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唐诗三首》,由《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叙事诗组成。三首诗结构上都明显运用了“起承转合”的技法。讲清楚这一技法,有助于理解三首诗在结构技巧,情感表达上的精妙。运用此技法作文,能避免“平铺直叙”的文病。  相似文献   

2.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因华州饥荒弃官入蜀,几经颠沛,年底到达成都。上元元年(760年)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了几间草房,全家安顿下来。离乱之后,住这大后方终于有个落脚之处,确实令人欣慰。但就在第二年的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全诗分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茅的情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号”“卷”将秋风拟人化,极言其肆虐,把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四处飘散。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出于年幼无知,天真好玩,欺他年老力衰,公然抱茅入竹,…  相似文献   

3.
胡露珠 《语文天地》2013,(10):32-33
杜甫写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他晚年的重要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流浪到四川成都,这首诗是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时所作。茅屋即浣花溪畔的草堂。这座草堂是由杜甫朋友高适、严武资助,经过几年才建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约写在草堂盖好的那年八月,诗歌真切描绘了屋破  相似文献   

4.
安史之乱后,号称繁荣的盛唐社会,一变而为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世界。一些现实主义诗人,把这种时代的苦难带进了自己的诗里,杜甫正是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一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茅屋”,而且“为秋风所破”,这个题目就带有它的时代的特征。杜甫在这首诗里,通过抒写风吹茅屋、秋霖屋漏的切身体验,表达了他希望“大庇天下寒士”的政治理想;诗也写得具体形象,是他寓居成都草堂时期的著名篇章。诗写的是一幕风雨秋宵的遭遇。开头十句描写秋风吹破茅屋的情景。秋风怒号,把屋上的茅草掀翻吹走,有的高挂林梢,有的飘沉塘坳,邻村淘气的孩子们又把吹散的茅草抱走,诗人唇焦口燥,毫无办法,只能倚杖长叹。接着八句叙述秋雨夜来,床头屋漏的情形。茅屋  相似文献   

5.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优美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主题积极,它不仅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朴素生动的个性化语言,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而且在情节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写得跌宕起伏、婀娜多姿、张弛有致、真实感人。堪称千古绝唱。情节奇平交错,写得入情入理,...  相似文献   

6.
吟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高中语文第六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心里总不免犯疑,这“秋高”难道是指“秋深”?可课本的注释却毫不含糊:[秋高]秋深。众所周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时届仲秋,岂能说成“秋深”?如果说八月“秋深”,那么九月呢?其实,诗中所言“秋高”,与成语“秋高气爽”的“秋高”义同。农历八月,炎暑已消。此时天空显得特别高蓝,、气候也变得分外凉爽。正如白乐天《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所云:“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顺…  相似文献   

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以叙事与描写、抒情紧密结合的诗句,饱含着诗人当时所经受到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由此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一开始就写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情形。秋风“怒号”,显示了无情的寒风呼啸的威势。“卷”、“飞渡”、“洒”、“挂(?)”、“飘转”,  相似文献   

8.
周正 《学语文》2013,(5):67-67
一、屋漏“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选自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收入该诗。语文教学参考书中解释为:“大雨屋漏床湿,夜不成眠……”我们再看《唐诗选注》解释:“床头屋漏,雨水沾湿被褥。”《杜甫草堂诗注》解释为“床头的屋顶漏雨,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千的地方。”这三家关于“屋漏”的解释都认为是屋子漏雨,似乎是滴水不漏。《汉语大词典》也认为是“破屋漏雨”,  相似文献   

9.
姚燮(1805—1864)著有诗集《复庄诗问》34卷,收诗3,488首。在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的道咸年间,姚诗从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深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而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其叙事诗有三种:故事性叙事诗、纪事性叙事诗和长篇叙事诗。其艺术特点是:典型人事与戏剧化情节的统一;以主观的叙述方式结构纪实性情节;民歌传统与文人抒情诗风格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王萱 《岱宗学刊》2000,34(4):27-29
姚燮(1805-1865)有诗集《复庄诗问》34卷,收诗3,488首,在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的道咸年间,姚诗从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深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而得到时人的高度评价。其叙事诗有三种;故事性叙事诗、纪事性叙事诗和长篇叙事诗,其艺术特点是:典型人事与戏剧化情节的统一;以主观的叙述方式结构纪实性情节;民歌传统与人柔情诗风格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文第6册选入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课本的注解这样说明:“雨脚,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点。”我们认为,这一注释是不符合杜诗的原意的。 究其真意,这句并不是描绘事物的形态,而是表现事物的声响的。 首先从叙事的时间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判断,诗是从“八月秋高风怒号”起首写疾风吹卷屋面茅草,顽童抱茅入竹的屋外戏剧性场面,接着写“归来倚仗自叹息”回到屋里,独自叹息。这时,风已停息了。接着而来的是“秋天漠漠向昏黑”,  相似文献   

12.
“诗圣”杜甫写作时非常认真。每写一首诗,他总要反复推敲、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有一次,在他简陋的屋子里,杜甫反复地朗诵着自己的新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当他沉醉于吟咏之际,朋友朱山人来看望他。只见他在屋里踱来踱去,忽而低吟,忽而长啸……朱山人不想打扰他,就在门外等着。良久,诗人开门出来,看到老朋友站在门外,就说:“老兄,几时来的,怎么不进屋里坐?”朱山人说:“方才见你吟诗,不便打扰。”接…  相似文献   

13.
佳句储备库     
描写秋风的古诗词: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相似文献   

14.
<正>想象是最重要的语文要素之一,既是阅读要素,也是表达要素,不仅学生的阅读理解离不开想象,其习作表达更是不能没有想象,正是想象赋予了习作具象、灵动、趣味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要“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想象类习作”。关联这三个学段的想象类习作要求,  相似文献   

15.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高语第三册第二单元)不仅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精警凝练的人物语言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独具匠心,自出机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平”“奇”相宜。故事情节要奇警动人,新奇而又不离奇,这就要与平凡情节相组合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示。本诗中将“奇”与“平”的情节交互使用,相得益彰,使得刘兰芝这个青年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第一部分的兰芝自诉、被逼请归的一段叙写,为“奇起平收”,给人以先入为主的印象,又为情节推进预设了条件,犹如飞瀑悬河之后化为滔滔…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所写的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自尽的爱情悲剧广为流传。“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序》)。后来,人们又把它编为戏剧演唱,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遗留的古迹以及有关的民间传说,却鲜为人...  相似文献   

17.
张芳 《现代语文》2006,(2):41-41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中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熠熠生辉、璀璨夺目的明球。这首诗至今仍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原因.一是它赞颂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坚决反抗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二是塑造了刘兰芝这个美丽善良、知书达礼、以死抗争的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再有就是这首长篇叙事诗在情节结构布局的安排上。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说“突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末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突兀”,课本解作“高耸的样子”。反复阅读,甚觉  相似文献   

19.
《羚羊木雕》情节跌宕起伏,文章一开头就用妈妈的责问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由此展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不妨从情节入手,通过分析人物心理,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底蕴。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里的三件事情:穴1雪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这是上星期的事。穴2雪“我”送好朋友万芳羚羊木雕。这是昨天的事。穴3雪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这是今天的事。如何把发生在三个时间段里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谋篇布局是很关键的。作者从妈妈的追问写起,把第三件事作为文章的主线,总体上运用的是顺…  相似文献   

20.
沈亚丽 《学语文》2010,(3):17-1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学语文(以下简称“初中语文”)中收录李清照词三首,即《如梦令》(七年级上册)、《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这三首词是易安居士的代表作,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无可争议。但细读课本,却发现版本和注释上均出现了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今不揣浅陋,就这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