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是聚居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区的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对苗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但是对苗族社会过去存在的宗法制度还未有人作过探索。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的角度,对苗族社会过去存在过的宗法制度形态进行广泛比较认真研究,发现苗族社会同样存在过世界和我国多数民族都存在过的、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宗族、家族制度,即宗法制度。苗族的宗法制度,既有世界多数民族宗法制度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和特点,也有苗族本民族的特殊性。继承…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7,(6):60-66
"姊妹节"("Neux Geed Liangl")是贵州台江苗族传统的民间婚恋风俗,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形式。从清代汉语典籍中的黔东南黑苗"跳月"习俗到当今台江苗族的"姊妹节",其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当下,由于地方政府的参与推动,台江苗族这一传承已久的民间习俗,已演变成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方节日,必然会引发这一活动的新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3.
私学的发展与家学密不可分,先秦私学的发展也受到当时宗族教育的影响。从“诸子百家”名称的来源来说,早期私学中的师生关系大多是模拟宗法关系所致。宗族教育影响私学有三个方面:一是私学领袖本身有自己的宗族背景;二是私学教学内容和宗族教育内容有相似性;三是私学门徒择学也与其宗族教育有关。以鲁国三桓即季孙、孟孙、叔孙为例,可以看出,其宗族教育对孔门私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苗族民间游戏是苗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文化生态不断融合互动的结果。本文以苗族鼓舞为例,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视角探讨和解读苗族鼓舞的文化特质,并试图挖掘这些特质所具有的文化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文契看清代福建民间借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福建民间借贷的特点:逐步从实物借贷为主转向以货币借贷为主;小额短期借贷占绝大多数;民间借贷主要是为了渡日、操办婚丧、宗族祭扫或缴纳租赋等,中人九是为经营而融资。这既反映福建农村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也表明农村逐步贫困化。  相似文献   

6.
宗族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也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捐资助学是宗族文化中宗族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在中国近代民办教育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江西近代宗族开办民办教育的状况入手,分析了其办学特点及其影响,为研究宗族文化及近代民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史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族学校教育的特点湘西苗族的学校教育始于明代,清代改土归而后,学馆也增加不少,但皆以传播汉文化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湘西才发展起真正的民族教育。解放初期的湘西苗族教育,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对国家统一教材进行适当的变通和补充;宣...  相似文献   

8.
苗族传统医药技术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间优秀文化。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民族传统医药技术来说,是可以复制、传承与比较相结合的重要形式。为了将苗族民间传统医药技术进行传承,在药学专业的建设中,设计了苗族天然药采集与解说、苗族民间医药传统治疗技术操作、苗药煎煮操作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职业技能大赛的路径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苗族民间歌谣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幼儿全语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拟从流传于贵州省的苗族民间歌谣内蕴的教育价值切入,探寻苗族民间歌谣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是黔中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主要靠口头形式流传至今。根据所搜集整理的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文本,依据这些文学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可以划分为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故事、苗族戏剧三种主要类型。黔中苗族民间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丰富,具有特异的审美趣味,蕴含隽永。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历来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也正是这个特点,它的思想教育内容几乎涉及到了学生德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阅读教学应抓住这一特点,注意从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意义入手,完成语文教育,完成思想教育,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何锋 《青海教育》2011,(7):38-38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一项意义十分重要的任务,中学语文课教学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全面理解语文学科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应当在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学科内容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早期义庄暗含着一种朴素的平均主义社会保障理念,这使得其保障性质更偏向一种普遍的宗族福利。明清时期义庄大量出现,其保障性质也从宗族福利转向更具公平性的救贫济穷,同时,义庄的保障内容也更加丰富,在为族人提供生活、养老及教育保障的基础上,推行道德教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古代,义庄保障相对于官方保障模式的被动性、季节性而言,更显示出主动性、全面性和常态化。在当代,义庄的以血缘关系、亲情支持为纽带的保障模式,依据规矩管理的形式,对民间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的发展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人们特别重视“孝”的教育,这在宗族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孝”可以称得上是宗族教育的核心。作为宗族教育的核心,孝的教育对于传统中国来说,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已从单一的自然地理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转变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认识环境为目的的知识体系。这一时代性的变化与需求,一方面它赋予地理教育以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地理教育的广度、深度、空间度都有较大的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要完成传授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智力,进行思想教育三大任务,这就给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我仅从三方面来谈一下有关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问题。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是最基本的内容,在讲述区域的地…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7,(7):17-21
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宗族呈复兴态势,重修族谱、修缮祠堂、省亲祭祖等现象越来越多,日益引起学者和官方的重视。学者们称这种现象为宗族组织的重建和"创造","创新"和"生产",也有人称之为宗族的复兴。当前的宗族复兴引起官方关注和学者研究的重视,亦与乡村治理具有密切联系。在此,以一个客家南迁总祠的建造作为切入视角,分析政府部门和民间社会如何通过若干"双名制"的运作达到共赢的结局。官方把此次客家祠堂的兴建纳入客家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视角,民间则把它打造成了一座南迁宗族的联宗祠堂,这其间体现了政府政策对民间传统复兴所造成的影响,又体现了民间利用"双名制"与政府成功博弈并最终达到联系宗族、宗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本文主要对苗族鼓舞的起源、形式、特点和节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苗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刘援朝苗族地区的制度化教育体系是从明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在明以前,只有部分开发较早的苗族地区开始了制度化教育活动,但在广大的苗区,教育仍主要表现为一种习俗的传承手段,表现为一种社会化过程。导致苗族地区制度化教育体系形成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19.
湘西苗鼓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民间艺苑中的一枝奇葩。简略地探讨了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风格特点、表演形式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社会救济类型与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吏民救济、宗族救济、宗教救济等,其主要特征是:宗族、地方官吏与社会互助组织是民间救济的主体;宗教组织的社会救济带有浓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民间救济以物质救济为主,精神救济为次.民间社会救济在整个社会救济体系中的地位相当突出,是社会救济的主体,显示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国家救济仅在灾荒特殊时期才显示出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与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