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三农,关注三农、重视三农,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又快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依靠农村职业教育。当今农村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既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原则,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方法论原则。学习科学发展观核心是转变观念,关键是勇于实践,目的是加快发展。作为农业财政工作部门,在理论上,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科学发展的主动性;在实践上,要通过支持建立农业保护制度促进农业增效,通过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通过支持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推动农村发展。结合陕西财政支农工作实际,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统筹兼顾,突出以人为本,着力促进增收,才能加快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是中心,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必须把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工程来抓。时代呼唤农村成人教育必须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将促进成教事业的壮大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实际,我们认为今后必须致力于做好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地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三农”思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军 《保定师专学报》2006,19(4):58-59,64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想的雏形,对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指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和部署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深刻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才能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建设新农村的人才主体,要靠职业教育培养。因此,在加速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发挥着一个其他类型的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村全民素质提高服务,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由此,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围绕这三个服务做文章,就成为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保康县职业高级中学在这三个方面书写了一篇好文章。正是因为保康职业高中始终坚持“围绕‘三农’抓服务,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办学方向和“克难勇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驱动,才闯出了一条具有保康特色的职教发展之路。保康的成功经验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瞄准“三农”办职教,培养人才高定位,其目的在于抓人才培养,提供优秀的职业人才;二是服务“三农”促转变,科技下乡高质量,其目的在于抓科技服务,打造坚实的村组基地;三是研究“三农”谋发展,劳力转移高效益,其目的在于抓劳力转移,积累丰厚的发展资金。保康能做到的,其他学校也应该能做到。只要我们坚持职教特色、坚持农村特色、坚持区域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就一定会迎来一个春光明媚的大发展的春天。(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发展教育所提供的知识贡献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三农”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想的雏形,对实现农业现代化、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指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农”档案资源渐趋丰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不仅维护了农村稳定,壮大了农村经济,而且还有利于村民素养的提高和地方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研究》2005,(7):29-29
到2010年,北京市将完成3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任务。近日,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要求,全市各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月25日至6月27日,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南通市召开,江苏省教育厅领导和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工办、扶贫办、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农林厅、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文化厅、团省委等相关单位职能处室负责人以及各大市教育局分管局长、职社处处长,部分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校长,社区教育机构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是江苏省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省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会议总结、交流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与会发表重要讲话。本刊第7期已将殷厅长的讲话全文刊发,自第8期开始,将南通市教育局等单位的大会发言材料以专栏的形式摘要刊出,以期进一步推广经验,促进交流和发展,并为广大读者提供学习和借鉴的鲜活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中学文科》2007,(5):21-24,46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分放在突出位置,并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对于如何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将从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搞好农村文化建设;以保先教育促新农村建设等五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党中央就明确提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战略全局的重要举措。做为一个宠大的社会群体,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开“三农”现代化,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进程,也一直是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难题和热点。“三农”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解决这一难点,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机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二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不断凸现,使贫穷落后的乡村与现代文明的城镇处于  相似文献   

16.
"三农"资金审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文章着重论述了"三农"资金审计的重要性、工作方法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解决却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楼一峰 《职教论坛》2004,(5S):43-44
农村职业教育的定化问题.是关乎农村职业教育走向何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以及农村未来小康社会要靠谁来建设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不形成共识.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容易背离农村职业教育科学的、理性的、本位的发展方向。2003年9月颁发的《国务  相似文献   

19.
1995年,我国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2007年,中央连续5年出台关于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胆识与魄力。北京市门头沟区作为一个山区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98.5%的远郊区县,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既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更是当前责无旁贷的紧迫任务。教育怎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区领导干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农民认识上有了新飞跃,在实践中改变了旧的农村面貌,创造了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生前历来重视农业,有关“三农”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就是要在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