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献武 《教育》2007,(12S):26-27
有人称2007年为“免费教育元年”。如果要描述这一年的免费教育的实施细节的话,这些免费生和他们的故事也许是值得人们注意的。正是有了这些故事,才使得教育免费政策显得实实在在,显得温情无限。在即将告别2007年之际,我们将这些充满温情的故事一一回放,目的不仅是对这一年的回顾和眷恋,更是对未来更多惠民教育政策出台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我读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教育故事。故事的大体内容是这样的:有这样一个孩子,在期中考试时,语文成绩只考了59分,而父母要求他必须考及格以上,否则,就得挨揍,所以他十分着急。怎么办呢?于是,他找到了语文老师:“老师,我的语文成绩不及格,请您在我的作文成绩里再加上1分吧,就1分,求您了。”“我可以给你加1分,”老师说,“不过,你可要听好了,这1分是老师借给你的,借东西是要还的。要连本带息的还,借1分还10分,期末考试时,我会从你的成绩中扣10分的,你愿意吗?”这个孩子迟疑了一下,点头答应了。期末考试时,他的语文成绩是81分,老师扣下10分后,还有71分。  相似文献   

3.
朋友都是老师,聚在一块少不了说教育教学的话题,生发许多感慨。亮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4.
工作之余,笔者读了一个关于“法国儿童孵小鸡”的故事,颇受启发。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有个法国儿童见鸡蛋能孵出小鸡,便异想天开,认为同样形状的卵石大概也能孵出小鸡。他的老师并没有否定他的念头,反而鼓励他做试验,让孩子把卵石揣在衣兜里孵化,并煞有介事地给了学生一本小册子,让他记下卵石每天的变化。一个月后,这位学生把本子还给老师,说卵石毫无动静。老师并没有笑,而是认真地问他:“这是为什么呀?”孩子回答说:“噢,我明白了,石头没有蛋黄和液体,变不成小鸡。”  相似文献   

5.
刘海平 《新疆教育》2012,(9):102-102
那次朋友聚会,聊一个话题:高中时,哪位老师让你难忘? 说英俊潇洒的,有说幽默风趣的,有说认真严格的,还有说知识渊博无所不知的…… 也有朋友却认为这些特点不算什么,从大的范围看,也很普遍。就算有印象,也只是一般的感觉。正当双方为此各抒己见时,朋友张晓华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说:“毕业班的班主任侯老师让我难忘。我本是班长,他接班后,把我换成了副班长。”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对教育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他的研究几乎涵括了教育教学中所有的问题,他的著作是一部部“活的教育学”,一部部“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在悄然变化。我们应当追求怎样的教育?今天再读他那童话般的教育故事,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理念,发现当下我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值得反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理念是如此的庞大丰富,本人试择一二,予以言说。  相似文献   

7.
正我常对同行说:我们也许不重要,但我们的工作关涉到人未来的幸福,所以特别重要。《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是几十位老师讲述的教育故事。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讲述者,但更多的时候,我是个倾听者,很多老师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快乐。这些故事展示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不过,”儿子又继续说下去,“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个胳膊和一条腿,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助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吧?  相似文献   

9.
感悟有生命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东北师大附中年仅28岁的张劲锋老师在我省举办的中学历史教学论坛上的演讲。他的演讲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行与听众,也感染了我-一位有着14年历史教学经历和10年教研工作体验的历史教研员。记得上海的孔繁刚老师曾对我说过:“学生爱历史、不爱历史课,我们要深思呀。”是啊,历史课的地位、功能和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位年轻的历史教师用他的言行交了一份充满诗意、富有思想的答卷。稍加整理作为教研案例呈现在这里,旨在与广大同仁交流,藉此倘能有促教助学之用、值得借鉴之处,无论是对我还是张老师都是莫大鞭策。  相似文献   

10.
张建娣 《教师》2012,(36):26-26
经常写故事、教育花絮、德育案例,但感觉总像在写连续剧。孩子的故事总也写不完,我们一线的老师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故事,但每个故事都不可能被“大结局”,因为教育无定法,孩子们在成长,在发展,而我一直在关注。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几则教育故事:故事一:有一位老师批改作文时发现两篇雷同的作文。他想,如果直接批评,说他们谁抄了谁的,学生碍于面子有可能受不了,因为这两位学生都是极爱面子的女生。于是这位老师采用了巧说:“你俩的作文几乎一样,我真不知道该表扬谁。”乍一听,这话没有半点儿批评,甚至还带着些甜味儿。可是,仔细一推敲,包含的却是“我不知道该批评谁”的辣味儿。学生听了,心里自然明白,也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认真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知道孔繁刚老师还是在读书时,那年教育实习,孔老师的录像课《1794-1814年的法国》是我们教学技能学习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围绕拿破仑,向学生充分展示了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扫荡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孔老师"富有激情、长于思辨"的教学风格给我们留下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他者”的故事,也可以是“我自己”的故事,即我对历史的认识。沈为慧老师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他对历史的认识:从和平的视角、以追求和平、民主为立意选用“史料”、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曾经看到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小男孩每天坚持练琴四小时。老师知道后对他说:“你不能这样练,因为长大后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练琴。你应该养成习惯,一有空闲就练,哪怕十分钟都行。”  相似文献   

15.
从教之初,总期盼自己的人生之路是笔直、宽阔、平坦的,经过多年的行走,才知道有崎岖、有凹陷,还有难以同行的窄巷,甚至是横亘在前的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巨石,无疑就是伟伟——那个“红孩儿”,他让我品尝了教育百味,也让我的教育生涯跌宕起伏。不过当我回转身看看走过的路,赫然发现泥泞的路上有我鲜明的脚印。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故事,我曾经多次拿它来教育孩子: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小孩子独自站在山谷里大声嘁道:“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回他的回声:“喂!”他又喊:“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尖声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传来“你是蠢材”的回答。孩子十分愤怒,对着小山骂起来,小山也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因为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  相似文献   

17.
有人对老师有这样的评价,说做老师的人很简单,容易满足。我在想,自己真的是这样,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着装,简单的心境,一切都在简单而有规律的生活中,但简单的日子也有滋有味。我喜欢用故事来记述孩子们的一切。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一个个展开来,就是我教育路上绝美动听的歌。我一路走来,尽管有辛苦,有遗憾,有自责,但因融入了爱和智慧,所以也就有了安慰,有了快乐,有了收获。  相似文献   

18.
刘洋 《教师》2013,(36):94-95
“数字故事”是用数字化的方式表达故事,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数字故事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话题,在中国仍是一片有待开拓的土地,是教育界正在积极探索的热议话题。教师在具体实践时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也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总结中逐步地前进和推广。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数字教学绝对是能引起中国教育的重大变革的重大转折点,是让无数研究者为之兴奋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教育事件”,包括历史故事(需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做历史研究)、新闻故事(需要像记者那样做调查研究)和传记故事(需要像文学家那样写个人生活的故事)。毛泽东提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当时的教育发生了很大影响。这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历史故事。要讲述教育历史故事就需要做历史研究。现在不少农村学校开始向“县中模式”学习,实行“封闭式管理”。究竟什么是“县中模式”?这个模式是如何提出来的?什么是封闭式?封闭式管理有什么问题?这是新闻故事。要讲述教育新闻故事,就要做调查研究。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经受过一个叫藤野的老师的影响,这个老师“拯救”过鲁迅。鲁迅和藤野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藤野对鲁迅究竟有什么影响?这是传记故事。要讲述教育传记故事,需要对传主的个人生活史进行研究。林贤治曾经写过一本《人间鲁迅》,里面就讲述了这个故事。一究竟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我建议转换一个话题:中小学老师究竟可以写哪些故事?我个人认为,教师至少可以讲述三种故事,与之相应,教师至少可以做三“种教育叙事研究”。第一,可以写教材研究的故事。教师首先应该研究教材(课本),应该研究自己每天使用的课本,说得宏大一点,...  相似文献   

20.
孙林涛 《山东教育》2001,(29):16-17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被判终身监禁,在狱中,他想,在二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如果有人曾经对自己说过一句赞美和肯定的话,就活下去,如果没有,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终于想了起来。那是中学的时候,他随手涂了一张“画”当作业交给了美术老师,老师说:“你画的是什么呀?不过色彩还是不错的。”就是这半句赞美的话,使他活了下来,几次减刑,出狱后,成了一名画家。故事毕竟是故事,但它却给我们一条有益的启示:教师要善于用赞美的话,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润。我们许多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辛辛苦苦地做好工作,能够得到领导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