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刑事诉讼中的附带民事诉讼王跃民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一些犯罪分子,在同一犯罪活动中,既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事追究;同时又给被害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样也对犯罪分子进行经济上的惩罚,来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犯罪现象,如何在对犯...  相似文献   

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于有效维护公民、国家、集体财产不受犯罪侵犯、维护其合法权益,提高司法机关办案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并不完备,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保障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合法权益的作用。从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诉讼保全和精神损害赔偿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保障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两个问题王自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我国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于依法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害人等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民事损害赔偿的活动。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它在保障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  相似文献   

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是受害人因犯罪分子的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这种物质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一定范围的间接损失。间接损失的赔偿范围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精神损害的损失原则上不能列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中,但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造成容貌、肢体等残损导致婚姻、生活、就业等困难而遭受精神痛苦的可采取变通办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5.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作为一项实践催生、立法重视的新兴程序制度,学界对其争论比较激烈,甚至不乏相互对立的观点。近年来,随着公民诉权意识的觉醒,行政诉讼数量的不断增多,研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当今中国社会状况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提高诉讼效率,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但由于我国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导致附带民事诉讼与现代司法理念产生冲突。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冲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践价值受到质疑,最终应将该制度取消。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当事人选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这一诉讼方式出发点的分析,阐明了我国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利弊,并通过对这一利弊的阐述,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景提出了作的观点,要么加大这一制度的立法,要么取消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行政诉讼中附带提起民事诉讼,是行政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我国《行政诉讼法》未作出明确规定,在行政审判实践中的认识不一致。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应包括:不服行政处罚的行政诉讼当事人就民事侵权赔偿问题提起的诉讼;不服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权属确认并就民事侵权赔偿提起民事诉讼;不服行政机关依职权作出的强制性补偿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同时就第三方的补偿纠纷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确定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因而在执行中也很不一致。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是不利的。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为节约时间,增加效率,同时为解决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织所带来的困境,在我国应该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同时必须厘清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1.
鲍佩佩 《中国教师》2009,(Z1):231-231
<正>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学界目前广泛认同的涵义为: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将  相似文献   

12.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存在,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热点之一。根据我国审判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及理论上的分析可以确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具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而且,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应包括三类情况,每一类情况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问题,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有很多争议,正确的界定这一范围,不仅有助于维护司法统一,而且也是探讨其他问题的基础.本文认为,对于此项制度而言,“犯罪行为“只具有程序上的意义,该程序的提起并不以被告人被课处刑罚为前提.也正因如此,共同犯罪中不论其是否被判处刑罚,全体共同犯罪人都应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且,对“物质损害“应作广义的理解,并将精神损害赔偿也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以适应我国司法实践的需要,顺应注重保护公民精神利益的世界法律潮流.  相似文献   

14.
不能因为民事诉讼问题附带于刑事诉讼过程解决就忽视民事诉讼的应有本质,一味坚持“先刑后民”原则可能阻碍被害人的利益保护。检察机关作为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难以找到法理依据。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请求赔偿的时效应该从“可以行使请求权之日”起计算。被害人所获赔偿应既包括物质损失赔偿,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是一种民事诉讼,仅在程序运作上具有"有限"的从属性,故最理想的模式是将其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去,归并到民事诉讼中。但在目前条件下不宜立刻取消这一制度,而应在以下方面逐步加以完善: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扩大请求赔偿损失的范围;限制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受理范围;明确附带民事诉讼的时效。  相似文献   

16.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问题,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解释规定的方法是类举而不是列举,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其内容和含义的理解分歧较大。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过窄,应当适当扩大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范围,以期对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比普通民事执行更难,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问题已不是执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而需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监狱和刑事审判庭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最终机制在于建立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有其历史合理性,但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该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有必要重新审视。通过对该制度的内部矛盾分析,其中包括刑事与民事两种诉讼本身的矛盾分析,制度本身与法律的基本价值之间冲突的分析,并借鉴国外立法,废止该制度已是应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林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6):145-148
在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认定原告和被告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兼具两种诉讼的特征,在认定原、被告时既要考虑到刑事诉讼这个前提,也要考虑到民事赔偿的本质,对特殊主体要具体分析其在案件中所处的地位,以此确定其诉讼地位。  相似文献   

20.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包括原告人和被告人,现行《刑事诉讼法》未对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的范围作明确的界定,这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不便。因此,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的范围在立法时有待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