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一、中国近现代报刊概况 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于19世纪早期.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东南亚的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它是我国领土上第一个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2.
距今约200年前的1815年.受英国伦敦传教会派遣前往中国传教的米怜牧师和马礼逊牧师.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基督教义.创办了一份中文报刊.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相似文献   

3.
晚清出现的期刊繁荣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件盛事。自1815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到1902年梁启超统计全国存佚报刊时已列有124种。辛亥革命后,“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一时报纸期刊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全国报刊达500家之多。跟  相似文献   

4.
中文报刊评论文体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呢?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是外国人办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华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除新闻报道外,还有言论──短论及评论性文章,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文化及孔孟之道。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人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我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每页首页有言论,讲贸易强国,学习外国文化,目的在“润泽汉人”,征服中国人的心。外国传教士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1868—1898年),发行份数最广(5.4万…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中说:“若在我国而寻求所谓现代的报纸,则自以马六甲所出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最早,时民国前97年(嘉庆二十年)西历1815年8月5日也。”后来人们沿袭了这一说法,如,有的著作把《察世俗》列为“第一批近代化的中文报刊”,把创办这一刊物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作为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有的著作更明确指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7.
余锐 《今传媒》2013,(7):49-50
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中学生作文行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话套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余锐 《报刊之友》2013,(7):49-50
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中学生作文行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话套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境外中文报刊系指祖国大陆以外地区,以中文形式出版的报纸刊物。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即将回归的澳门是境外中文报刊的主要出版地区。华人占有较大比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其它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出版有一定数量的中文报刊。欧美国家也有少量的中文报刊出版。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一方面,境外中文报刊媒体都加强了对蓬勃发展中的祖国大陆的关注与报导: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需要充分吸收利用外界的一切先进经验,遵循国际惯例、掌握世界动态、顺乎国际潮流。因而,境外中文报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根据在英国发现的刊物原件所作的考证,推断1833年由马礼逊创办的中文期刊——《杂闻篇,》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期刊、第一份用铅活字排印的期刊、澳门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期刊。  相似文献   

11.
牟彩霞 《编辑之友》2015,(7):95-100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发行量有极大提升.而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外在发展,其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不仅世俗综合性报刊增多,多数刊物的内容也从传播宗教为主转到传播西学为主,刊物所用语言则逐渐通俗化,主创编辑人员也日益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1813年7月的一天,伦敦布道会的年轻传教士米怜带着新婚的妻子漂洋过海来到澳门,协助早在1807年9月就已奉命到中国的马礼逊开展对华传教事业。此时的马礼逊虽然熟识中文典籍、精通中国官话和粤语,但布道工作却颇费周折,局面难以突破,米怜夫妇的到来,使得一心要建立对华传教基地的马礼逊看到了希望。他们辗转于南洋群岛,四处寻访适宜传教之地,最终选择落脚在马六甲,编印书报,  相似文献   

13.
《吴医汇讲》堪称"中华第一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期刊的起源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世界上第一种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Chinese Foreign Magazine)是我国境内创办的第一种中文期刊.前者创刊于1815年,主办者是英国的传教士马礼逊(Morrison)、米怜(Milne),出版地是当时英国的殖民地马六甲;后者创刊于1833年,主办者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Gutzlaffs),出版地在广州.  相似文献   

14.
新闻工作要很好适应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克服一般化。我认为,克服一般化,主要不是政治立场问题,不是什么防“左”防“右”问题。在政治上、立场上,我们的报刊,我们的文章,一般出不了大问题,这有我们的报刊把关甚严、我们的记者编辑有较高政治素质这样的基本方面来做保证;而且,倘若真的在政治立场上出问题,也就不属于一般化不一般化了。“一般化”的突出点在文风。所谓文风上的一般化,就是内容不新鲜、文字不生动、形式不活泼,叫人不爱看。这些东西在计划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最早的期刊是哪一个?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报刊史研究者都认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察世俗》问世的23年前,我国就曾有过一本名叫《吴医汇讲》的医学杂志。这份医学杂志是由一位名叫唐大烈的中医创办的。据《吴县志》记载:唐大烈,字立三,号笠山。一号林嶝,长洲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相似文献   

16.
党报党刊新闻文风中存在着日益见长的长、空、假病征,本文从理论与现实视角剖析了改进文风的必要性和落实短、实、新文风的迫切性,从报刊工作者、报刊机构和报刊受众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党报党刊改进文风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便能看到,外国人在华的新闻活动是与其推行的殖民政策一同拉开帷幕的。外国新闻媒介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办报活动,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主持。一般认为,外文报刊的出现要稍晚些,即在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并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语其时间,以葡文为较早;数量以日文为较多;势力以英文为较优。”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扩张程度:第一批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后,该地遂成为中西“互市”的起源地,第一家葡文报纸于1822年  相似文献   

18.
马礼逊是来到中国的第一位基督新教的传教士。在华的25年间,他不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予以出版,并使其得以更为完整地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还编纂了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各种汉英字典编纂之圭臬。  相似文献   

19.
叶进 《今传媒》2014,(12):64-65
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们在马六甲及广州等地创办的中文报刊,这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萌芽,而这些报刊基本上都是宗教性质的;鸦片战争以后,大批传教士来华办报,所办的报刊数量也剧增,这一时期传教士所办的报刊,性质也由宗教报刊向"世俗化"报刊转型。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性质的激变,是建立在中国社会政治格局、思想激变等大环境下,中西方双向互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近代中文报业肇始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创办了近200多种报刊,所办的宗教报刊成为早期中文报刊的主流.传教士为使其创办的报刊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家",在形式上也采用中国线装书的方式进行印刷和装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