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喜欢阅读古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当我们在欣赏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的佳旬“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时,内心深处似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在萌动.都会情不自禁地神思驰骋,被作者笔下的一派江南春色所陶醉,仿佛神游于诗中,置身于九百多年前王安石笔下的江南岸畔,正在饱览着江南的大好春光……  相似文献   

2.
姚希银 《云南教育》2005,(26):22-22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古诗或寄情山水,或寓理于事物,或托意于万物。或讴歌人生,或说明事理,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语言精警优美,意蕴深厚丰富。学得好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收录了北宋政治家、诗人、文学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但是,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却是分歧较大。其中,有一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大部分的教学参考书、学习辅导书以及大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在从政期间,王安石发觉北宋统治者积陈守旧、固步自封,以致国力羸弱,于是上“万言书”、“百年无大事扎”等力主变革。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被神宗任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推行变法。由于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变法屡屡受阻。熙宁七年(10…  相似文献   

4.
读了《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唐旺贵老师《“明月何时照我还”释义之我见》一文,觉得有必要探究一下《泊船瓜洲》的写作背景。  相似文献   

5.
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其中有这样一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教参上是这样解释的:“间,隔开。这句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间”既解作隔开,自然应该四声了。这种解释法虽然句意可通,但与七言绝句的平仄不合。因为历起式首句不入韵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这句诗的第五个字“一”为仄声,是不符合这类律句平仄式的常例。  相似文献   

6.
任强 《学语文》2004,(1):21-21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一句的“竖子”,教材注为:“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2000年新版高语第一册88页注)。我认为这一注释有违当时的语境与范增的语意,值得商榷。谨呈浅见如下。第一,近年出版的多种古代文学选本以及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都认  相似文献   

7.
《千锤百炼为一“绿”》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组“韵味”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短文讲述了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时代背景及作者为换一个“绿”字所经历十几次的反复修改,  相似文献   

8.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略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上讲,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只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解词句不作为训  相似文献   

9.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11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诗人王安石以平实的文字,抒写了真挚而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师生对诗中的几处内容提出疑问。为此,笔者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几处疑点进行了辨析,供同行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的重点讲读课文。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民间脍炙人口,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草船借箭”这回事呢?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公元 213年正月,曹操率军南下,进攻孙权, 双方对峙于濡须。濡须,在今天安徽芜  相似文献   

11.
教材整个单元的各个板块均贯穿了“爱我中华,清白做人”这一主题思想。“导读”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揭示主题,《桂林山水》、《林海》景美,也美,通过对“桂林山水甲天下”和林海独特风光的描写达到赞美祖国锦绣河山之壮美的目的。《古诗三首》通过梅、竹、石灰三种事物反映出不同凡俗、坚毅的品格和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让学生感悟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  相似文献   

12.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13.
王慧 《山东教育》2004,(16):32-32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毛泽东的《咏梅》中的句子。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和教案是这样解释的: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语文课上,同学们在解释“归”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部分孩子这样理解: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另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张帆 《现代语文》2005,(12):45-45
“十恶”最早出现在北朝时的《北齐律》中,当时称为“重罪十条”,并且规定绝不赦免,而到了隋唐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说法。它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5.
16.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很庆幸自己能够亲身经历学校的“双四课”教研过程,让自己能够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磨炼中快速地成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四人一课”时,我们教研组三位老师同上的《泊船瓜洲》一课,让自己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7.
18.
水凉了再喝     
报载:前苏联一位科学家登上五行山,问正在坐禅的方丈什么是“感悟”? 方丈左手轻轻捋了捋如雪的美髯,右手慢慢端过一杯热腾腾的绿茶,意味深长地说:“施主,水凉了再喝!”“水凉了再喝?”科学家疑惑不解地问.“什么意思?”“施主,水凉不凉,自己喝!”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改过多次,同学们大胆地想想看,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吹”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到”字。生:作者可能用过“满”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入”字。师:据传,诗人先用“到”字,又改为“过”字,再改为“入”“满”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大家仔细品味品味,这些字各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可以前后桌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相似文献   

20.
《牛郎织女》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后被王母娘娘发现后,把织女拉回天上,一个幸福家庭终被拆散的故事。在教学中,出现了如下片断。案例师:王母娘娘“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织女该罚吗?请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