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念”一词,《辞海》有两个解释,一是挂念;二是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由于“悬念”具有磁石般的艺术吸引力,因而许多有经验的作者,往往要运用他来推进情节和冲突的发展,使故事的铺展呈现曲折、复杂的曲线形态,以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故事结局的热情关注,从而不忍中途释卷。  相似文献   

2.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有意或无意使用的语用模糊往往会产生衍生的意义,从而造成更丰富的交际效果。戏剧作品中存在的语用模糊现象能够帮助读者和观众领略到戏剧更多的潜文本内容。探讨《李尔王》中的正、反面人物语言的语用模糊现象不仅让读者和观众重新认识剧中相关人物形象,而且还能获知语用模糊在该剧中对于戏剧情节"突转"(reversal of the situation)、人物命运的变化、悬念的设置以及情节整体性方面的新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设置悬念法 悬念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悬挂惦念,是急于知晓事情结局的一种紧迫的心情。说书人称之为“扣子”、“卖关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适当地设置悬念,不仅能引起学中强烈的探究心理,深入思索,而且能激发学生急切求知的欲望。例如,讲《狼》这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4.
信息悬念作为悬念这一叙事技巧上的创新,使观众的信息量大于剧中人,因此观众就会更加关心人物的命运而非事件的结果。信息悬念的设置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某个片断中,而应尽量地在时间上拉长,并在提供给观众的信息中有效地删减内容,使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观影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在每一部喜剧中都注重悬念的设置,他基本上沿用了“告诉观众,瞒住剧中人”的方法,充分利用人物的“前史”等秘密制造悬念,但在不同的剧作中又略有变通.悬念的精心设置,是王尔德喜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体现了王尔德对传统戏剧艺术的模仿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悬念是一种学表现手法,在电影、戏剧、曲艺、小说中广泛应用。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卖个关子,将事情的前因或后果或人物命运,向观众设疑,营造一种气氛,促使观众急切地渴望了解事态发展的结局,达到引人人胜的目的,这就是悬念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所谓悬念,就是事关重大的、尚处于未知状态的结局引起的人们的紧张心理。正是对结局的急切期待,使人们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都十分注意用悬念吸引观众和读者,使之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表现出关切的心理。这一艺术手法同样可以移用到语文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课堂  相似文献   

8.
【能力定位】记叙文的基本特征就是陈述事件的过程、人物活动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即开始怎样 ,经过怎样 ,后来怎样。作者在安排材料时 ,就要考虑哪些放在前面 ,哪些放在后面 ,前后之间的逻辑性是否严密 ,这就是顺序。在叙事性文章中 ,作者往往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结下一个个的“扣子” ,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心 ,这就叫悬念。巧设悬念 ,文章就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事性文章还讲究事件的波澜起伏 ,一波三折 ,曲折有致。这样的文章方能使读者的感情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而心潮激荡。【要点阐释】记叙文常…  相似文献   

9.
悬念能使人产生心理需求,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正如平时我们看戏剧、看电影那样,总是急切地去追踪剧情,关心着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赵桂珠 《辅导员》2014,(13):38-38
文章如果平铺直叙,就很难打动读者。如何让文章引人人胜呢?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善于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结下“扣子”,引起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关心。  相似文献   

11.
严敬群 《学语文》2003,(6):39-39
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提出问题 ,摆出矛盾或设置疑团 ,故意不予理会 ,或作出种种猜想 ,引起读者对事故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心 ,等蕴蓄较长的时间之后 ,再解开疑团 ,释除先前的悬念 ,这种写法叫设置悬念法。如讲评书的人讲到关节点 ,往往会突然打住 ,说道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听众急盼故事的水落石出 ,被引逗得心急火燎 ,下回还要再听。这便是悬念的妙用。写文章 ,特别是写记叙文 ,巧设悬念 ,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把文章读下去 ,增强文章的艺术吸引力 ,又能前后呼应 ,使情节环环相扣。[例文]“6号”的故事蔡双霞早晨 ,我正坐在餐…  相似文献   

12.
悬念,是文学作品中处理情节结构的一种艺术技巧。作者在小说或影视剧中常常借助悬念的设置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达到欲罢不能,弄清究竟的心理,从而调动人的思维力、想象力。 悬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作品情节描写过程中打一个“结”,系一个“扣”,也就是说,在作品中的某一个部分去揭示刚刚发生的矛盾时,就故意把它悬置起来,暂时不予解答,从而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悬念,能使人产生心理追求,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乃至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正如平时我们看戏剧、看电影那样,总是急切地去追踪剧情,关心着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把悬念的这种作用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的有效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视一开始上课就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地去学习新课。如我在讲“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一开始,我先用课前准备的两根一端连在一起,可以张开、合拢的木条,拼成各种角,复习什么叫锐角、直角、钝角。紧接…  相似文献   

14.
李琦 《华章》2013,(18)
戏剧《雷雨》中始终存在着一个不出场的角色,这就是命运,命运充满着神秘感和不可预知性。在剧本中,整篇在渲染雷雨来临之前的烦闷气氛和燥热,这实际象征着命运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在渴望着新生,但是当雷雨来临的时候事态变得无法控制,各人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曹禺先生自己说过,《雷雨》这部戏剧是在一种自我无意识的状态下成就的,整个故事情节是“情感的迫切需要”,来自于“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流动”,并非是刻意的构思布局。古往今来,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有一定的无目的性,作者往往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写出真正充满感情色彩的震撼人心的作品。《雷雨》正是这样,剧中人物形象格外生动真实,情节的发展水到渠成,其中蕴含的命运管和悲剧精神更给看官久久不散的震撼。大凡命运悲剧,总跟人物在剧中所处的位置和人物的个性密切相关,我们要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才能探究到隐秘的悲剧力量,要把握人物性格,就要从人物在特定环境下行动的心路历程出发。  相似文献   

15.
“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记叙文开头的方法有哪些呢?一、开门见山法文章采取顺叙,一开头就从事件的开端写起,落笔入题,不枝不蔓。二、悬念倒叙法把事件的结局或中间作为文章的起点来写,以引起读者的悬念,然后再从头叙述,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三、介绍人物法文章开头就把人物的外貌、职业、经历、性格等介绍给读者,然后再展开情节。四、勾画背景法文章开头先描绘人物活动的背影———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然后再展开记叙的内容,引入具体的情节。五、渲染气氛法文章开头极力渲染人物活动环境和气氛,一下子把读者带入特定的境界中去,…  相似文献   

16.
于勒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倾轧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在小说中,于勒首先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是一条线索。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于勒”这条线索,作者安排了四个情节发展的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使文章条分缕析,一线贯之。  相似文献   

17.
所谓悬念,就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变化的一种关注与期待心理。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大师在创作中都很注重悬念的设置,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对人们阅读心理、审美要求的一个合乎规律的总结。“平”则“直”,“直”则“板”,直露了,呆板了,文章势必就很难有动人的力量。所以,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多变,婉转生姿,像九曲黄河一样,斗折弯转,极尽腾挪跌宕之势。  相似文献   

18.
<封神演义>关心人的存在意义,主要是通过人物悲歌式的命运结局来体现人本主义意识.围绕"人物与情节的冲突"展开,展示了一批人物命运悲剧的多重性,弥漫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困兽犹斗"的悲剧精神,这恰恰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并赋予他们的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这正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最好肯定.  相似文献   

19.
徐鹏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3):13-14,26
戏剧的情节结构中必须设置“悬念”,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悬念”,戏剧与“悬念”具有相互的牵制性,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读者或观众审美心理的需要。因此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的戏剧创作都无法避开“悬念”这一戏剧创作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要有曲折,要有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有波澜呢?除了在立意、选材、叙述语言上下工夫外,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悬念”,即作者有意识地不把人物命运、故事结局和盘托出,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