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解读历来有两个方向,一是思乡,一是盛唐气象。出离与回归是文学的惯用母题,这既是现实情境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甚至是潜意识的。那么,客路与洛阳,出离与回归,作者传达给我们一种怎样的诗意呢?"思乡"当然是不错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这一思乡之情。也就是诗人不单单是在思念某个具体的家乡(这里当然是指洛阳),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2.
《泪珠和珍珠》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哲理散文。人教版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上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思乡怀人”,有关资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我认为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位在“思乡怀人”上似乎有些欠妥,下面陈述愚见,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相似文献   

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无知》中有一条隐含的线索:记忆-回归-流亡。因为集体记忆和个人私密空间记忆,人们渴望回归。寄希望于伟大的思乡者尤利西斯等模式的回归。《无知》中诸多主人公进行了尝试,回归仍是无望,被迫流亡。通过线性解读,昆德拉这一类人的存在获得了彰显。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首抒写思乡情怀的五言律诗。思乡 ,是整个东方民族特出的一种情感之结 ,它隐藏在任何一种离乡客居的人的内心深处或显露在其言表之上。在从古至今浩如瀚海的中国诗歌里 ,思乡之曲被反复吟唱、抒发 ,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从诗歌中 ,我们可以看到此诗作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大年之夜 ,地点是在一个驿站。大年除夕 ,正是万家团圆之时 ,诗人可能也是急急忙忙想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却苦于路途遥远而不得不投宿驿馆 ,因而提笔写下了这首抒发孤独寂寞的思乡情绪的诗歌。“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起笔直叙其事而兼抒情。诗人在旅馆独自一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苏轼思乡念归词的统计,揭示了苏轼思乡念归情结的形成及其内涵的三个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学》2007,(5):23-23
我们一直在寻找各种有价值的教师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利用“862”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利用862节课开展观课、评课活动,这一层面在去年的暑期培训中我们就已经实现了;第二个层面是利用862节课的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这一层面很多学校正在进行认真的实践;第三个层面是把862节课开发成教师培训的课程,这一层面大家还在思考和探索当中。  相似文献   

8.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小诗。 春夜,一弯新月如银钩镶嵌在湛蓝的天幕上,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愫。那柔婉的低吟、深沉的思念,和皎洁的月光一起,编织成一首思乡奏鸣曲。  相似文献   

10.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本试图通过对这些诗词中怀归情结的表现、成因、消解方式等的剖析,揭示其思乡归隐意蕴中政治、哲学等层面上的深层内涵。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苏轼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感悟其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倍受后人崇仰的学巨匠。  相似文献   

11.
思乡是个体迁移出并远离正常熟悉的生活环境后唤起一种消极情绪。文章编制大学生思乡问卷,确定大学生思乡概念的基本结构,并验证大学生思乡问卷的实证效度。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与编写测验题目,选取大学生样本施测后,经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大学生思乡的因素结构。结果表明,大学生思乡的结构主要包括情境思乡、思乡情绪体验和思乡对象等三个因素,与以往思乡结构研究中的重安置过程、情绪体验过程和对象分离过程相对应。大学生思乡得分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两个效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思乡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女生思乡水平高于男生,省外大学生思乡水平更高,本研究测量工具具有一定的实证效度。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审视中小学语教学现状,回应语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把“读”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表情达意,还课堂内外以朗朗书声。这是对母语教学本质的再认识,再回归。但是,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之间还是有距离的,需要我们深入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制教材初中《语》第一册《枣核》一后,有台湾诗人彭邦桢写的一首思乡诗《月之故乡》。这首短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作思念故乡的纯真感情。诗人把浓浓的思乡情融入圣诞夜的月光夜景之中,使我们感受到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炽热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4.
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背起书包出门,身后总要传来母亲的叮嘱:“路上小心,早点回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行走的路途不断遥远,人生的坐标逐渐远离家乡,而母亲的这个习惯却从未改变。时间久了,收到的问候与祝福也就多了起来,形式更是眼花缭乱、五花八门。但母亲的话始终让我牢记,它在我内心积聚的感受也日益深厚、温暖。这感受大概是每个远离家乡的人天然的情感寄托,也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原始动力。“思乡”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情结,“思乡”更契合了海外学子们独有的漂泊感和游子情怀。独在异乡的岁月,他们很可能已将故乡广袤的…  相似文献   

15.
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不同的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指认是不一样的。现象学话语中的生活世界,更多的指向于一个先验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而我们日常所指的生活世界,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客观的复杂社会。前者表明了回归的应然性,后者则反映了回归的实然性。德育在实然层面上的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弊端,增强德育的生活化。但应避免实然生活对理想社会的僭越,防止生活取代教育的危险的产生。而德育在应然层面上的回归,则反映了德育的超越性品质,目的是更好的建构生活。但应防止用理想取代现实,造成新的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教育形态。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实现实然与应然回归的辩证统一,既看到它们的区别,也要看到二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观点评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关于高等教育的价值观理论中,高等教育市场化标示着高等学校系统从权力分配、管理运作到教育内容安排等全方位的再建构的思想指向,它关涉到在意识形态层面与“立场”紧密相关的价值观问题、文化观问题等。如何从理论上思考和回应这一层面的问题,是我们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大潮之下不可回避的深层次思想基础问题。本文认为,在这一层面,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关于高等教育市场化观点也许为我们提供了批判与思考的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7.
徐瑾 《天津教育》2007,(12):45-46
考察国内外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兴起于美国的服务性学习是我们实现“回归生活世界,落实语文学习的体验性、实践性”的一条可行的途径。本研究试图将服务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韵教与学的模式嵌入我们的语文教学模式体系中,力图从理论和设计层面勾勒出这种新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轮廓。相信这一研究,对构建合理的完善的语文教学模式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记念刘和珍君》是“三一八”事件后,鲁迅先生为悼念在游行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青年而写的文章。文章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文字问流露出的强烈情感——“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正是在这种“出离愤怒”的情感澎湃中,  相似文献   

19.
刘勇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72-74,81
在唐代边战频仍的背景下,许多诗人为建功立业远离家乡奔赴边塞,思乡怀亲成为边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情感体验。边塞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借思乡之情衬托慷慨报国的雄心壮志,揭示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以及表达对战争的认识等等,从而将思乡怀亲主题与边塞主题完美结合,不仅赋予传统思乡怀亲诗以特殊的意义,也增强了边塞诗的审美内涵,使边塞诗更加厚重。  相似文献   

20.
潘长广 《快乐阅读》2011,(27):124-125
古今中外,"思乡怀人"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古代通讯落后的情况下,漂泊之苦与羁旅之艰催生了"思乡怀人诗"这朵绚丽的奇葩。高考试题也多从这类诗歌中选材,可以说,思乡怀人诗是高考考查的热点、焦点。下面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