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喜荣 《中国科技纵横》2010,(18):277-279,133
加快交通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内容分为两部分:区域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衔接和区域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其中区域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即高速铁路与区域其它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区域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衔接即高速铁路选择哪个枢纽与其它交通方式进行衔接。本文根据我国高速铁路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关系和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交通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原则及各种交通方式的服务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选线与枢纽布局。验证了高速铁路市区段选线与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正介绍了重庆铁路东南环线重庆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方案,计算了2020年枢纽的客流总量、各方式交通分担了以及铁路与各种交通方式的日换乘量,对6条高速铁路和1条城市轨道交通支线的衔接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内外交通出行量越来越大,高效、便捷的高速铁路成为人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3.
交通技术的改进和城市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化和交通的一体化关键在于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在国内外学者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从公路交通绕越模式与城市道路衔接节点规划两个方面论述城市化进程中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系统规划问题,提出了规划原则与方法,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道路功能的转变以及工程实践中道路网一体化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这个特殊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本身的特点,着重从经济学、生态学以及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化发展的两种模式于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定性描述和对比分析,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茜 《知识窗》2010,(8X):78-78
<正>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在中国,随着区域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人们又把连接这些地区的城际铁路和铁路客运专线也称为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调研报告提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  相似文献   

6.
司文涛  张宁慧  叶海鹏  李宇 《资源科学》2022,44(10):2114-2124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成为一种区域主流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城市化时空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2000—2018年长时序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并筛选适合于该地区的夜间灯光(NTL)强度指标和动态阈值,在NTL遥感影像基础上提取城市区域,综合利用景观指标和标准差椭圆参数研究城市群城市化演进过程。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其进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0年核心城市快速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为2010—2015年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的城市化波动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2015年以后以中等城市为主的稳定城市化阶段。②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的空间演化格局具有明显的的东北—西南方向性。③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以北京、天津两个核心城市为快速扩张区,辅之小城市的低速扩张,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本文证实了长时序NTL数据能有效且低成本地监测区域尺度上的城市化进程,可为城市化过程的动态时空格局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郑艳婷  马金英  戴荔珠  赵赛 《资源科学》2016,38(10):1948-1961
本文从城市化的角度,认为中国的城市群可以被认为是发生了区域性城市化的地域。并以武汉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其区域性城市化的表现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特征分别为:人口向区域集聚的趋势初显;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城乡建设用地在区域范围内扩张。进一步的动力机制分析发现,这一区域城市化过程的动力分别为:内驱力主导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以及明显改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带动下节点区域的工业增长。基于固定效用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于外资促动下的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受国内力量驱动,而其原乡村地区的城乡转化则主要受地方经济发展、交通通讯条件改善和出口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彦君 《科技风》2011,(4):237-238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现代交通通讯手段的双重推动下,为了提升竞争能力,中国城市间逐渐形成区域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以达到互利共生的一种状态。在网上购物、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笔者对浙中城市群落的转型发展试作相关的探讨,对浙中城市群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缩短旅行时间,减少交通成本,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文章探讨高速铁路对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高铁与旅游产业的关系,由于交通成本降低,引起旅游目的地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旅游市场需求产生变化。通过研究贵广高速铁路开通后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提出应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进入了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结合国内规划设计的高铁站及周边规划的基础上,考虑哈尔滨申办冬奥会的情况,对高速铁路站、体育会展中心两者的交通强度和交通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针对两处大型的交通枢纽规划位于一个区域的可行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助推中国低碳经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只有通过改变运输结构来降低污染源的数量,才能从源头上清洁大气,保护环境。高速铁路以电力作动力,行驶中无废气排出,基本上消除了粉尘和煤烟,是一种清洁、绿色的交通工具。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高速铁路在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对环境造成的治理成本也是最低的。高铁是当今世界上快速发展的交通工具,随着低碳生活的需求,高铁将会越来越普及。发展高速铁路有利于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调整和优化我国运输经济结构的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12.
电气化高速铁路供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气化高速铁路在我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新的技术特点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结合武广客运专线供电方案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电气化高速铁路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总结了电气化高速铁路供电的特点和注意事项,为以后的高速铁路供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当前全球经济以及科技迅猛发展,作为国家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积极地抓紧这次机遇,大力发展高铁产业。本文对高铁领域专利技术的布局进行研究,为我国掌握高铁行业发展态势,把握技术热点提供可借鉴性建议,为专利布局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方法/过程]本文从纵向、横向和深向三个角度宏观来观测专利布局态势,即专利申请的年度变化、专利国内国外布局和专利构成分析。在对高铁领域的专利技术布局进行全方位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铁领域主要竞争者的专利布局情况。[结果/结论]发现高铁领域的专利技术处在快速发展期,我国在短时间内已经成为了高铁领域的专利高产大国,但仍然存在专利布局过于保守、专利技术投入过于传统等问题,而国际各国对我国专利技术已形成了包夹之势。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建设实践的考察,结合现实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发展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深入探讨了城市化、农地产权制度与"三农"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农地市场化改革,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的污水处理工艺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在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优化,选择最经济、可靠、最方使管理的污水处理系统。文章介绍了几种当前在我国已得到广泛使用处理工艺,如氧化沟工艺、SBR反应器等。  相似文献   

16.
金崇芳 《资源科学》2012,34(7):1369-1374
从资源经济学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人力资本, 是影响劳动力效率的重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 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采取耕地劳动比例法对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 并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现状进行了简单地实证研究。分析显示,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方面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陕西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且总体数量呈增长趋势;②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较低;③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明显不尽合理。因此, 改变陕西乃至全国经济过去多年形成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局面, 全面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 既是体现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 同时更是实现陕西及全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大策。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加强农村教育入手, 积极通过公共政策有效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劳动技能, 充分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贫困地区的减贫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如何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体系是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文章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阐述了城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探讨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和制度优化路径,以期为推动贫困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特征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已就农业多功能性和城镇化对都市区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缺乏采用农业多功能性范式对都市区农业变化与响应作出的系统性探讨。论文基于中国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梳理了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框架和评价指标,以期为构建系统性研究框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都市区农业多功能性和农业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城镇化使都市区农业的主要功能类型和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不同社会主体积极适应城镇化的行为形成了七种主要的农业模式,都市区农业总体趋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兼具的综合性多功能农业系统。最后,展望了都市区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未来研究方向,希望深化中国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并推动都市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家重大工程的颠覆性创新理论目前仍缺乏系统性认识,本文将以中国高铁工程为例,分析国家重大工程的颠覆性创新模式。本文首先从前人对颠覆性创新相关理论的研究出发,进行系统性回溯并总结颠覆性创新的内涵;同时从中国几类典型国家重大工程的历史发展分析,总结国家重大工程的内涵;基于二者内涵的认识,构建国家重大工程颠覆性创新的理论基础。其次从技术创新水平-时间维度、市场规模-时间维度、产业分工维度分析中国高铁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实施主体、主导要素、关键爆发点的角度分析高铁发展要素的作用机理,构建中国高铁颠覆性创新的“三三三”模式,并从创新特点、适用范围、创新条件视角分析高铁模式;最后总结全文并从普适性角度分析本文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20.
金巍  章恒全  毛广雄  陈淑云  张陈俊 《资源科学》2016,38(12):2283-2294
本文基于1994-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并在考虑滞后一期的基础上,分别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各类交通投资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层面,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投资均与能源消耗之间关系呈倒“U”型形态,但需警惕航空、水运投资与能耗之间“N”型形态;②区域层面,交通投资与能源消耗存在倒“U”型形态(西部水运投资整体不显著);铁路、公路投资拐点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大,经济越发达地区投资拐点值小,反之则大,航空、水运投资拐点与经济发展关联性小;③进一步分析发现,铁路、公路投资对降低能源消耗作用最大,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建设有利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低能耗产业发展(如旅游等)。通过全国和区域数据验证,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有助于“三去一降一补”目标的实现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