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苏联在卫国战争前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许国林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战略进攻方针。因此在战争爆发后,苏军统帅部即按这一战略方针部署军事行动,结果使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处于严重的失利局面。面对这一严重的形势,苏军统帅部决定改变其战略方针,由原...  相似文献   

2.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根据苏德力量的对比情况,为了尽可能推迟卷入战争,为了避免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挑拨离间的牺牲品,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起了负面作用。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后,苏联倾其全力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944年将德军逐出苏联国土,1945年5月攻克柏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对德国绥靖的表现,分析了苏联采取由集体安全转向中立自保政策各方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主要从苏联长期形成的传统安全观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苏芬冬季战争与苏德战争之间的关系,指出苏芬冬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从而加快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由局部战争走向全球战争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布"中立"的土耳其政府实际上执行了亲德反苏的政策.大战爆发后签定英法土三国互助条约,明显针对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前夕与德国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沉重打击苏联;在参加对德作战问题上一再拖延,源于亲德仇苏;战争后期苏联意欲在黑海海峡问题上惩罚土耳其,却适得其反,将其推向西方,对自身利益构成危害.二战期间的苏土紧张关系表明,一国对外政策以国家利益为依据,但以尊重它国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1939年月9月前的欧洲,纳粹德国在吞并奥、捷后,新的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而在此紧要关头,8月23日,社会主义苏联断然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可以说是1939年欧战全面爆发前的一件对欧洲国际局势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大事.但是,随着欧战的全面爆发,签订条约后的苏德关系真的就相安无事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它们的关系是怎样呢?苏德战争又是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法西斯国家对中国、埃塞俄比亚与西班牙等国人民的进攻,到1939年九月初希特勒德国进攻波兰与英、法对德宣战时,欧洲的战争全面爆发了,成为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1941年六月,希特勒德国背信弃义地进攻苏联与同年十二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引起了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苏联与美国参战后,西方战场与东方战场互相连接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为扩大了。战争的一方面是以希特勒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另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  相似文献   

8.
1941-1945年在广袤的苏联平原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场战争——苏德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可以说都是以倾国之力,动用了几乎当时世界上所有能够动用的战争手段,其战争的残酷性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但是在这场战争之前战争双方却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关系亲密期。  相似文献   

9.
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苏军在德国大厦上空扬起胜利的旗帜,让人回忆起苏德战争中的一幕——  相似文献   

10.
1941年6月,纳粹德国发动对前苏联的突袭。 苏德战争爆发3天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一部就遭遇到苏军KV-1重型坦克。结果德军坦克根本无法阻拦KV-1的冲击,数十辆坦克被击毁,甚至有的坦克直接被KV-1压扁了。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制定侵略苏联的北进战略计划。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督促日本尽快实施北进战略计划,以求东西夹击击败苏联,尽早赢得欧洲战场的胜利。但是,由于70%以上的日本侵略军陷于地域辽阔、民气坚劲的中国抗日战场无力自拔,无法集中百万兵力闪击苏联,其北进战略计划最终流产。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大量地牵制和歼灭日本侵略军,迫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北进战略计划流产,客观上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46年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重新爆发后,南斯拉夫给予了巨大援助,而此时的苏联却持消极态度.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是苏南两国在如何应对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问题上存在分歧.南斯拉夫主张战略进攻,苏联则坚持战略防御.这种对外战略的分歧,突出地表现在希腊内战问题上.如何对待希腊的内战问题,是苏南冲突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依据情报局的成立及初期活动,冷战初期苏联政府的阵营对抗战略分为四个方面:从其态势来看,苏联是采取战略防御;从其地域而论,苏联是将欧洲作为战略重点;从其战略任务来讲,苏联是将维护世界和平放在首位;从其战略目标来分析,苏联是维护雅尔塔体系,保证其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4.
苏联驻德军管机构、苏联驻朝军管机构,是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对德国、朝鲜占领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它始于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欧亚大陆两大战略要地的军事占领,成长于依照苏联模式对当地战后重建的经济、政治改造之中。由此,确立了苏联对两地深刻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争军事上的根本转折。这次会战是在巩固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和配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库尔斯克会战"与"堡垒"战役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但是,不能用否定"堡垒"战役的眼光和方法来剖析"库尔斯克会战"。这两个战役无论形式和内涵都有重大区别,不属于同一概念。"堡垒"战役是一个缺乏想象力,在计划阶段就蕴含着失败因素的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战略定位高度是"粉碎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敌人后,解放顿巴斯和整个第聂伯河东岸乌克兰地区",而战役的实施使希特勒从苏军手中夺取战略主动权的企图彻底失败,从此,直到战争结束,德军只能进行防御作战。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伊朗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英国和苏联出于战争需要,出兵伊朗。伊朗为了保卫国家的统一,采取引进第三国势力的外交策略,向美国求助;在罗斯福的全球主义外交战略的指挥下,美国势力大举进入伊朗。伊朗因此摆脱了被英国和苏联分裂的命运,为二战后美国与伊朗建立同盟关系、美国控制伊朗、伊朗成为美国的海湾宪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将政治失败归咎于新旧制度的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其错之一,他掩盖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罪恶事实;其错之二,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其错之三,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开脱。蒋认为失败的经济原因是“通货恶性膨胀的结果”;行政院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而实际上是蒋采取了错误的财经政策,及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蒋认为军事失败的原因,是军队纪纲败坏;官兵对立、军民关系恶劣;没有奉行三民主义;战略的错误;军队的腐败堕落。他没有明战争性质与人心向背及战争政策与错误指导。蒋认为外交失败是苏联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共的扶植及美国对苏俄中共的妥协政策。他背弃国家民族利益的依赖主义外交路线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对外政策遵循两种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既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又维护了世界和平。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党和政府鼓舞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主导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对外政策忠于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原则,维护了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利益,为保卫世界和平与民主做出了新的贡献。苏联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的正确立场,使苏维埃政权经历了伟大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苏共公信力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对一个弱小国家发动的战争,是苏联实现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美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削弱了国力,没有获得好处,反而使美国从中得利。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至今这个国家仍陷在内战之中。  相似文献   

20.
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就结束了,是不科学的判断。理由是:这种判断不符合冷战概念;冷战不只是针对东欧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大国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并未结束。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冷战的主客体条件具备,动力尤存,冷战未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