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中学教学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有主观能动性的青少年,因而教学要看对象,要注意学生发展,要有发展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教学的特性,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教学要引导学生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财富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优质人才;另一方面,教学又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发展的水平,并注意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立足教育发展现状,着眼学校发展所需,我们一行十几人踏上了赴南方考察、学习“洋思”的征途。短短七八天的看、听、问、学之后,耳目一新,感触颇深:发展学生个性,开展特色办学,发挥名校效应,是洋思发展的灵魂;以校本教研为资源,不断更新办学思路,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不断建构平台,才能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创出品牌。  相似文献   

3.
张晓霞 《教书育人》2006,(11):37-38
一、人的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来看,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强调的是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而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既是发展高职教育理论探索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发展实践的需要。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必须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在我看来,应该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多方面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这些字眼,是对全面发展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校如何贯彻这一精神抓好发展?该文从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发展动力、发展重点和发展环境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般高校要围绕第一要务,全力促进发展,必须确立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抢抓机遇,创造发展时机;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围绕中心,突出发展重点;理顺关系,完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重新认识农村教育。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一系列重大发展问题(包括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机会、发展手段,发展道路和发展的评价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发展性学校督导评估是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对象,又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的一种评价模式。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评估中,始终关注学校的发展过程,发展目标和内在潜力。注重总结办学经验,诊断发展中的问题,寻求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综合运用督导评估手段,进而构建学校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马志春、刘广金合著的《中国集报学概论》一书于2010年9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集报学理论著作,它内容厚重、思路清晰、论述详尽、切中肯綮,对集报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构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于该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谓是瑕不掩瑜,愿其在以后再版和更深入的研究中能进一步开拓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马志春、刘广金合著的《中国集报学概论》一书于2010年9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集报学理论著作,它内容厚重,思路清晰,论述详尽,切中肯綮,对集报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构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于该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谓是瑕不掩瑜,愿其在以后再版和更深入的研究中能进一步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新闻的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的真实性取决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突破底线,记者职业道德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作为一名党报新闻记者应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报刊为开启民智的工具,采用白话文办报,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前奏。“五四”前后,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为阵地推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白话文运动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在白话文运动的“三部曲”中,报刊始终充当着语言变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都市快报》为例,探讨传统纸质媒体如何结合网络传播,与受众进行互动,并将这种特点体现到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去。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的研究中,若隐若现的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把新闻和广告看作是媒介中两种截然对立的两种媒介话语形式,以至于在谈新闻者不论广告,论广告者不谈新闻。事实上,新闻与广告也非如此泾渭分明、界限清晰,本文将尝试这样的视角——将新闻和广告视为一个整体,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两者之间的"软文",尝试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梳理"灰色地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在首次弄清了民国初年《蒙文白话报》及其后身《蒙文报》的历史沿革,刊期总数,发作范围等的基础上,笔者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讹,通过对报纸内容的分析,认为该刊在灌输共和理念,笼络和威慑蒙古上层,巩固民国的统治方面起了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报纸消息标题与通讯标题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与新闻事实的关联度上,前者密切,后者较松散;在形式表现上,从句型句式、结构形式到破折号使用、标题长度,二者区别明显;在审美要求上,从功能、艺术手段运用到主体意识强弱,二者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给传统报业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报业消亡"似乎已经不再是没有根据的预言。在与网络的较量中,报业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进行对抗,这些措施包括:获得国家的支持,开展报业之间的联合,进行多种经营,等等。从根本上来看,报业要度过这场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要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子报纸。而要保持高质量的报业,在网络化的过程中,报业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报纸的收费问题;一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保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出版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应该认真地去研究,以求赢得读者客户的认可,更好地占领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