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析孟子的人性论与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观点认为,由于孟子人性皆善的思想,他实际上主张了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本文对此提出不同看法。孟子提出人人都性善,并非意在强调人人平等,而是强调性善是人的特点,是人区剐其他动物的类本质。实际上,他是要论证,由于对自己善端保有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不平等的。他的那些“人人皆可为尧舜、为圣人”之类的话,是就那些身居高住者或者像他自己一样的士人而言,并非对那些小人、庶民、野人说的。孟子的人性善思想,不仅不能导致一个平等的社会,反而为种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告子与孟子在思想基础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他们那场关于人性善恶的无结果的论争。一方面,告子认为应尽可能避免外界恶劣环境的腐蚀,使人不至为恶;另一方面,告子面对这场王霸之争又希望能独善其身,使人性自然发展。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孟子与告子在内在善的发扬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而在对外在恶的应对措施上出现了分歧。告子与时代风气一道,强调了恶劣环境的决定性力量;而孟子看重的是个体之善端如何扩张至整个社会政治结构的问题,这是孟子面对当时的"霸道"风气所做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孟子把人性界定为“四心”和“四德”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在人性的教化上,孟子提出“求放心”等四种养心之法,体现了以内制外的教化途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与此相对,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了人心修为的重要性,把人性问题诉诸个人的道德自觉,突显了道德修养的个人责任和行为主体在这种“成己”的修养中的道德自律性,实现了对告子人性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人性善恶问题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古代提出了很多人性论的观点,孟子和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比较。孟子认为人性善,所以个体的修养实际上是一个回归本性的过程,而荀子则持性恶论的观点,所谓的善是人为的结果,所以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化性起伪"。与此同时,孟子和荀子都没有将善和恶决然的对立起来,他们都承认由恶向善的转化的可能,尽管这个转化的途径不同,两者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孟子从未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主张的不是“性善论”,而是“趋善论”.这是一种可以为善的能力和可能性,而非必然的存在.由于人是一种生成性和复杂性的存在,故而教育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与开放性的创造性活动.人生应该追求孟子所谓的“天爵”,而不仅仅是“人爵”,人生的价值应该超越功利性,教育应该反思工具理性和功利价值造就的教育异化与对人的扭曲.人格独立是人格平等的前提与基础,只有独立的人格才会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自觉实现和维护人格的平等.塑造人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宗旨,将道德认知付诸践行才是德育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韩、孟的仁义观、人性观和养气说对韩、孟的思想观念作了一些探讨,认为韩、孟在仁义观上的一致性体现的不仅是做人的道德原则,而且是政治理想。在人性观上,韩愈超越了孟子的性善说,但没有改变性善的仁义品质;孟子的养气说在韩愈这里也发生了演化,既有人精神气质的培养,又体现了文章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9.
权巧丽 《考试周刊》2007,(38):101-102
基督教和儒家分别是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源流,所以对基督教和儒家的研究也成为了中西文化研究的中心。本文以早期的基督教和儒家对人性的研究为出发点,分别从人的原始之性、现实之性和人性的完善中探求中西文明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现实的丑恶并非人的本心,而是迷失了正确的人生道路,被次要的欲望所胁迫而产生的错误。只要人能够发现这个错误,就能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而帮助人们发现这个错误,让他们回归到本心的任务,是君子责无旁贷的责任。优素福.哈斯.哈吉甫主张人性善恶两重说,认为人的本性中原具有趋善或趋恶的天性,当善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践行善德;当恶占据上风的时候,便肆虐罪恶。虽然人性有善有恶是真主的前定,但选择善恶却是人的自由。由于善是智慧的结晶,而智慧是智者圣哲得真主的赏赐,所以一般人因缺乏智慧而不知道何谓善、何谓不善,故帮助人们认识善的任务是智者圣贤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7,(3):50-56
孟子言性善之"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具有的先天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为善的能力之性,二是具有后天性、无定性和差异性的仁义礼智之性。为善的能力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源层面而言的性,仁义礼智之性则是现实落实层面而言的性。性善之"性"的双重内涵决定了"性善论"有从为善的能力之性出发而言的性善立本论和从仁义礼智之性出发而言的性善存养论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13.
培根认为人性中有行善为恶两种倾向,他是“双重人性论”者。他对人性中的友情、荣誉感等善德加以褒扬,对人性中的自私、狡猾等恶德给予贬责。他认为人的天性可以通过后天的习惯培养加以克服,而教育就是养成习惯的有效方法,在这一点上他又是“人性可塑论”者,并给出了克服不良天性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孟子、荀子人性论教育思想之浅析张景芝在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中,除孔子外,当数孟子、荀子二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也比较有影响。虽然二者的教育思想都渊源于孔子,但由于生存的年代以及对人性论透视的角度、层次的不同,便导致了他们对教育作用论述的异同。孟子...  相似文献   

15.
西汉中期,董仲舒在批判地继承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对人性的认识:性未善;教而后善;性三品之分;义重于利。他的人性论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综合,它的提出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论,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论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学的两位大家,在人性论的问题上引起了后世的广泛探讨。虽然二者的人性理论看似有着天壤之别,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时代背景、人性内涵还是价值追求,二者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追求其相同本质的不同过程和不同方法而已。  相似文献   

19.
人性灵:教育的人性论——解读涂又光教育思想之人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生而蕴含灵性的潜能,随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正常成长、接受教育和自觉努力,灵性的潜能就会在不同人的心里不同程度地发育、生长。人性灵指人拥有丰富、微妙、敏感的精神状态,这体现在四个方面:灵动的意识生成独立的认识和体验,主动的意向形成能动的存在趋向,健全的自我促成自为、生成的生命形态,敞开的灵明引导超越的精神向度。教育应以性灵说为人性论,以发展人性为任务,通过和谐并进、相得益彰地发展人的知情意,促进灵性的充分敞开,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轴心时代"的中国和希腊在人性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中国把人以及人性视为整体,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从而导致中国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的产生.希腊则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善与恶的两面,二者经常冲突,因此,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他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