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在台湾有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引进金庸,第一个引进林行止,第一个引进董桥,第一个让出狱后的李敖“重返江湖”,第一个在台湾推出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相似文献   

2.
《文化交流》2009,(11):81-81
李敖这一生,特立独行,有过荣耀加身,更多的却是命途多舛。为争取言论自由,他曾两度入狱,度过了十几年牢狱之灾。李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些犀利的文字,就像利刃。最近又在电视上见到李敖,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以好斗而闻名的老头儿,居然真的有一把刀。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每次出门时,从来刀不离身,俨然是一个江湖侠客。  相似文献   

3.
龙年说龙     
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龙来形容杰出的人或事物。(《三国志》写诸葛亮“龙骧虎视”,是赞扬他有雄才大略;《世说新语》谓嵇康“龙章凤姿”,是赞美他相貌出众。“龙吟虎啸”形容人声音宏亮;“龙行虎步”形容人步履矫健;“龙飞凤舞”、“龙筋凤髓”常用来形容书法之精妙。“龙争虎斗”则用来形容战争或体育比赛的激烈。  相似文献   

4.
李敖浙江行     
2010年8月26日,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携全家从台北搭机飞赴上海,杭州两地观光访问,这是李敖继2005年明“李敖神州文化之旅”之后再度访问大陆。  相似文献   

5.
他在一个报社工作了三十多年,生活的轨迹与他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紧紧地相扣在一起;他一路行走一路沉淀,其发表在《人民日报》或《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量新闻作品及蕴涵真知灼见的专著《大门打开之后》《西行纪闻》、《南部写真》等书及长篇论著《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等,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奖项,深得业界好评;他在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后,仍然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最近他为采写《走进“林都”伊春》,冒雨探访汤旺河林场伐木劳模的情景令陪同的宣传干部感动;尤其是听他对“三贴近”的解读,让人感到一个新闻人的实践与思考是那样宝贵。收到本刊“与总编面对面”栏目的邀请,王谨在忙碌中愉快地接受了专访。一个下午,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开始分享他在对外宣传上的思考……王谨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新闻)硕士学位。在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有32年,发表新闻作品两百多万字。  相似文献   

6.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5,(10):28-30
对冯骥才先生的采访,是在天津小白楼他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在约见冯先生的过程中,笔深深感觉到冯先生太忙了。据冯骥才说,他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可每次笔打电话到工作室时,在电话那头,总能听见他宽厚、响亮的声音。 “在我发表的小说中,大概以《三寸金莲》争议最为激烈。”但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七种字,有英,有越南,有俄。冯骥才的书为什么总是被国外出版界所关注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跟我的小说背景有关,我的小说都有中国化和地域的背景,外国人看你中国的小说看什么?他看的是你的味道,属于中国的味道。《三寸金莲》当年引起争议的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读认为我在宣扬与赞美‘三寸金莲’,实际上这是读对小说的误读。《三寸金莲》不是那种以暴露中国历史传统上落后的东西来博得外国人眼球的东西。日本有学评论家认为(《三寸金莲》是讲化的束缚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三寸金莲》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可我认为,小脚里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但是现在被裹着得可能是眼睛,也可能是脑袋。” “除去《三寸金莲》,我还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不少种字,《感谢生活》写了一个做陶瓷的艺术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经历,书强调了中国民间化的美。因此,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书里有了化内涵,才有了它受外国读的喜欢。第二呢,是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特点,《俗世奇人》里就介绍了很多有性格的入,这本书被翻译成法、俄、日本,它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同,这些入只能存在在天津码头上。即使这些人可能不在了,但是化会留存下来,他们的气质还在,依旧个性鲜明地活在读的心里。”[编按]  相似文献   

7.
谭震 《对外大传播》2006,(12):10-12
在首届跨文化传播论坛中,来宾和听众主要是传播业者或文化学者.陈奇伟作为跨国企业的潮头人物在整个论坛中十分引入注目。论坛后,记者采访了他。这个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最高长官”以他的敏锐和温和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说:“文化需要作为产品来经营。” 他说:“我认为中国文化就是中国13亿人的行为。” 他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让女儿学习中文。”[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我的一位表兄在西藏米林地区服兵役,近期回家探亲。我们聚在一起谈了许多新鲜事,他所谈的西藏见闻尤其开了大家的眼界。他谈到西藏的空气,“透得让人肃然起敬”;西藏的水,“甜得让人流泪”;西藏的树,“我觉得砍它们比让我杀人还难受”  相似文献   

9.
张晖 《对外大传播》2005,(10):52-54
杨先让先生是位画家,但他与中国民间剪纸,与陕北的老大娘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就把这些会用巧手剪出美丽窗花的农家妇女从山沟沟里带到了北京。然后,他14次率从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所记录下的黄河流域传承了几千年的大量忧秀民间艺术形式被称作“最后的绝响”。 当我们得知杨先让在美国开办画展并受到热烈欢迎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他在国外不仅举办自己曲作品展,而且还以更大的热忱,利用一切机会向美国人讲述中国民间美术,特别是当他谈到剪纸大师库淑兰的作品使听众激动不巳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一路走来的他是如何获得了“时代的浪漫记录”这一当之无愧称号的……[编按]  相似文献   

10.
提起《人民画报》,许多读心里都蕴藏了一份珍贵的记忆。建国以来,《人民画报》就以一幅幅精美的黑白照片滋养着自己的读。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对这份创刊于1950年的刊物投注了极大的关怀,毛泽东主席当年亲自为之题写的“人民画报”的刊名,那熟悉的字迹至今让人感到亲切。  相似文献   

11.
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王永兴首先应说明,本文题目中所谓寅恪先生的史学不是先生史学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两点。先生的史学博大精深,在此短文中不可能全面阐述;谨就其中两点,申述我的一些体会,非详言之也。先生的读两唐书札记,载在《陈寅恪读书札记》中,我...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主席称《参考消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周恩来总理说《参考消息》是“中国最好的报纸”;《参考消息》有“万报之报”的美誉;它浓缩了国际新闻的精华,是广大读认识外部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在柳毛河林场提起安全员刘恩军。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刘胖”。说他是个“小能人儿”,什么东西经他手一摆弄,摇身一变就成了“新式武器”,让人称赞不已。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来自内蒙古的中国第一“高人”鲍喜顺结婚,这消息着实让人高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周立波曾说过:“我最愿意参加别人的婚礼了,看着别人的幸福增加自己的欢喜。”而这位中国“高人”的婚礼给人的欢喜更多,因为他的高、奇,使得这婚礼更为特殊。  相似文献   

15.
《环球时报》被市场青睐,显示了当今读对“放眼全世界”的一种需求。报纸如何办得受市场欢迎?把握舆论导向的读物如何在“必读”与“可读”之间做出选择?为此,本刊记专访了《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胡锡进,他做了自己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旅欧散记     
在欧洲,时时都能感受到欧洲人的热情与友好。在街头、在公园里,迎面而来的欧洲人都会向你点头微笑,“嗨”一声以示问好。任主道上骑自行车路过没有红绿灯的交叉路口,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往前走,次道上的汽车会主动停下来让你。如果你停下来让他,车主人会冲你笑笑,打个手势让你先行,真叫人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去德国旅游途中的两件小事,更让我们对欧洲人的热情与友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满地黄叶     
看着眼前这一景,脑子里不知怎么闪出伟人的那句名诗:谁持彩练当空舞?当年读老人家的诗时,根本不能悟出那美感,只知要背;教书时,也只机械地讲那字句,并不曾认真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对学生讲诗句如何美,让他们去选择A、B、C,却不肯让那“美”字多停留心房半分钟。  相似文献   

18.
采访陈昊苏之前,笔对他只有一些较为模糊的了解。知道他是对外友协会长,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他还当过团中央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此外还有一条他是陈毅元帅的长子。笔猜想,这样的人一定不容易“对付”。因此,在做案头工作时便颇费了些心思。  相似文献   

19.
许宁 《文化学刊》2009,(4):179-182
初识牟心海先生,其素朴、严肃而又平易的外表,很难让人寻得通常印象中诗人、省文联主席的标志性特征。但读其诗,品其艺,访其人之后,你会从心底确认——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在诗坛、艺海都能齐驱并驾的满族诗人。他让我想到雪莱给诗人的定位,诗人是最快乐、最善良、最聪明、最显赫的人,他们要写出最高的智慧、快乐、德行与光荣。牟心海虽称不上“最显赫”,但纵观其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和生命轨迹,冠以最快乐、最善良、最聪明的头衔,并不为过,可以说他为雪莱的观点作出了自己的明证。  相似文献   

20.
把经济这个硬题目软做,我最佩服的是新华社已故名记者华山同志。50年代,他写的建国初期经济恢复的文章,不管多复杂的技术,多枯燥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却能让人一目了然,读起来朗朗上口。显然,他写什么是先把什么理解透了,然后用他那独具魅力的新闻报道语言精确巧妙地叙述出来,使内行与外行的人都爱读。我还佩服新闻界的老前辈邹韬奋同志,他的《萍踪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