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的本质的追问,形成“人的本质”思想的萌芽,到近代“人的本质”思想的全面形成,西方“人的本质”理论的历史轨迹记录下了人类自我认识的发展历程,对人的本质是什么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而只有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也最终实现了“人的衣质”思想的革命性变革,超越了一切旧哲学的人的本质观,真正达到了对“人的本质”有了科学认识和理解,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2.
我们六。八研究所党委(所)办公室现有人员11人,包括办公室主任1人,秘书4人,机要员1人,接待员1人,打字员1人,电讯员1人,收发员2人,承担了为所党委、行政8位领导和5位副总设计师服务的艰巨任务,担负了全所综合协调、公文运转、信访接待、督促检查、科研技改等多项工作职责,人员相当精干。我们在人员选配时充分考虑了结构合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让人不惑,让人明理,让人心智成长的是什么?是润物无声的文化养料。语言文字使我们登上了文明殿堂,诗经三百让我们领略了神韵飞扬,孔孟之学把华夏铸就为礼仪之邦。让人感动,让人陶醉,让人深邃博雅的是什么?是陶冶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抓住了新闻工作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显示了其特殊的价值。以人为本。就要更加注重人的思想感情诉求,更加注重人的基本权利实现,更加注重民生和社会事业报道。概括起来讲,就是“围绕人、关心人、造福人”。围绕人,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围绕人的需求去组织采编工作。报道要直面人,直指人心,不能只见工作、只见数字不见人,不能官话、套话、自说自话。  相似文献   

5.
读书的癖好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相似文献   

6.
人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灾难降临。有些人会因此怨天尤人、自甘沉沦,最终成为一个真正不幸的人;但也有一些人把不幸当做对自己生命的挑战。于是,不幸成了勇气,不幸成了动力,最终不幸的人成为受人尊敬、令人仰慕的人。澳大利亚无肢体青年尼克·乌伊契奇就是后者。  相似文献   

7.
山西煤炭所催生的黑色的癫狂神话先是不断报复了矿井里的工人,现在又报复起了这个省的官员。官员的煤化、庸俗化、浮化和口号化,败坏了山西政治生态,其根源仍是唯GDP论。官员不抓GDP,那应该抓什么?官员只要抓好自己就够了,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与邻居和睦的人,严守法治的人,敢于担当的人,勤俭节约的人,爱护公益的人,按时上下班的人,总之一句话,成为一个优质的公民  相似文献   

8.
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正常的人和不正常的人。所谓正常的人,就是遵循既定的社会规则生活的人;所谓不正常的人,就是游离了这种社会规则的人。《后天的人》是对后者的一种关注:叔叔自小患有口吃症,长大后一度恢复正常,他却在纠正口吃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脱离于代表社会正常逻辑的语言之外的世界——"后天"。妻子遭遇车祸死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采用“价值镜”这一表述来讨论商品的相对价值形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理论启示。“价值镜”理论一方面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解释了人通过他人获取自我认知的社会交往过程。互联网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社交媒体账户、二维码等媒介形式,赋予了人们多种数字身份,人的交往也拓展到数字身份之间的线上交往。本文认为,在数字身份的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以社会关系为媒介的“价值镜”作用依然存在,并且经由数字技术得到了强化,成为数字时代的“身份镜”。  相似文献   

10.
衷宜燕 《大观周刊》2012,(41):21-22
费尔巴哈人本质观与马克思人本质观的分水岭是能否以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人、理解人。费尔巴哈人本质观描绘抽象的人,因为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马克思人本质观将劳动实践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与人、人与意识、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之中,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质观,诠释的是完整的人、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1.
她78岁了,马来西亚是她生活的全部世界。父亲17岁从福建下南洋到了这个土地,她见过英国人、日本人、巫统。他们一个一个来了,又一个一个走了,日子没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也没太多改变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大众的社会交往形式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人设一词在线上人际交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占据了重要地位,从公众人物的专属品变成了普通人的所有物。本文以人设现象作为切入点,以微博为例分析了社交媒体上内容创作者构建人设的必要性,明晰了人设对内容创作者的意义及影响,梳理出了人设的构建流程。  相似文献   

13.
超出眼界的热衷有个人抬着右臂,仰头站在路边,好像在向天上看什么东西。这时有个过路人看到了,以为他在看天上的什么东西呢,就站在他的旁边,也向上望着。接下来,又来了一个人,也站在旁边向上看;又来了一个人——不长时间,路边聚集了很多人,一起仰头向上看着。这时,第一个人放下手来,看了看周围的人,你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11,(8):11-11
婚姻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有的人为了和相爱的人一直在一起,有的人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有的人只是玩累了,想休息,你呢?  相似文献   

15.
新技术环境中的传播陷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新媒介技术可能造就的一些传播陷阱.这些传播陷阱有些会影响人对自我的认识,有些会影响人与人的交往相处,也有些会影响人对社会整体的理解与把握.文章具体讨论了人--信息瓦动之间的思维与认知陷阱、人--人互动之间的沟通与关系陷阱、人--机互动之间的控制与使用陷阱,并粗略地提出了一些对抗传播陷阱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6-126
有人说,这本书写出了中国人的百年孤独。 小说中,人在苍茫大地上奔走。这个人不是知识分子,也没有揣着一脑袋“思想”,他的问题是家常日用,是亿万人在生命中都要面对的结实、具体的选择和困局。他一次次奔走,只为找到一个人,这个人也许有也许没有,也许找了也是白找,但也许,  相似文献   

17.
媒介素养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莉 《当代传播》2005,(5):95-96
媒介素养的概念是伴随现代信息社会人对媒介依赖性逐渐增强而产生的,媒介素养更多关注人的素质,在素质教育层面探讨现代人如何应对现代信息社会,如何应对传媒,利用媒介实现人的现代化。本文论证了具备媒介素养是现代人特征之一,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推动人现代化的实现,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指出提升媒介素养与实现人的现代化最终统一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向警予始终强调对妇女的教育,抓住了伦理的核心。伦理归根到底要推翻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努力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张洪  张深智 《新闻传播》2010,(1):113-113
现代社会中,人是一切活动的核心,而设计的目的应该指向人,应以人为中心,从人的因素来考虑与人有关的一切活动,并为这个活动提供一切最好的条件,在过去的手工环境下,生产力还不是强大得能够为人的所需着想,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需要的、所想要的,或是没想到的,设计师都替我们想到了、办到了。  相似文献   

20.
今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很多媒体的法人微博了这样一条消息:11万群众冒雨观摩升旗仪式,留下5吨垃圾。有人据此批评我们的游客甚至中国人的国民素质差。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他们算了一下(可惜算错了)。用11万人÷5吨垃圾,得出每个人带了44斤垃圾,据此质疑:11万人看升国旗,难道每个人扛了一袋约50斤的大米去的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