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二称 《物理教师》2000,21(2):18-20
自感现象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但自感现象本身却比较抽象,为此现行中学物理教材通过演示实验来介绍自感现象.从教材的叙述过程可以看出,讲好自感现象的关键在于做好演示实验,现有的器材演示效果却十分差,所以做该实验对教师来说成了棘手的问题.实际上,只要我们正确领会该实验的原理,掌握其有关要领,用现有的一些器材是完全可以演示的,虽然效果不能完全尽人意,但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本文就此作一些钱表性的讨论.1实验原理分析 自感现象即为通过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自身产生感生电动势的现象,其中“电流变化”包括电流…  相似文献   

2.
多普勒效应的原理比较抽象 ,在课堂中也不便演示 .笔者利用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制作了一个简易多普勒效应演示器 ,演示效果极佳 ,并能说明部分多普勒效应原理 .在一张学生用的塑料垫板上 ,用圆规的金属尖脚在板上画出如图 1所示的一系列圆 ,圆心的位置在一条直线上依次等距离变动 ,圆的半径也依次适当变小相同的数值 .圆规画下的圆要深一些 ,圆圈的数量尽量多一些 .用电铬铁绑上粗针做成圆规烫画出的圆更好 .再在垫板一角剪一个尖三角片 .板上的圆圈相当于向右运动的声源在空间某时刻产生的声波的波峰 .演示时用一把尺子平行于图中虚线放置 ,…  相似文献   

3.
制取乙酸乙酯课堂演示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言: 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是中学化学的几个经典实验之一,实验本身的原理和方法都很清晰,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较多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最近,笔者发现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和上科版高级中学课本(实验本)中,这个实验的装置有所不同,全国教材采用的是直接加热的方式,而上海教材使用水浴加热。笔者通过多次比较实验,发现两种教材的实验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实验现象均不明显,有些还不符合课堂演示实验的要求。笔者提出了改进方案,使得实验操作更安全,更符合课堂演示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丁荣兵 《广西教育》2014,(29):89-90
正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其中一些演示实验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部分实验极易失败。化学教师应做到勤思考,结合自身的实际,敢于创新,改进演示实验,确保在有限的条件下能显现出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下面以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中的"粉尘爆炸实验"为例进行说明,其装置如下图所示:该实验作为演示实验必须要具有可视性,即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教材中所用器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效应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蜂鸣器转动时声音大小变化,会对学生认识多普勒效应造成一定干扰,针对这一问题,对教材中多普勒效应演示实验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影响学生观察实验的因素,提出基于同屏技术与智能手机音频分析软件的演示实验方案,以排除声音响度的干扰,直观展示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无需赘述.一个好的演示实验要求原理清晰,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然而有些演示实验,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去做,要么不易成功,要么效果不甚明显.教师的演示似蜻蜓点水,学生的学习热情备受挫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教  相似文献   

7.
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是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第 5 0面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 .通过随堂演示 ,探索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把抽象的物理原理寓于简单的实验之中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一实验装置做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 ,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 ,并且因此影响了实验效果 .笔者认为该实验如再稍加改进 ,其效果将会更好 .现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图 1(a)、(b)所示是教材中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 .该实验的操作方法是首先用夹子夹住两车尾部的细绳 .接着打开夹子 ,两车同…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使用人教版新教材进行教学时,发现教材存在某些缺陷,现对其缺陷和改进加以阐述。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化学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结合使用高中新教材,笔者认识到实验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实验的成功率不高,某些客观或人为的因素导致实验的失败;安全性欠优,没有克服实验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直观性不足,实验现象不明显,演示的重点不突出,影响观察的干扰因素没有排除,  相似文献   

9.
利用报废的打印机,设计制作了一套既能精确测量又有良好演示效果的多普勒效应实验装置,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叙述了多普勒效应测速原理,介绍了实验装置结构,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绝大部分定律、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或是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搞好实验教学尤其是搞好课堂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认识,或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那种口头上讲原理、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仍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全面提高物理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就必须搞好实验教学,尤其是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实践表明,课堂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教材中用两个皮碗,模拟演示,虽能说明大气压存在,但不能形象地说明大气压强之大,难以让学生相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路睿 《考试周刊》2012,(85):141-142
在中学物理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提供了许多课堂演示小实验,但由于实验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教材上的部分演示实验有的很难成功,有的现象不太明显.有的误差很大甚至是不太科学的。因此.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教材上的部分演示实验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渗透作用演示实验的改进及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一个演示实验,即渗透现象的演示,从1991年版教材至今一直在沿用。作为演示实验应该有教师准备简单、效果明显,在演示时让全班学生能看清楚等特点。而观察渗透现象的实验装置器材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纸,在教学实验装置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为此,笔者对实验器材等作了改进。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抽象结论,光凭教材上的文字说明、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难以接受.这时,演示实验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是高中物理课堂的重要环节,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载体.在物理课堂中做好演示实验,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一、演示实验应具有可操作性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讲解,它需要借助仪器、现象来说明结论,因而教师必须保证演示实验具有可操作性.以现行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4部分《单摆》一节的教学为例,教材为了说  相似文献   

15.
现行初三化学课本第一章第四节的第三部分“缓慢氧化和自燃”,文中只讲了缓慢氧化、自燃的定义和一些举例及自燃的解释,而没有必要的演示实验,教学参考书上也没有加以补充说明。这也许和大纲、中考要求有关吧。但是学生学过去之后始终对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模棱两可,对自然界中有没有自燃现象持怀疑态度。我建议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补充白磷自燃实验。  相似文献   

16.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是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如何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并获得直观明显的实验现象,是说明化学原理和得出结论的重要依据,也是能否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演示实验是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及其变化规律,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化学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下面笔者谈谈对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几个演示实验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中,第12章第7节《多普勒效应》一节提到了多普勒测速仪.交通警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1]但是多普勒测速仪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测量车速的?教材中未作说明,这里试图作出推导研究.  相似文献   

18.
笔者巧妙运用套管实验,改变以往的实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现以钠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为例加以说明。一、实验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邬夏波 《物理教师》2010,31(5):39-39,42
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1教材的第1章第8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容器的电容.电容器的充放电实验现象和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电势差U的关系,这两个实验用传统的实验教具无法演示,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容器的容量小,充放电时间太短,现象稍纵即逝,在指针式的演示电表中观察不到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实验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郑曙辉 《物理教师》2003,24(4):24-25
在高中物理 (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 )第二册教材第 1 9章“电磁场和电磁波”第三节“电磁场”这节内容中 ,学生对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两条核心内容 :( 1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 2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都能接受 ,但缺乏感性、直观的认识 .而通常教师在教学中也只对“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这个结论用实验验证 .对“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大多数采用理论分析说明 ,灌输给学生 .教材及教参中也没有演示实验介绍 ,学生无法看到直观的演示现象 ,这样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笔者分析原因认为 :教材及教参对“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没有实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