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2.
这里发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生土屋敬三先生的两封来信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一封复信。我们认为,来信很值得一读。土屋敬三先生在大学里学习汉语,他来信询问“鲶”字的渊源及其与“鲇”字的关系。我们作了一个简略的回答。于是他立即复信深表感谢。他的两封来信,都教人非常感动。一个日本学生学习汉语,对一个汉字,有所不解,孜孜不倦的去查考,迢迢千里的来请教,这种精神岂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对我们出版工作岂不是一个鞭策吗?来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在学习《十大关系》,他对中国文化非常钦仰,他对中日友好十分珍视。由此可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字之小,一信之微,都关系到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和政策。我们复不复他的信,复的正确不正确,会产生多大的不同后果啊!所以,这封信提醒我们,要认真地做好出版工作,要更认真地做好文化交流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日出版印刷文化的交流和商务印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出版、印刷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事迹浩瀚,史不绝载。商务印书馆曾在一段时间内起过特殊作用。本文拟对有关情况作一简单介绍,想来不是无益的吧。 商务印书馆,现在是中国的一家以翻译出版外国学术著作和编印中外语文辞典等工具书为专业的重要出版社。它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即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三年,戊戌政变前一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大震撼的年代。再过四年,该庆祝它的一百周年诞辰了。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都是印刷界中人。夏瑞芳和鲍咸恩是上海捷报馆(Ohina Gazette)西文排字工人,鲍咸昌和高凤池在美华书馆工作。开始时,只集资3750元,买了几台手摇脚踏的小印刷机,租了几间房子,办成了一个小印刷所。取名商务印书馆(Commercial Press),意思是为商界提供印刷服务。由于适应时代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中国公众对日印象的调查分析报告□喻国明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过两千年密切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人民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才使两国的关系蒙上了阴影。战后,经过两国人民的长期努力,终...  相似文献   

5.
中日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的书籍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但书籍传播并不等同于出版交流,我们要讨论中日两国出版交流的历史,就必须涉及到两国出版社在经营管理,选题战略,出版技术等方面相互借鉴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走出家门去工作。妇女就业成为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她们被称为“半边天”。 但是,女人毕竟不是男人,她们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途还得回家生孩子。她们天然的性格里面还有扮演家庭主妇的传统冲动。于是在50年后,人们蓦然发现,中国女性仍然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的门槛边徘徊走到社会后想回家,回到家后又想回归社会。 前几年,一些女人有钱后很快辞去工作恨不能插翅飞回温暖的家。当时,颇受那些还在职场上拼死拼活的女人的艳羡。而短短几年后,这些所谓的“全职太太”开始躁动不安了。她们有钱了,有闲了,但没有了幸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生活的她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7.
商务印书馆建馆100周年了!它开创时是个小印刷所。先是脱颖而出,继而执出版业牛耳,成为旧中国极少数最成功的民族企业之一。“一·二八”战火没有打垮它,硬是在废墟上重又站起;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它虽然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但也没因困难而变节;从总的历史进程来看,它对人民、对文化是大有贡献的,所以解放后在对私改造前,  相似文献   

8.
李辉 《编辑学刊》2006,(5):61-64
从1913年4月发表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到1936年6月出版《药用植物》一书,鲁迅与商务印书馆交往23年.在此期间,他以书信、杂文等形式对商务印书馆作过许多零星的评论,这些评论有的涉及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有的臧否商务印书馆的具体人员.从这些评论中隐约可以看出一个现象,即商务印书馆更多时候是他批评的对象.对于这一现象,本文结合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对鲁迅的这些评论作些简单的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和日本成百上千的中小出版社一样,七森书馆一直默默无闻,2010年由于荣获第25届梓会出版文化奖特别奖,在日本出版界声名鹊起.  相似文献   

10.
吕长君 《出版史料》2004,(3):102-105
颇具规模的“涵芬楼书店”开设在北京王府井商务印书馆大楼前。寸地寸金的王府井商业区,不是将它租出去做日进斗金的大卖场,而开书店,实在是读书界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11.
汪家镕 《出版史料》2007,(1):121-122
一个较有规模的企业,或者说单位,应该有一个联系同仁的刊物。它能在同仁间起沟通和交流作用,以增加成员的集体感。商务印书馆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年的历史,一直有这样的刊物。自然这样的刊物在不同时期任务不同,侧重不同,但决策创刊者无一例外都是一把手。  相似文献   

12.
15年来报刊上发表了很多谈商务印书馆历史的文章,但集中于叙述1937年以前的事,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这12年几付阙如.抗战和解放战争这一段时间很重要,正值民族存亡绝续之时,一个出版社及其成员的态度和贡献在其整个历史中是不容忽视的.兹试为叙述,希望获得指教.  相似文献   

13.
陈传芝 《编辑之友》2011,(4):121-124
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在日本侵略军的军事围剿和文化洗劫中,通过图书出版维持商业生存的文化抗战,大大加速了商务人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同时也加剧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业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一日军对商务的军事围剿与文化洗劫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已成为当时世界三大出版社之一(另两家是McMillan与McGraw-Hill)。在日本侵略者的两次空前的摧毁与洗劫中,  相似文献   

14.
刘兰 《出版史料》2012,(3):105-108
商务印书馆自1903年创办第一份刊物《绣像小说》起,至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总共创办了二十一种刊物,非商务自办而由商务代为发行的期刊为五十种以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期刊群。在四十馀年的时间里先后创办了如此众多的期刊,在我国期刊史上可以说是创办期刊最多的出版社。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后,国统区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书业所受牵累尤大。1947年10月商务股东大会上总经理朱经农报告1946年经营情况时说:“近来百物昂贵,一切支出多以生活指数为标准,而书籍之售价则无法依生活指数增加。盖书价过昂,一般读者将无力购书;而有力购买者,以未必有暇读书。故出版业在目前为最难经营之事业。”朱经农是国民党政府中人,应该说他的话不会夸大。  相似文献   

16.
我对商务印书馆并不陌生,小时候在哈尔滨,就曾在商务印书馆买过书和文具;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买过商务的俄文、德文和英文图书;但对它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却知之不多。  相似文献   

17.
在1993年12月日本印刷杂志TYPOGRAPHICS·ti第156期上,发表了王益撰写的万言长文《中日出版印刷文化交流和商务印书馆》。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介绍了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立后,特别是与日本合资经营后,与日本出版印刷界亲密交往的历史,恰当地评价了中日合资经营的成绩,澄清了一些传播较广而并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为庆祝建馆110周年,商务印书馆将2月11日确定为读者服务日。当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以及的副总经理、副总编辑、编辑室主任等领导,分别以营业员的身份,出现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各大书店“站柜台”,倾听读者意见。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亚洲调查会和每日新闻社在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10周年的1988年和日中邦交正常化20周年的1992年,两次与中国有关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了日中相互印象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日本人和中国人彼此抱有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近些年来,日中两国在经济、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有了迅速发展。但交流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障碍。除了政治经济体制、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外,相互  相似文献   

20.
如此日本人     
日本人特别注意现实中的等级关系。在与人接触时,总是细心地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地位,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并且揣测对方的地位,来决定交流时应采用的对策和所持的态度。日本人有面对生人紧张的心理,当确认了对方的地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便解除了紧张。有一个最典型、也是被日本人或非日本人论说日本人时百举不厌的例子,就是利用名片。名片一般都注明了能立即了解对方地位的所属集团、从事职业、官衔级别等信息。人们公认日本人特别地喜好名片。除了初次见面,第一个有效动作是交换名片以外,持有某大人物的名片也是炫耀自己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