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女性主义批评尤其关注男性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重新解读和评价《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揭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倾向,典型体现便是作者对"荡妇"与"男人婆"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文化根源是男权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中韩爱姐从“荡妇”直接转化为“贞妇”似不合情理,但正是这不合理中包含着合理-人类情爱的非理性特征。显赫地位和物质享受的消失,情爱对象的惨死,“亲昵情谊中的道义责任感”的钳制,使韩爱姐悲观厌世,甘愿自绝于命,恪守贞节实际上是其人生幻灭心态的一种非本质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通过直面女性的情欲使女性的生命存在获得了一种主体地位,使女性从那种不公正的扭曲中摆脱出来,这种对妇女性权利的公平正视,是人性得到尊重的一个基础。但另一方面,它也走进了一个极端,女性形象成了"情淫"的化身、"情欲"的符号。文章主要从"欲海沉沦者"和"欲海超脱者"两大类五小类来分析《金瓶梅》中的淫娃荡妇形象。  相似文献   

4.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的伟大作家。本文通过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上层妇女形象的分析 ,把她们分为弃妇、荡妇、贤妻良母 ,叛逆者四类 ,以反映巴尔扎克忠实于生活 ,猛烈抨击当时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上历来存在一些"荡妇"形象,"荡妇"是后人用男权话语构建的一种侮辱妇女的称呼。《白鹿原》中的田小娥就是这样一个"荡妇"形象,这其实是由于她身上崛起的女性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导致的。如果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田小娥形象,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敢于反抗和大胆追求情爱与性爱的新女性形象。陈忠实塑造田小娥形象,目的是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女性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6.
潘金莲荡妇的形象,数百年来受着人们的唾骂与指责。长期以来,她更成为贤妻良母的反面教材,“淫妇”“贱货”等词语伴随着她流传至今。其实,潘金莲为爱情而斗争,为爱情而丧命,在她的身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抗争性、鲜明的悲剧性,是一个令人同情,值得肯定的反抗者,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7.
杨彩娟撰文《(西游记)“龙”形象的题材拓展与文化审视》指出,“龙”是中国历代文学家笔下常见的素材.作为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西游记》大大拓展了“龙”形象的题材.将龙马题材整合到“龙”形象的叙事中。  相似文献   

8.
从赛珍珠的书信出发,对她小说中“中国人”这一中国元素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研究了《大地》、《母亲》、《龙子》、《同胞》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坚强和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脱离群众;最后总结性地提出赛珍珠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和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10.
对《尤利西斯》中的莫莉,评论界大多把她误读为一个否定性的荡妇形象,而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视野来看,莫莉是一个充满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和象征着繁殖力、生命、创造的大地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学风格是一部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学风格是否可译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以及对译本中众多实例的分析,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2.
文革中的学术研究比起文艺批评来要冷寂得多,这是由学术研究的特性决定的。文革学术离政治运动的前沿较远,但并不等于说,文革学术就与文革政治无关,恰恰相反,文革政治利用学术为其服务。论文从分析“评《水浒》”运动和“评《红楼梦》”运动这两场运动入手,看“文革”影射现实政治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金圣叹之“草蛇灰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总结出了“草蛇灰线法”,这种技法经常被明清小说评点家用来点评作品。直到今天人们对这种技法都有自觉的运用。但对它。现代人却有很多误解。笔者通过对草蛇灰线法进行具体文本语境分析,结合金圣叹取喻的“草蛇”与“灰线”,对该技法进行阐释:草蛇灰线法是中国特有的印象式批评的一种体现,是用草中之蛇的变化不定。和手抓灰烬画线的时有时无来比喻,着眼于层次与层次或段落与段落的为文章法。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者常有意识地对物件、状态、时间、细节作形式的反复以此来充当某一情节的贯穿线,但每一种重复都表征着内涵的差别,言说着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贞节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浒传》武松杀嫂与三言二拍中宽容失节妇女做一分析,引发出关于“贞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兴化于元末明初生有作《水浒》之施耐庵、明代中叶生有校《西游》之李春芳、作《封神》之陆西星及明末清初生有作《梼杌闲评》之李清,一地拥有四大文豪,"四大名著"光辉灿烂,古今中外少有。《水浒传》的首创示范效应,引发《西游记》《封神传》《梼杌闲评》的接踵问世。盖因兴化明清时期,人文荟萃、文风昌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孕育和造就了杰出的作家群和广大的读者群,从而使"兴盛教化"的兴化诞生出"四大名著"的作者,崛起为"明清小说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文艺作品中的文学风格的转译有时可以在译文中实现;有时却无法表现。在沙博里翻译的《水浒传》,这双重因素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金批《水浒》从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研究热点,但关于金批《水浒》作为文学接受以及其中的美学问题,历来为研究金批者所忽视。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文学接受的一个过程,此过程包含了很多的接受美学的问题,文章拟就此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将《水浒传》改为七十回本,使金批《水浒》成为又一片新的文学意境,又一组新的艺术形象。这是对《水浒传》的再创作,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精神的深化和延伸,是对孔子删《诗经》、编《春秋》之史学观、文学观的继承和发展。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又是艺术欣赏的过程,其中有审美的愉悦,也有理论的思索。金圣叹将自己对《水浒传》的独特感受传达给了读者,使金批《水浒》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评点式批评文体的样范。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李逵负荆>和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七十三回都描写了"李逵负荆"这一故事,情节基本相同,但<李逵负荆>在艺术上更为成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而<水浒传>的处理明显逊色,人物个性比较单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水浒传>的作者因袭了<李逵负荆>的故事情节,却未能充分注意到这一故事在小说和杂剧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未能注意小说和杂剧的艺术特质并不相同,他似乎只注意讲述故事,而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江苏苏州吴县人,我国明清时代卓有成就的文艺批评家,妇孺皆知的是他对《水浒传》的精彩评点。这位江南怪才在55岁时被清政府杀害于南京。金圣叹之死,其导因似与“哭庙抗粮案”有关。但事实上,也缘于他离经叛道的性格,当时紧张的政治氛围和来自阴险刻毒官员的迫害。当然,更为直接的原因是江南归附不久的一些所谓正人君子对金圣叹的攻击诽谤,使得他的声誉一直处于负面的险恶氛围之中,稍有风吹草动,种种原因便会纠合在一起,最终造成了金圣叹弃市于南京三山街头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