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声音游戏一、教学目的:1.感知和区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游戏中体验声音的产生;2.了解声音与人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发声现象的兴趣。二、教学准备:每个幼儿一件发声玩具,录音机一架,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带一盒。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区分各种声音: 教师:“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幼儿猜出是耳朵) 耳朵有什么用呢? 幼儿:“耳朵能听见声音。”“没有耳朵,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教师:听一听,这是些什么声音?(放录有各种声音的录音) 幼儿:“弹琴声。”“唱歌声。”“朗诵声。”“闹钟声。”“说话声。”“流水声。”“鸡叫声。”“自行车铃声。”“咳嗽声。”“说话声。”教师:除了这些声音,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幼儿:“汽车嘀嘀嘀的叫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1989,(1)
鱼有两套听觉系统,分别感受水下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 鱼的头部没有长着象人或狗等动物那样的耳朵。但在鱼的头部两侧长着叫“内耳”的器官,由于“内耳”是长在头骨里的,所以要感受声音还得要鱼鳔附近的“闻巴”帮助,由“闻巴”将接受到的声音传到  相似文献   

3.
听听,秋的声音,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嘀嘀”、“嗒嗒”,奏起了秋天的音韵。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刷刷”、“刷刷”,唱响了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大雁排成“人”字形,“嘎嘎”、“嘎嘎”,撒下一路温暖的叮咛。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听听秋的声音。听听秋的  相似文献   

4.
“语音就是语言的声音,它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社会交际作用的声音”,而“歌唱是用人声唱出与语言结合的音乐”。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声乐技巧在普通话语音中的作用。一、发音:用歌唱的发音方法发音,朗读才具有优美的音色一般人在说话发音时,声带是被拉长、拉紧的,同时声带的振动是整体的,也就是说,一般的人,说话时自然产生较多的“基音”。而具有声乐技巧的人,他们在发音时,声音在气息的控制和共鸣腔的作用下,发出更多的“泛音”,“尤其发高音时,声带则自动缩短,内部张紧,边缘变薄,而声带的振动也只限于其边缘变薄部分,这种发音方法虽然较平常的说话而言显得不自然,但发音效率较高,发音比较不费力”;当然说话不能完全跟歌唱一样,“说话与歌唱虽然都有发音的动作。其实两者技能不同。前者,虽然有发音的动作,但大部分是咬字吐字的技巧;而后者,则虽然也有咬字吐词,但主要是美妙的声音和用声音表现音乐艺术的技巧”;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发声才臻于美妙,圆润动听。二、共鸣:将歌唱中的“共鸣”运用于朗读,音量则增大从一般人的讲话中,不难发现有些人声音细小、传不远,遇到须作较长时间说话或连续高声呼唤时,嗓子便容易疲劳,声音容易变沙、变哑。这说明他们...  相似文献   

5.
“咚咚咚……”“哗啦哗啦……”还记得高三时,女老师高跟鞋的声音、同桌翻书的声音、自习时背诵的声音……声声入耳,这些“噪音”就像潜伏在身边的小魔鬼一般,让人紧张心慌,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时恨不得能赶紧逃离这个环境。这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让噪音这个小魇鬼离我们远点?  相似文献   

6.
2012年,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唱响全国,那些风格各异的“好声音”可谓High翻全场,震撼人心。“好声音”,让人有“不虚生此耳”之感,走进声音的世界,大家会发现: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如何将“声音”描绘出来,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下面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步人声音的世界,赏析精彩的“声音”描写的范例,剖析其手法与技巧,从而抒写出属于你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7.
泪滴窗舷     
“我听见了那滴泪落在车窗上的声音,那声音是那么的清脆”——这是移觉,用“心”听到的——出彩之笔!但是,文中有泥实之处:“不要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今天下午放假”不应实录;“看着爸爸越来越小的背影”中的“小”字应改为“远”字!  相似文献   

8.
“和谐”,祖先造字时写为“觫谐”。“觫”是形声字:“龠”为形旁,意思是在一个大房子里(演奏场所)有许多乐器一起演奏,有编钟(用三个“口”表示),有排箫(字的最下面代表排箫);“禾”为声旁,说明这个字读作“禾”。这个字说明,各种乐器虽然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按照一定的“章法”“韵律”,却可以合奏出动听的音乐。“谐”,亦形声字,是声音和谐之意。把“和谐”这个词用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各种关系之中,是形容其“配合得适当、协调”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李明瑞 《宁夏教育》2013,(10):65-66
物理学中的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我们把发音物体有规律地振动而产生的具有固定音高的声音称为乐音,如钢琴、小提琴、二胡等发出的声音就是乐音。乐音悦耳、优美动听。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学校也有声音,学校里的声音也有乐音和噪音之分。一所学校如果发出的是乐音,这所学校就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它的发展就是生态、健康、良性的;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发出的是噪音,那么这所学校将是不和谐的。总的来说,学校里不能缺少三种乐音,即“读书的声音”“唱歌的声音”“教研的声音”。  相似文献   

10.
“声”、“音”、“乐”、“响”是用以表示声音的一组同义词,但它们同中有异。“声”乃是自然的声音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感知到的听觉效应;“音”则是由人的内心感悟获得发之于口(或其他乐器)的音响。“乐”的本义是指各种乐器和乐音的总称;“响”则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回音”。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只有发自内心而又“成文”(有节奏)的声,才能称为“音”。  相似文献   

11.
恐怖的吃人树 梁正惊魂稍定,却发现失去了星达的踪迹:“星达——你在哪儿?”“星达——快说话呀!”彩彩也慌了神。“舅舅,我在这儿!”是星达特意压低的声音。两人循着声音过来,只见彩彩的木蝴蝶缀饰缠绕在树枝上,华盛顿却不见了。  相似文献   

12.
活用想象力     
比一比有两位小朋友描述同一个下雨的景象: 第一位写着:“轰隆!”什么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打雷,下雨了。第二位写的:“轰隆!”什么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雷公和雷婆在打架。大多数人会认为第二句有趣,少数人会认为打雷下  相似文献   

13.
sound只是“声音” sound有多种词性,讲解如下:sound作为名词时,泛指在自然界中人所能听到的任何声音,意为“声音;响声”,有可数和不可数两种用法。如:Did you hear the strange sound?你听到了这奇怪的声音了吗?  相似文献   

14.
象声词,又名拟声词、摹声词,顾名思义,它乃是一种模仿、描绘人或事物声音的词。有的语法书,在谈词的分类时,未涉及它;有的语法书,如《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将它列入叹词,而安师大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将“拟声词”作为一类,称它为特殊的虚词,并把它分为“摹拟人的声音的拟声词”——叹词,“摹拟事物声音的拟声词”——象声词。看来,也是将象声词(拟声词)归入叹词。  相似文献   

15.
电视机在实验和使用中出现的故障我们一般是根据光栅、图象、扬声器的声音来判定。而电视机的有些故障出现后,从机内或扬声器中发出一些异常的声音,根据这些异常的声音可帮助我们判定出现故障的原因和部位。电视机发出的正常声音应是:开机时伴随高压的出现,机内发出“撕布”一样的声音,继而伴有轻微的行叫声出现,这种行叫声有一部分人听不见,因为其频率接近人耳接收频率的上限;同时从机内电子枪中发出电子射束所引起的“嘶嘶”声。  相似文献   

16.
象声词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摹仿人或自然界事物所发出的声响而构成的词叫做象声词。所谓象声,正如王力先生说的“不一定把声音摹仿得很象,只是习惯上这样说,大家心里上也觉得颇象就是了。”这是因为人或自然界事物所发出的声音,不一定完全符合语言的语音系统。就汉语来说,人们在摹仿某种声音的时候,为了使其适合汉语的语音系统,即适合汉语语音声、韵、调的结构规律,不得不对所拟的声音加以改造,而取其“近似值”。如哼哼叽叽、呜里哇啦、叽叽喳喳等象声词,是对人所发出的声音的摹仿;哗啦、嘡啷啷、滴滴答答、噼里啪啦等象声词,是对自然界事物所发出的声响的摹仿。这些摹仿只能是客观声响的“近似值”。  相似文献   

17.
“老师,我知道残疾人就是看不见东西,听不见声音。” “我也知道,有的人腿是瘸的,还有的人得坐轮椅。”……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般说来,英语拟声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用来摹仿事物的声音而不代表发声物本身的词,如:click,bang,tick-tock,clip-clop等。第二类是既摹仿事物的声音又代表发声物本身的词,如:cuckoo,ping-pong,meow,moo等。第三类是指声音象征(sound symbolism)的词,即某一字母本身的发音能象征某种概念、意境或气氛等,使人引起联想的词。如snake中的s音,会使人联想到许多事物的相类似的声音,比如风的“嗖嗖”声、水的“沙沙”声、蛇的“嘶嘶”声等等;如m是低沉的鼻音,可象征蚊子的“嗡嗡”声、昆虫  相似文献   

19.
一、寻声捉影所谓“寻声捉影”,就是顺着人物的声音捕捉人物的形象或身影。也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于这种方法首先突现的是声音,声音是远处传过来的,因而可称为“远程”。声在人前,再将笔峰转向人物肖像,固称远程“扫描”。伟大文学家鲁迅笔下的《故乡》,作者在描写杨二嫂的出场时就用了这种“寻声捉影”的方法。当“我”和宏儿正在闲谈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声:“‘哈!这  相似文献   

20.
徐珍红 《鄂州大学学报》2010,17(1):65-67,75
中国歌唱者中有一部分声音尖细、清脆的适合民族唱法的歌唱者。有一部分声音浑厚、共鸣极强的适合美声唱法的歌唱者,然而绝大多数歌唱者的嗓音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要适应绝大多数歌唱者的“民美”嗓音,“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交融式教学”的研究在我国声乐教学领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最大的区别就在咬字位置和共鸣腔体的应用上,因此.在“民美”唱法教学中除改变咬字位置外,更多的要从共鸣的角度来协调统一。巴巴罗一帕里,玛米夫人①的《嗓音共鸣》提出:人的全身是嗓音的音板,在良好的歌唱中,人的全身是一个复杂的嗓音共鸣腔,接受并传达发自声带而传向四周的振动。“民美”唱法的声音就是这样一个“全共鸣”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