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知识为本”课程理念的危机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知识为本,高度分化的,相互缺乏相融性的“科学主义”和“专门职业化”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在构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现代政治经济结构对人才的要求,站在主动适应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战略高度,去分析和预见高等教育课程的构建原则,并结合自身的发展要求和规律,形成新的既反映我国传统化,又体现知识经济发展态势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2.
现今,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要进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外,还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趋于科学化,以适应高等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本文结合日语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以日语写作课程为例,对日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就必须跳出传统的教育框架,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教育“需求为重、实践为主、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深入进行职业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为了迎接21世纪高度知识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经济的挑战,必须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中的教育目标、培养模式、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起适应现代大经济和素质教育目标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尽管我们穷,在高技术领域里也还是要投资一点”,“建设四化有许多困难,但是最大的困难却只有两个:一个是知识不够,一个是人才缺乏”。关键是需要有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需要具有开创精神的智能型人才。遵照小平同志的教导和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项改革的总目标是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形成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质量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并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使高等教育务必要适应并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本从高等教育必须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和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出发,探讨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科教兴国战略输送大批优秀的人才,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有关学者早就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体现在规模发展的数量指标的变化上,更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评价标准的更新和完善上。就高等理工科类院校而言,未来发展的重点就是要坚持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为目标,以文理学科渗透为方向,以课程体系的完善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彻底解决我国理工科类教…  相似文献   

8.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创新的使命与挑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本文围绕2l世纪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提出高等教育在融合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构建现代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模式、塑造大学校园精神等多方面的使命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根据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课程体系,提出“全程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人才模式与教学改革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终身学习型社会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首先阐述终身学习型社会内涵,突出成人高等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核心作用;分析成人高等教育以“在职教育”和“从业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其课程体系构建“普教化”现状;结合工作实践,进一步提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的一些想法与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宣传力度不够,二是职业特色不突出,三是全省统筹规划机制没有得到强化。为此,首先要面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高职教育,澄清对高职教育的模糊认识和误解;二是要尽快摆脱普通高等教育思维定势的束缚,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是加强全省统筹、协调发展、优势互补、防止各市各自为政,浪费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试论自学考试在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它与终身教育在终身化、全民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满足不同时期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在功能定位、与其它教育形式的融合贯通以及自身在引入信息技术等方面加以必要的改革,以适应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属于整体教学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还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落实不到位、考核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只有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制订规范大纲、加快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抓好具体实施与落实和考核监控体系,才能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浅论高等职业教育应树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要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合“需要性”质量现阶段和合“发展性”质量观阶段.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青大众化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要紧的是树立适应性的质量现、发展性的质量观、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15.
探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阐述建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如何通过继承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学习西方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体系,促使职业教育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防止过度工具化教育造成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缺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课程教学计划(syllabus)概念。以实例为基础,把现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进度计划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功能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者不能代替后者。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说明,建议采用传统的syllabus概念,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大学课程教学计划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王坤  段作章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3):13-15,21
我国高师培养模式是伴随着近代学制的诞生而建立起来的,大体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变化:定向型培养模式的确立——非定向型培养模式的尝试——由定向型向混合型培养模式的过渡和发展。高师培养模式的演变对当前高师改革有深刻的启示:树立师范教育的国家意识,正确认识高等师范教育的性质与使命,是高等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思想基础;关注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全方位地服务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生存基础;提升学术性和师范性,彰显师范特色,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个性基础;有为才有位,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众化高等教育区别于精英式高等教育的一个最本质的特征,是教育需求的多元化;与多元化教育需求相适应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层次和教育模式、方法的多样性;我国高等教育要从指导思想、结构布局以及教育教学的方法和过程等诸方面突破精英教育模式的局限,从根本上建立起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办学格局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2010年以后的高职英语教材建设也正面临着改革。有必要对我国第三阶段高职英语教材的设计与基本要求、教材内容与实际使用进行对照,提出新一代高职英语教材建设的构想,探索新一代教材"基础英语+行业英语、多媒体平台、实训平台"三位一体的构架。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四有"人才的摇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以武装人、引导人为基础,以理解人、关心人为重点,以培养人、塑造人为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精神动力、舆论环境、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