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中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国共关系,国共两党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分裂,合作时期有斗争,斗争过程中也有合作。国共关系问题由于头绪多.内容繁杂.加上近年来台湾当局不断制造事端并散布  相似文献   

2.
依据若干重要历史资料,重新审视国共“党内合作”的维持与破裂是非常必要的。国共“党内合作”关键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是国共合作的“唯一形式”,而非“最好形式”;国共“党内合作”得以在“病态、中维持,在主观上共曾际的“坚持”和在“挤柠檬汁”理论指导下采取机会主义的平衡策略是根本的和直接的原因;国共“党内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决定了合作的历史阶段性,不应过分强调国共合作破裂的个人责任。  相似文献   

3.
刊中刊     
本期由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社主办 本期顾问:孙燕京(北师大历史系副教授)指导教师:李晓风(人大附中高级教师)主  编:孙靖国  副主编:何成刚 唐 燕本期编辑:朱文清  熊剑辉⊙读史明今关于近代国共关系的反思●孙靖国 成健(历史系96级)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史上中国政坛党派关系中最复杂、最基本、影响最大的党派关系。分析探讨国共关系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借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合作与分裂是国共关系存在的两个基本状态,反反复复,影响深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两次合作,共产党都是…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未能实现的原因吴九占国共第一次合作采取了“党内合作”的特殊形式。当时,中共中央负责人陈独秀对这种合作形式曾有过抵触情绪和做法。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国共关系的发展,陈独秀又多次“建议中共退出国民党”。本文仅就陈独秀为何提出这一建...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的策略路线与国共“党内合作”的逻辑发展吴九占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共两党实现了“党内合作”,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弄清共产国际的策略与国共合作之间的关系,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国共两党关系史和中国大革命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若干重要历史资料,对中国大革命历史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笔者认为,国共“党内合作”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不存在“最好形式”问题;改组后的国民党,尽管其基层组织有较强的革命性,但权力为少数上层领袖人物所控制,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大革命的领导权缺乏足够的深刻认识,时有反复,从未争取到革命领导权。  相似文献   

7.
主题内容认知  本主题包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国民党的统治”和“国共关系与统一战线”两大内容。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政党以及资产阶级政权及统治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而国共关系和统一战线 ,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战线 ,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主题内容范围 :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大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统治、国共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中共领导的四次统一战线。主题复习目标 :把握国民党的发展概况和性质演变 ;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规律 ;掌握国共关系发展的脉络 ;分析国共合…  相似文献   

8.
国共两党相互间的关系与中国统一大业息息相关.历史上,国共两度合作,大大促进了中国走向统一;但同时又两度分裂,给中国统一大业带来负面影响.但现代的中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论是国共合作或是分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领导中国人民向着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9.
国共第三次合作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从国共前两次合作的前前后后,对合作的形势、方式的分析与探讨,以及对第三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积极态度的阐述,提供早日实现第三次合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世斌 《中学历史教学》2006,(1):29-31,67,68
[专题解读]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1927-1936年,国共十年内战;1937-1945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1946-1949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949-1979年,国共两党长期对立:1979年以后,国共关系缓和。  相似文献   

11.
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驻华代表,于1921年至1923年,集中精力,突出地解决了国共统一战线的形式——“党内合作”问题,帮助两党实现了“党内合作”,建立了国共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2.
主题内容认知:本主题包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国民党的统治”和“国共关系与统一战线”两大内容。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政党以及资产阶级政权及统冶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而国共关系和统一战线,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  相似文献   

13.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抗日战争 ,对国共关系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出于对“九一八”事变的错误认识 ,国共之间的敌对关系进一步强化和加深。然而正是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 ,最终使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合作。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进程 ,影响和改变着国共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国共合作的走向 ,决定着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及命运  相似文献   

14.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共在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国共“党内合作”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不仅是陈独秀,就连倡导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最力的瞿秋白、李大利、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也持有这种观点。陈独秀的错误不在于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而在于把中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以我为主,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力争成为国民党的“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曾极力反对国共"党内合作",后来又几次提出中共党员退出国民党的主张.其原因是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共关系日趋恶化,陈独秀感到国共"党内合作"的基础已遭到破坏.但国共"党内合作"是历史的选择,并且由于共产国际的坚决反对和中国革命的指导者采取了机会主义的平衡策略,从而使国共"党内合作"得以维持下来.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陈独秀所负责任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为,苏联根据自身利益制定的“党内合作”政策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共产国际与中共领导与服从的组织关系使中共失去了领导国民革命的自主权力;国共力量对比悬殊使得革命失败不可避免;陈独秀自身性格亦与“右倾机会主义”定性相左。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民族团结 反对民族分裂──“反对西方分化战略与中国民族团结问题”研讨会综述‘1995年3月17日,国家教委社科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召开“反对西方分化战略与中国民族团结问题”课题研讨会,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国家教...  相似文献   

18.
以国共谈判为题的著述并不少见,但以周恩来为中心叙述国共谈判历史的著作却鲜见。重庆出版社于周恩来诞辰百年时推出了《周恩来风采丛书》,其中王静同志以严肃的治学精神,充满激情的笔触所写的《折冲樽俎──周恩来与国共谈判》一书,是这个领域的开拓之作,它填补了周恩来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王静是一位年轻的学者,本课题自其在北大读硕士生时即已投入大量心力,并不断发表论作。这次,他积多年研究之功,一气呵成。此书值得细读。概括起来,此书有三大特点:一、广泛地收集有关资料,详尽而又层次分明作者写作所依据的主要史料包括国共…  相似文献   

19.
"北伐"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共两党有共同历史记忆的重大事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以北伐记忆的方式加以重叙,成为抗战动员的重要历史资源。北伐国共"合作"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共阐述联合抗战、军民协作、重建"党军体制"的有力号召;国共"分裂"的历史记忆,为抵制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斗争求合作的抗战策略提供了历史借鉴,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民族利益的政党形象;"三大政策"的记忆,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打击了投降派和取消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张,有力地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0.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掌握的深度及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解析的深度及准确度上。笔者在教学与教研教改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抓关键词(包括词组)解析教材内容的方法。现以人教社2000年11月第2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必修本)的内容为例,说明如下:一、标题型关键词。如第一章标题“国共的十年对峙”。这里的“对峙”包含以下内容:1.国共两党及政权的对立斗争;2.国共双方军队“围剿”与反“围剿”的军事斗争;3.国共双方所代表的国内阶级矛盾与斗争。通过以上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