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起当今教学改革的趋势,无不推崇“启发式”而反对“满堂灌”。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启发式”的真正含义在理解上存在着偏颇,认为在课堂中教师提的问题越多,学生举手回答的热闹场面越频繁,就越显得其“启发式”;而课堂中学生没有回答或很少回答,就认定是“满堂灌”。对此本人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判断一堂课究竟是“启发式”还是“满堂灌”,关键是看教师的提问有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展开(即开动脑筋),如果片面地追求“满堂红(哄)”的热闹场面而不注意问题的质量,那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2.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显然,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手段。而讲求提问的技巧,做到“善问”,则有助于克服“满堂灌”的窒息学生思维的做法,以利于真正落实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成效,教师就应对症下药,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1.提问应注意“点”“面”结合。同一问题教师应多让几个学生回答,互相补充评议。这有助于解决一旦有人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就觉得如释重负,从此问题再与自己无关的“局外人”思想。教师要设法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到有随…  相似文献   

3.
在紧锣密鼓的教改大潮中,那种导致学生思维呆板机械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手段,已基本上知趣地走出课堂,代之以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式教学。于是课堂有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局面:或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只是干寻找答案、回答问题的活;或学生一个又一个地提出“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之类的问题,教师忙于应付学生的问题。有声有色,热热闹闹的一节课下来,却说不清这节课达到了什么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认为:那就是通过教师采取教学措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是不是启发式教学,绝不能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而要看它的实效,即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这就是说,无论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发问,都  相似文献   

4.
刘丹 《辽宁教育》2006,(9):36-37
一、改革课堂问答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提问,害怕学生所提的问题自己事先没有准备好,回答不出来,验面上过不去;或者担心学生的提问影响自己的教学计划,往往不让学生多提问。从而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头讲到尾;要么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稍稍发生偏差,教师就立即给学生以间接或直接的暗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老师的提问学习,自主思考问题的范围和空间非常小,就更不用说创新了。  相似文献   

5.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已改变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以己昭昭,使人昏昏”的局面,普遍将提问法运用于教学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提问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无障碍性提问,即所提出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无需经过思考就能立即回答,这种提问是“为问而问”,整个课堂表面上看轰轰烈烈、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不等学生回答,教师自己接着讲课去了,整堂课发问不少,  相似文献   

6.
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芝 《湖南教育》2004,(22):43-43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一个有力手段。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然而,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未能充分发扬民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课堂提问便表现为“为提问而提问”。这种现象在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还相当普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满堂问”,学生被动回答。针对“满堂灌”现象我们提出了启发式教学,但是很多人误以为提问就是启发式,于是,…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能准确的做出回答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课堂提问,很多教师仅仅着眼于“提问”,学生的任务也只是“回答”的过程。其实,课堂提问过程是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也是通过课堂提问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课堂提问追求的不仅是“巧问”,更追求的是所提出一系列问题是否形成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更高效.但是,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却不尽如人意,随意发问、一问到底的现象比比旨是,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俗话说:“鼓要敲在点子上.”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问在点子上.  相似文献   

9.
蒋文豪 《考试周刊》2012,(11):54+40-54,40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课堂提问贯穿始终,没有课堂提问,课堂教学将无法开展。现代教育改革后,“启发式”教学法已代替了过去的“注入式”教学法,这更突出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主要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课堂提问大有讲究。有的教师一堂课提问多达四五十次,平均不到一分钟提问一次,好像体现了启发式教学。但其中多数提问是对话式,有时学生甚至可以不加思考地一起回答,这种令人厌烦的琐碎提问,白白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而有的教师却非常讲究课堂提问的质量。并富有很高的艺术性,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启发式教学被公认是一种好方法,启发式教学自然离不开提问。但现在一些公开课上,自始至终几乎都是对话式的提问。是否提问的次数多,举手发言的人数多,学生回答得顺利,课堂气氛热闹,就是启发式教学运用得好呢?我看不能这样说。因为这一类提问,常常是:一、听课的人还来不及思考,学生已经举手回答了。这固然可以说是学生预习得好,领会能力强。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问题,大都只需要照“本”宣读就能回答,是记忆式的,并不需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唯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伊始直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一位语文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像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琳琅满目,问问答答十分热闹,但就是触不到所学知识的实处、深处。教师一按“电钮”问,学生立刻举手成林,不加思索地简单、机械地回答,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有一…  相似文献   

13.
不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很多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若是公开课、比赛课 ,教师更注意做到少讲或不讲 ,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 ,让学生讲 ,还美其名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真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吗 ?其实不然 ,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与“灌”、“填”是两码事今天的语文课忌讳“讲” ,可能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 ,把“讲授法”这一课堂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14.
提问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恰当地提问,往往很多教师整个课堂都充满着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学生建构不了知识,教学目标无法有效达成;有经验的教师,在提问技巧上更具有启发性和有效性,能够用启发性的问题主宰课堂,能够用有效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高问题提问的有效性呢?教师要高度注意自己现在的提问方式,注意思考平时课堂教学中提问,思考教学中是否你的提问有误导、混淆或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至少有5类问题能够误导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些问题不明确,带有混淆视听的信息。在教学中要避免提这类问题。下面就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不恰当问题举例说明,仅供参考。1查证式问题,即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或者只要查找工具书就知道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教科书中有现成的答案,只要学生去查找即能得到答案,从知识分类角度来看,都是属于称述性知识,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倘若教学中反复出现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无非就是要学生去查书,然后读出来,意义不是很大。就象某些学校老师的公开课,课堂上有问有答,学生回答都很正确,气氛很是热闹,实质上学生思考了吗?能获得什么?既然学生都知道了,是否还有教学的可能。因此,教学中应该少提或者不...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顺义县第二教师进修学校李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般说来,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激发,情感...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几乎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会用到提问。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提问过于简单,让学生齐答“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学生不思考即可回答,没有思考价值,教师只是追求一种人人参与的热烈气氛而已;(2)提问难度过大,学生难以回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启不得法;(3)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是少数几个优生回答,而不顾及差生;(4)提问后不给思考时间,不少学生思维活动跟不上,干脆放弃思考。以上这些做法,不同程度阻滞或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 3)提问的要求 有人认为多提问就是启发式 ,教师讲解就是注入式 ,这是不正确的。对提问与讲解要作具体分析 ,如果教师讲得过多 ,以讲代练 ,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那是注入式。从心理学上讲 ,启发是一种想象、联想活动 ,讲解或提问如能起到想象、联想的作用 ,就是启发式。假如教师讲得精当 ,发人深思 ,讲是为了引导学生练 ,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那么 ,这种讲是启发式的。如有位教师教《孔雀东南飞》总结时讲 :“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 ,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 ,那么 ,他们俩可能有什么结局 ?”学生听后浮想联翩 ,想着各…  相似文献   

18.
一、以提问、铺垫代替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把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问”就是“启发”,于是课堂教学的满堂灌代之以“满堂问”;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充斥课堂。一问未了又是一问,学生应接不暇,浅尝辄止。表面上,似乎“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对教材仍是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反而会养成学生肤浅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惰性。提问  相似文献   

19.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精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即启发”,多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呢? “启发”一词的本意是“开其意达其辞”。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有所发现,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而繁杂、多余的课堂提问,根本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摒弃的。那么,课堂上最忌讳什么样的提问呢? 1.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刚才我们把课文分成了几段?”学生答:“三段。”这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 ,是基础教育而且要面向全体 ,再则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状况 ,听课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 ,满堂灌的教学一般来说成功率很低。因此多形式、多格调的课堂结构是低年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而最常用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另外 ,课堂提问还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而回答问题的形式则决定着课堂提问的效果和质量。回答问题的形式对于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