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迢迢牵牛星     
读唐诗,讲《诗经》——干脆,咱们这次把诗歌读个“一醉方休”!龙吟选了《古诗十九首》里的一首来精读。有牛郎织女的神话作背景,你是不是觉得很提神呢?准备好了吗?神话演出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语教师以教“”而对学生育智、培德、启美,可谓任重道远。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要求语教师多写“下水作”,完成由“纯读”向“兼职作”的转变,将“教学语”推向“实践语”。叶圣陶先生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可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叶圣陶语教育论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汪木兰先生的《我教孩子学作文——汪海林的作文“童子功”》摆在书案前已经多时,没事时读上几节,总能引来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4.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正直、伟大、无私的日本学藤野严九郎而作的一篇回忆性散。作在章中记录下了东京与仙台间一处驿站的名称“日暮里”。时隔20余年,作竟然清晰记得,不能不让读掩卷默想。这似乎不经意的一笔,究竟有何深刻内涵?李华年老师的《“日暮里”与“水户”发微》(《语教学之友》2005.1)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人类更伟大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茅盾《风堪谈》看了茅盾先生的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英国一位哲人的一个有趣的问题:“人到底是不是像天文家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不尽纯粹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在一颗微不足道的星球上生活的动物呢?”我的答案是:是,但又不是。  相似文献   

6.
近读唐盛发先生的文章《“股”指哪儿?》(《中国语文》1998年第1期),觉得有些疑问,现提出以就教于唐先生和同道。诚如唐先生所言:“所有的古今词典都没有把‘股’说成屁股的,”“股者,大腿也。这是有古文基础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割股”的“股”是不是一定都是大腿呢?恐不尽然。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视野     
一、闰土故里行——配合小说《故乡》(初中第三册) [导语]当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故乡”是一片衰败、萧条,民不聊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日的“故乡”将是怎样一番景象?“闰土”的后代们的生活又是如何情景? 请读游记——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5,(6):54-54
在广大读的热情响应下,去年我刊顺利举办了“中语杯”全国分省高考作及新课程中考作全观察活动。经过读投票,在去年的《中学语教学》杂志第6期公布了获得“中语杯”的高考和中考命题单位和得票数,并为选中这两个单位的读发放了奖品——根据全观察活动编辑出版的《2004分省高考作全观察》或《2004新课程中考作全观察》。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第二册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中,有“衣锦还乡”这个成语。课未注“衣”的读音。这里的“衣”作动词用,当“穿”讲,查《汉语成语词典》,“衣”读yi音。但《现代汉语词典》将“衣锦还乡”的“衣”放在第一声,读yi。“衣锦还乡”的“衣”到底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0.
郑子瑜先生在《论照应》中,对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认为“大夫不得造车马”等四个例句是“欠照应”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偏义复词。由此我想到了高中《语文》中《芙蕖》的句子:“以适耳目之观”。——目可观,耳如何观?这与望道先生所说“欠照应”的例是一致的;如今按子瑜先生的观点,当是偏义复辞了。但我却对此说有怀疑,觉得偏义复词无法包含此种现象。  相似文献   

11.
偶读季羡林先生的《我的求学之路》,其中有一篇《董秋芳先生》,记载了季羡林先生谈有关作的一些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毅中 《文教资料》2001,(5):139-140
读了高洪钧先生《清代笔记小说二题》中关于《六合内外琐言》的校读,觉得有一些地方可以补充。 第一,《琐 杂记》的十二卷本原作“  杂记”。“ ” 字是“虫” 字旁。“  ” 与“  ” 实为一物,“ ” 字可能还是后起的《汉语大字典》收有此字),但十二卷本原书实作“ ”字。《贩书偶记》小说家类著录的十二卷本亦作《  杂记》不误。 第二,《  杂记》确有二十卷本,内容与《六合内外琐言》基本相同,收文一百六十二篇,但题目和次序则大不相同。 二十 卷本《杂记》署竹勿山石道人撰,前有钱塘姬殳父序,后有乾隆癸丑王雨…  相似文献   

13.
商友敬 《新作文》2004,(5):15-15
上次谈及写章能达到“行云流水”的状态,是十分理想的状态。这里必须达到三的统一。即思路——字面——读的接受.三之间毫无阻隔。那真是一种享受。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这几句:“君巨相顾泪沾表。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明明白白的一串形象:泪水——归来——池苑——芙蓉和杨柳——面和眉——泪水。用简简单单而又朗朗上口的诗句连接起来。进入到读的耳朵里,似乎是从读自己的嘴里吐出来的,进而使读与作的心相通。思路与字面完全融为一体,人人都承认这是好诗。  相似文献   

14.
之一:老人国里的好孩子近读《世说新语》,若干“模范儿童”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小心重、少年老成。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邪?”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德行第一·范宣受绢》十指连心,怎能不痛?但范宣“大啼”却是因为自己的“不孝”——  相似文献   

15.
在山先生所撰《尹默先生学书年表》固重在表扬其乡先生之书法造诣,然年表而冠以学书,则亦有在山先生之微旨在焉。此表谓“先生八岁练字”“十五岁还不能悬腕作书”“至廿岁始悬腕作字”“卅一岁始临北魏……在此期间,除简牍外,不常以行书应人,多半为正书。直至一九三零年四十八岁始学行草”,则此年表示人以学书应从正楷入手,不应遽从行草学习之意,显然可知,特未明言之耳。因为拈出,以告读此表者。 一九七九年十月郭绍虞序  相似文献   

16.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把魏、蜀、吴三国的人和事“品”得出神入化;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读”《史记》,把《史记》“读”的栩栩如生。可是,在听了易教授的“品”“三国”和王教授的“读”《史记》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用读《三国演义》和《史记》的原著了呢?  相似文献   

17.
保洁牙齿     
“哎哟!哎哟!——”只听小河里鳄鱼先生痛苦的叫声,许多小动物闻声赶来,“怎么了?”松鼠问。“我的牙——呀——太疼了!”“怎么会呢?鳄鱼先生可从没牙疼过啊!”天鹅感到很奇怪。“也许是因为我天天吃巫——巫婆送的糖。”鳄鱼断断续续地说。“快去找精灵莫莫去!”小鸟们急中生智,不约而同地大叫。  相似文献   

18.
偶然读到张中行先生发表在《读书》杂志1989年11期上的一篇文章(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读《顾随文集》)。不由得心中感叹:大师驾鹤已西去,道德文章永留存!特别是先生有关文风的一段文字,的确切中时弊。张中行先生在文章中认为有一种“各行其是”的文风,  相似文献   

19.
杏坛10年间     
有幸先睹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先生的专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即出)。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己的灵魂: ——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读理论盛行于魏晋,那是一个学的自觉年代,读逐渐挣脱了本的束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作的“自况”。此处陶渊明的读书法中“不求甚解”一语,意为不拘泥于章句,不囿于作原意,唯求适己、会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