”表示人多的用法,对“歌垣”一词的创造有重要影响;而通过参考苗族“坐花场”事例可以推测出,古代日本歌垣的“垣”有可能表示实际的语义,“垣”是“歌”的“场”所,于“垣”中而“歌”,故名“歌垣”。而这也应该是古代日本歌垣的原型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国色天香,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古代歌咏牡丹的作品数量众多,美不胜收。文章从唐宋牡丹诗词的内容入手,结合唐宋的时尚及习俗,从文学和民俗的角度探讨了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坟丘高大,配套建筑众多;墓室种类多,葬具豪华,随葬品多;以财物助人办丧事的赙赠盛行。汉代厚葬风尚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汉代厚葬的盛行,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厚葬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厚葬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9.
柳永词新论     
对柳永词的评价,一般多肯定其对民间慢词形式的借鉴,而忽视其在题材内容上的拓展与创新,其实柳词在咏史怀古,议论说理,悼亡咏物,羁旅行役,城市风情,市井妇女等题材领域内的均有开拓,若说开风气之先,有的方面还在苏轼之前,柳永词反映的文化转型期的某些特点,更值得引起今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巴蜀好游嗜赌,自古风尚相沿。早在《隋书》就记载蜀中士人悠闲聚会喜欢意钱等博戏。清代“湖广填四川”后,大量南北移民人四川,各种博戏入巴蜀,赌戏更是南北兼融。在巴蜀地区来看,清代赌风最盛,当为成都平原一带。古今巴蜀地区赌风尤盛,但经济意义上豪赌大博并不明显,民间博戏的休闲娱乐功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