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之所以"起句是十分常见的句子形式。"之所以"不等于"的所以",因为"之"不同于"的"。"之"、"的"作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短语中,其语法功能、语义功能、念读形式、省略形式都存在明显的差别。正是这种差别,使"之"具有不同于"的"的语法特点;正是这种特点,使"之所以"起句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2.
“……之所以……,是因为……”句式是单句,不是复句。“……之所以……”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在这一句式中是主语部分;“是因为……”是判断动词“是”作谓语,介宾短语“因为……”作宾语,在这一句式中是谓语部分;“……之所以……,是因为……”是古代汉语中“……之所以……,以……也”这一单句形式的直接传承,具备完全句的全部特征,是典型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3.
二、四译文中几个语法虚词的翻译与句子翻译的影响。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内部结构却密切相关。所以,一个虚词译得不准会直接影响到句子翻译的准确性,藏文中语法虚词的数量与实词相比和汉文中的情况基本相似,也远不如实词的数量之多,但它在构词造句方面的作用往往大于实词,在句子中的作用第一是用途相当广,使用频率高,第二是作用相当大,不可或缺,使用频率之所以那么高,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藏文句子中,不使用语法虚词就能够使实词成句成篇的。语法虚词的作用,之所以往往大于实词,这是由于实词的作用只是在它的本身,译错一两个实词,只是一两个词的错误,一般不会影响全句的表达。然而,语法虚词的作用则在它的本身之外,译错一两个语法虚词,则会影响到全句甚至全段的含义。从这一角度来说,语法虚词不仅不“虚”,而且它的重要性远在实词之上。正是由于藏语语法虚词的用途广泛,作用巨大,我们的先辈才专门建立有传统藏语语法学,并把语法虚词的运用,列为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千百年来予以研究、总结使用和发展。也正由于它在句子中用途广,作用大,写作时不能有任何差错,翻译时更不容有任何疏误。藏文句子中的语意关系,大都是由语法虚词来表示的。翻译时如果把语法虚词的  相似文献   

4.
<正> 阅读《离骚》,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每一自然句的倒数第三字(不含“兮”字)往往是一个虚词。这些虚词有的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有的则仅仅是起一种辅助音节的作用。如: ①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②女媭之蝉嫒兮,申申其詈予。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相似文献   

5.
“是”在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它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却并不相同。专家们各执其说,初学者常常混误。本文探讨了关于宾语前置句中“是”的三个问题:不同“是”作不同的归类;“先君之好是继”中的“是”作助词理解更妥当;如何区别两种不同用法的“是”。  相似文献   

6.
论《诗经》句中的“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句中的“其”有三种用法。一是作指示代词,二是作有语法意义的虚词,三是作无义的衬音字。  相似文献   

7.
童区寄者,柳州荛牧儿也。《文言语法》:表示提示和停顿的语气词“者”字,其中一种用法是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之后,这种句子一般是不用“是”义诸动词的,此句即例。《古汉语虚词》:“者”字作为语气词,表提示。其中一种用于判断句,主语用“者”提示,谓语用“也”终结,而不用系词。这句可译为“一个名寄的儿童是郴州砍柴草和牧牛羊的小孩”。《古汉语虚词》:“也”有时用“……者,……也”的格式。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文言语法》:“布”在此句中是名词作副词用。有些名词和名词语用如副词的,或者表示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这类用法可以加“以”字来解释它。这句的“布囊其口”可译为“以布囊罩其口”。(评笺)“布”是名词,在此用作状语,表示动词谓语“囊”的工具。“囊”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罩”的意思,“蒙”的意思,“掩”的意思皆可。寄伪儿啼,……力上下,得绝,《文言语法》:“力”是名词,在此作副词用。“力上下”可译为“用力地一上一下”。《文言词语汇释》:“力”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上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程亚恒  陈慧 《天中学刊》2007,22(6):96-98
现代汉语连词"之所以"是由上古汉语的"之所以"结构演变而来的。"所以"用作连词的时代不晚于汉末,连词"所以"用法成熟以后,连词"之所以"并没有立即产生。连词"之所以"的真正定型是在现代汉语"之所以VP,X"结构句出现以后的事情,是空主语的"之所以VP"句语用的语法化结果。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词汇根据其在句中的功能不同而被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并且具有完整词汇意义的词,例如,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叫功能意义。实词属大词类,虚词属于小词类或叫次要词类。英汉两种语言对词汇的分类差异不大,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时,在词义的表达和应用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翻译时不能低估这些虚词或者小词。一、冠词在句中,冠词有时仅起语法上的作用。例如,用在形容词的最高级前和序数词前的定冠词,有时能使所限定…  相似文献   

10.
说“乃”     
“乃”是文言文中使用相当广泛的一个虚词。它在句中主要用作副词,其次是作代词和连词。本文准备就副词“乃”的一些用法特色,谈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希望有助于理解和翻译使用副词“乃”的文句。 “乃”作副词,一般多用于谓语动词之前,起修饰、限定、强调,确认等作用。如果用于叙述句后一分句之首,则有时间和事理上的相因关系。应当指出的是,不论副词“乃”的功用如何,一般说来,它大多带有事情发生之不易,结果出现之难,强调数量之少、时间之久的意义。这里的“乃”字,大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就”、“才”、“仅仅”,“原来是”、  相似文献   

11.
量词的“个化”,淡化了名词和量词之间的选择关系,也使量词“个”的本身更加虚化,更加语法化。文章运用语法化的有关理论与准则,坚持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个”的虚化程度和语法功能将“个”分为三类:实词“个1”,虚词“个3”和介于实、虚之间的“个2”。个1是指对数词的选择是自由的、不受限的,指量功能强的作为实词即量词的“个”;个3是指无法与任何数词相结合的,只起连接、强调等语法作用的作为虚词的“个”;个2则是指只能与“一”或“一百、一千”等少数数词结合的或仍具有一定的指量功能但也具有连接等语法作用的,介于实词个1和虚词个3之间的“个”。  相似文献   

12.
绝大多数的古代汉语著作都认为“所以”和它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名词短语),功用和名词相同,“所以”前面的“之”是“所以……”这一词组的定语的标志,同时也都强调“所以”在古代汉语里不是连词。  相似文献   

13.
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也’字是文言文里最常用的虚词,也是最难理解的一个。”正因如此,直到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都还是很肤浅的。尤其是对于出现在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中间的“也”字,几乎还没有人来对它进行过专门的讨论,一般语法书也仅有寥寥数语的说明。无论是对句中“也”字出现位置的描写,还是对它的使用条件以及性质作用的分析,都是十分不够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语》用例的全面考察,对古汉语里的句中“也”字做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文言虚词“其”,“之”字的词性,语法功能及用法特点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一、概念:在句中起着名词作用的句子叫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的功能相当于名词词组,在复合句中担任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因此根据它在句中不同的语法功能,名词性从句可以分  相似文献   

16.
一 广州人生活中使用“鸣”频率很高,分类如下:(一)根据分布位置、语法功能和语法特点划分1.名词类这些词语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不作补语,不受“不”的修饰,并且受数量成分修饰,符合名词的语法特点,所以归入名词一类。  相似文献   

17.
<正>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翻译,凡是原文中有"所以"、"之所以"的,相应的译文中都不能出现"所以"、"之所以"。文言文中的"所以"是古汉语"所"字结构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关联词。文言文中,结构助词"所"可以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者动词或者形容词以及介词结构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  相似文献   

18.
虚词在汉语语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常见的古代汉语虚词,按其主要用法,分成四组,初步介绍于后。一、之其文言里,虚词之、其常起指代作用,但也有其他用法。之,主要用法是指代人、事、物,常作宾语,相当于他(她)、它、他(她)们、它们或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有时,之还可以作动词,相当于到、往。例如:  相似文献   

19.
李勇娜 《文教资料》2011,(36):102-104
“不如”差比句作为古代汉语表“不及”义差比的主流句式,与表超过义的“比”字句形式相似,但其语法化过程却远慢于后者。“不如”句的语法化过程和“比”字句同中有异,其语法化缓慢的原因可以从比较句的积极性作用,使用频率和最初用法三个方面探讨。  相似文献   

20.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多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解题时可根据语境、语法结构作出分析判断,这样既准确又稳当。下面以“且”字为例,作简单分析。“且”字的意义和用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二)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况且”;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并且”;表示先让步,后推一层,相当于“尚且”。区分这两类主要是看“且”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从它后面所跟的词的词性来确定它所表示的语法关系。一般说来“且”字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且”为副词;否则,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