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老师,我考试时总会睡着,怎么办?"小静(化名),女,高三学生,17岁。自高一从外地考入现在的学校后一直住校,父母在老家工作,无法陪读,家中还有读5年级的弟弟需要照顾。小静在家喜欢"闹腾"。但进入高中后,接触了一些课外书籍,小静开始喜欢安静的生活。她觉得"闹腾"时的快乐会让她感到空虚,而安静地阅读、思考会让她充实,看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归属感。虽然这"安静"让她感到自由,但是很多时候她的独处、不说话,让她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让她情绪低落。对此,她感到很担心,觉得这样的状态"不健康"。小静怕父母、同学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一直强迫自己像父母、同学期待  相似文献   

2.
界限     
朋友来我家玩,看宽宽自己一人睡一个房间,还自己收拾玩具,她感到很惊讶。她的女儿6岁,仍然没法跟父母分床睡。她问我怎样做到不让孩子跟父母一起睡,我笑笑说,如果她知道我的睡眠训练方法,肯定觉得我铁石心肠。父母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容易在孩子的哭闹声中软下来,放弃自己的界限而满足孩子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4.
晓彤是一位开朗的女生,个性活泼,喜欢运动,尤其喜欢户外运动。好动的她不喜欢穿裙子,喜欢大声说话,旁人都觉得她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可最近,她却有点心事重重。原来她的父母一再对她强调,“女孩子坐要有坐相”“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要温柔,不然将来会讨人嫌”。晓彤对自己的性格感到越来越困惑,生怕自己这样下去会成为一个性别认同障碍的人。其实晓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自己是否会发展成为一个性别认同障碍的人,目前,她内心的困惑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对于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讲,在性别角色的塑造过程中,许多原有的健康、良好特质…  相似文献   

5.
个案情况小培,高一年级女生,自小体弱但调皮任性。小学时成绩较好,可升初中后成绩下降得很快,总觉得学习特别紧张,自己试图发愤努力学习,却学不进去。总是莫名其妙地紧张、烦躁、头痛,失眠,从不愿意跟父母说自己的情况,感到自己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出现过轻生念头。上高中后成绩仍然不理想,总感到着急心慌,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整天昏昏沉沉,知道这样不好,但控制不住自己。最让她难受  相似文献   

6.
女学生小姚的父母都是工人,因为他们自己识字不多,对女儿的学习抱很大希望。可是小姚的学习成绩很差,还自甘落后,不求上进。父母对她束手无策,教师也感到棘手,同学们更看不起她。小姚呢,谁的话也听不进,益发疏远大家。我接任班主任后,发现她对老师处处存有疑惧和对抗情绪,时时准备挨批受训。我觉得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她的思想转化,积极的办法是为她创造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鼓起她前进  相似文献   

7.
超越自卑     
下课时,我收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李老师.我们能单独谈一下吗?学生:小丽”。我告诉她,活动课到办公室去找我。小丽如约而至,经过简短的交谈,我明白了.小丽的家庭条件不好,自进入高三以来,成绩不理想,与自己的目标形成巨大的反差。高考在即,她感到升学无望,对不起父母而陷入自卑的困扰中。因为自卑,她怕和同学在一起.怕他们瞧不起自己,怕回家.怕父母伤心。翻开书本,  相似文献   

8.
恰好是还不会说话或者话说得不好的小孩,有时会感到害怕,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小孩自己或许也不明白,而只是感觉而已。当我的女儿整整1岁的时候,非常害怕放在台架上的一个黑色木雕像。当她看到这个雕  相似文献   

9.
张亚丽 《家长》2009,(5):6-7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孩子通常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我想做的事家长不让我做。”“在决定有关我的事时,父母从不听我的意见,他们根本就不尊重我。”“我在学习上已经努力了,可父母还是不满意。”“父母从不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父母经常训斥我,甚至还打我。”“与父母在一起,我感到心理压力很大。”“我感到在家中不自由。”  相似文献   

10.
瑞拉·玛莉从十三岁起就为她的长相感到难过。那时,她长得比其他的女孩子都高,为此她感到很难为情,另一方面她觉得自己太瘦了。到二十岁时,她确信她的长相实在有点太难看了。其他的女孩子看上去都小巧玲珑,动人可爱。可瑞拉的衣服总是皱巴巴地穿在身上。男孩子和女孩子们都喜欢瑞拉。她是个好女孩——如果忘掉她的长相的话,她的头发也不对劲,总是一串一串的,但她有一张快乐的脸。尽管如此,瑞拉有了一个男朋友,帕特·鲁迪,他的父母开着一家杂货店。  相似文献   

11.
晓芸是个小学三年级女生,自上学时起,她学习努力,成绩一直很好,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女儿感到自豪,常夸她学习努力认真,并希望她长大以后能够出国留学。晓芸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期望下,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题目晓芸感觉不适应,结果成绩不太理想,晓芸很难过,爸爸妈妈的心里更不好过,他们忽然觉得自己以前对女儿的前景判断过于乐观。  相似文献   

12.
*写在前面 1994年10月2日,我7岁的小女儿辛雨奇自作主张地给两个幼儿园小朋友-陈若欣和周鹤打电话,约她们和父母一起来家里吃饭.她的这个举动让我感到很唐突:"你约朋友来家里吃饭,为什么不跟爸爸妈妈商量啊?"她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说:"你和爸爸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也从来没有跟我商量过啊?"我知道她长大了,她有自己的朋友,有跟朋友一起所创造的欢乐.我和丈夫决定尊重她的决定,邀请她的朋友和朋友的父母一起来家里吃饭.  相似文献   

13.
在英格兰的格拉斯哥,有一个年轻的女士,像现在许多十几岁的女孩一样,对家庭和父母的约束感到非常厌烦。她拒绝接受家里那种信仰宗教的生活方式,她对她的父母说:“我不需要你们的上帝。我讨厌这种生活。我要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篇文章《要会向孩子“推销”自己》: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能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得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和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一生气就爱骂女儿:“你不知道我有多累。”  相似文献   

15.
<正>【剧情简介】小洁同学在心理课后,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感到很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家乡的戏台即将拆除了,看着自己小时候热爱的传统戏剧走向没落,与幼时的自己内心对话后,她心里定下了传承戏曲的目标,但母亲不理解,极力反对。小洁通过努力和坚持证明了自己的决心,耐心说服父母并得到了支持。坚定自己的目标后,小洁认真学习,在学习上获得了最佳进步奖,戏曲上不断扎实自己基本功。  相似文献   

16.
开学时,我们班来了一位父母离异的孩子,她叫玲玲。听她原来班的老师介绍说,玲玲每天来园时都要哭闹,下午家长来迟一点也会哭个不停,活动中没有积极性,也不和同伴共同游戏。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事先做了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班的老师统一思想,不向孩子打听父母情况,不谈论父母的是非。大家要真诚地关心玲玲,使她在老师们的身边感到安全和温暖。但同时,我们不能溺爱她、怜悯她,要让她和同伴们融为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孩子对自己的了解越来越多——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她能形成她所独有的同感——她自己的本性得到承认——她就会产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和健康的自尊。相反,如果让她屈从父母压力而成为父母所期望的那种人,她就会产生不适感,对她自己缺乏信心。  相似文献   

18.
<正>三个案例的主角有着相似的经历,即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小学三年级女生小白,六岁时父母离异,半年后奶奶离世,她只能跟着爷爷生活,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她没有安全感,感到自卑、孤独;九年级的小石原本是个品学兼优、兴趣广泛的男生,父母的突然离婚让小石  相似文献   

19.
段爱玲是我教第五届毕业班的一名女生。第一个学期开学的第三天,班上只剩下她还没来报到。我向她同村的学生一打听,才知道由于成绩差,父母怕她升入毕业班跟不上来,就叫她留级,可她自己不愿意,所以就不上学了。得知这一情况,当天下午我就来到她家里。首先答应她升级,再向她父母保证一定想办法使她不落后。于是,第二天她就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  相似文献   

20.
正一、无所事事的快乐弥生是身边同学向往的"不一样","独立、有个性,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她不太常待在学校。对学习的看法是"学分积够了就行",有一次考试,她数数,答够60分了,起坐离场。从小被"放养"大的她没有受到来自父母的约束,也没有太多关于未来的压力,但一想到未来的不确定仍会感到迷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