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普斯最初从心理学的角度,用移情来解释心理错觉问题,进一步将之应用于美学领域,和他的伦理学思想结合,使移情成为自己美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吕澂较早地系统全面地评介了西方移情论美学。从《美学概论》到《现代美学思潮》,吕澂对移情美学理解逐步深化。吕澂的评介活动对于移情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开拓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审美认识过程中,美学移情与哲学抽象有着天然的思维契合。美学移情处于审美欣赏的实质位置,是审美主体向对象“灌注了生命”。美学移情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性体验特征,但却内涵着深刻的哲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哲学抽象是美学移情的思维基础,美学移情是哲学抽象的客观显现。  相似文献   

4.
移情说是19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中影响很大的一种学说,它在今天我们考察审美现象和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的内涵、特征、产生条件及与之相对应的抽象等进行理论界定,将有助于阐释移情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位置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移情(empathy)"是德国美学家费舍尔提出的美学心理机制。移情论是对审美思维运作规律的心理学阐释。广告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原文,受众对目标语的审美。译者的情感投入和对作者和原广告的移情是高质量译文的保障。此外,受众依靠译文来获取信息和理解,因而受众对译文的移情对广告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在广告翻译中,译者要充分利用移情效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目的,在译文中"再现"原广告的意境美,音韵美,创新美,形式美。人文关怀,使译文符合受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译者要利用文化移情和互文手法实现原广告审美价值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马采在美学、艺术学与中国艺术领域均有建树。本文概要地梳理了马采的美学历程,希望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甘丽红 《海外英语》2012,(24):189-190
文化移情是中英互译的翻译策略。该文从文化背景"移情"令翻译"准确"、作者思想"移情"令翻译"传神"、读者心理之"移情"令翻译"恰当"三个方面阐述文化移情在中西方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它经历了原始时期、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在各个时期里,音乐美学研究者对音乐美学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各个时期的音乐美学论著都详尽地记载了当时音乐的状态,为我们现代研究音乐美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应该和世界接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移情”是客观现象作用于人的大脑而引起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能动反映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与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联想的形式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等;想象有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移情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形成艺术构思的必要条件;从艺术传达(表现)来看,以移情心理为基础的一些表现手法与技巧对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移情就是把自我本身的知觉、情感、意志、理念等等心理活动外射到物。在中西方美学史上,对移情现象的艺术实践和论述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在对“移情”与“内模仿”理论引入的时候,很明显走的是一条“综合”的道路.在表现论的美学影响之下,里普斯受到直觉主义的影响,并吸纳了审美独立和静观思想进入到他的理论建构之中.朱光潜在理解与融汇里普斯的“移情说”时,其实只是作为一种理论资源与模式来进行的,在引进的同时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与文艺思想进行了独具匠心、独有慧眼的移植,这样一方面适应了中国现代学科分立、美学独立从而建立系统化理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开拓出比较诗学的崭新活力,从而对于现代美学建设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虽有“移情”一词出现,但并没有移情理论的存在,原因有三:1、移情说产生于西方特定的历史化语境,主客体同一只是其内涵的一个层面,且与中国古代美学中“心物交融”说的内涵指向不一样,实现途径也不相同,前指向自我,体现出主观中华民族主义的旨趣,后指向物我消融、情景两忘的审美至境;前得之于“投射”,后得这于“神会”,因而不能单从物我同一的角度总结出中国的移情理论,2、作为言志寄托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思维方法的“比兴”与西方的“移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并非真正相对应的概念。3、中国古代强调艺作品审美效果的“移情”、“移人”与西方移情说之“移情”内涵亦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作用”。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诗歌之所以会长时期焕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庄子“物化”论与西方“移情”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西方"移情"说,与庄子"物化"说有相似点,但庄子的"物化"论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亲和友好,超越了西方"移情"说赖以存在的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因而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存三百多首苏轼词,竟有不少题旨众说纷纭;这些题旨歧义较大的词,几乎是清一色的咏物词。为什么咏物词会产生审美客体的的一题多解呢?这便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吸收和改造了立普斯的移情说,把它深深地植根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之中,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移情观.朱光潜移情观有着中西融合的鲜明色彩,但是这种融合由于文化根源上的差异而呈现出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7.
有唐一代,诗人如云,智慧之光,遍照大地,形成世界美学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它具有哲学思想的圆融性,美学范畴的阐释性,美学理论的创造性。它以文学美学为轴心,辐射到所有艺术领域,影响深广远大。研究唐代美学,必须掏出原汁原味,以科学方法透析,从逻辑推理的高度去把握个中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忧患意识、爱国情思)的感悟特色。  相似文献   

18.
移情是人的情感外射、移注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过程,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能动性、创造性反映。中西文艺美学富含移情理论,但具有明显差异。西方移情说将移情作用归因于人的生物本能,由人及物,凸现主体、扩张自我,强调对物的感性把握而疏离理性,否认移情作用的审美认识本质。中国移情理论强调由物及人,情以物兴,以理节情,主客体和谐统一,显得较为辩证合理。  相似文献   

19.
移情作用是形象思维的方法 ,是诗人抒情达意、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柳宗元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移情造成了其诗歌独特的阴郁愁苦的审美情趣。诗人诗作中表层的淡泊平和之意与深蕴的愤懑悲悼之情相结合的矛盾处 ,儒释思想在诗人身上的两相融合 ,使其作品展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与韵味  相似文献   

20.
论外语教学中的移情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语言交流过程中,“移情理论”的实践是成功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解读移情内涵、条件及在语用、语义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语用规则及相关理论,可获得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