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儿童学习     
继卢梭“发现儿童”之后,后人更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然而,儿童不仅应受到我们的重视和尊重,更值得我们学习。向儿童学习,不仅有理论上的依据,更有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了儿童受虐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并且结合社区资源,通过社区的服务体系这一服务平台,帮助受虐儿童从生理和心理上减少或是摆脱受虐后的影响,帮助在困境中的儿童摆脱受虐及受虐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同时,增强儿童自身的防范意识和家庭成员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艺术家的丰子恺已为人熟知,儿童崇拜者的丰子恺,少有人论及。可以从丰子恺的儿童教育观及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丰子恺作为一个儿童崇拜者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孤独症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主要的环境。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孤独症的核心障碍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孤独症儿童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往往承受着经济与精神的多重压力,常常陷入教育焦虑之中。面对这一困境,孤独症儿童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养策略,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养能力。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自身定位,学习和掌握适合其实施的教育干预策略;其次,家长需要接受必要的心理援助和专业人员的帮助,增加自身胜任力,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最后,家长可以团结家庭内部以及家庭间的互助力量来提升自身的抗逆力。社会也需要形成合力协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国家层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青年导演的乡愁情怀与儿童研究领域“积极视角”的范式转变,新时代以来的农村留守儿童电影在艺术表达与社会教育上取得很大进展,逐渐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与文化表征。这些电影凸显地方性描写,展现性别视角,彰显儿童的能动性,展现了平实真切、诗意美好的农村风貌,刻画了面貌丰富、积极赋能的留守儿童形象。本文反思了此类电影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突破原生态迷思与不充分的儿童视角,发挥电影在艺术创新之外的教育导向。农村留守儿童电影应重视乡愁关怀与问题导向,重新审视儿童留守现象的社会成因与解决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改善留守儿童贫弱等问题,为儿童提供具有社会支持与内生动力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6.
王文玲 《现代语文》2007,(9):126-127
在政治观念强化的80年代初期的小说创作中,儿童形象偏离了作为“人”的生活真实性,发生了变异:文革书写中的儿童出现了成熟化形象、在反应教化问题的小说中表现为好儿童形象,总体而言儿童角色处于工具化状态。当然,同期也有一部分尊重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儿童本体得到隐性的表达的非主流作品存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线描,运用于儿童美术教学,不仅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也更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三大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为观念上的变革时期,也就是儿童观的争论时期;第二阶段为教育领域内进行的心理学化的实践阶段;第三阶段为理论上的升华阶段,也就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在此发展的基础上,儿童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表现为:儿童发展学的产生,建立整体系统发展观,本土化研究热潮的到来可能促使生态文化会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9.
“儿童中心”(child-centredness)是一个为教育界人士所熟知的术语,然而在对该术语的涵义的理解上,却是见仁见智。据笔者查阅文献,对该术语的理解至少有40多种。为弄清其所代表的真正内涵,本文将以历史的眼光考察这个术语的来龙去脉,并以寻求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本文的基本任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儿童中心”一词的原始含义是什么?内涵在哪些方面得以丰富?那些意义被丢失,或是被变革?在当时,儿童是什么事物的中心?儿童的哪些方面是中心?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儿童中心?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地理解该术语的含义?追溯…  相似文献   

10.
儿童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幼儿园课程应改变以传承社会主流文化或成人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价值取向,从儿童自身的文化品性出发,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激发、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和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洪雨露 《上海教育》2006,(4A):56-57
我的儿童教育观就是儿童的教育要儿童化;善于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善于将教育内容儿童化,善于采取具体,形象,直观的儿童化的教育方法,善于引导儿童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善于发挥儿童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健生  王勇 《教育科学》2005,21(5):19-22
儿童就是儿童,是个人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着基础教育的特点。然而,在风行的后现代的话语中,儿童却往往被“人”所取代,淡出了教育理论的视野,由此所建构起来的许多“先进”教育理论或理念则与教育实践越来越远,声音越发地空洞而苍白,既无益于教育理论的发展,更无助于教育改革的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13.
弱智与天才有天壤之别。在许多人眼里,弱智儿的智力能矫正为正常儿童的智力就已经很不错了,但笔者经过研究,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也行之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抓好婴儿教育的关键期,适度进行,并辅之与正确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更多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就应该遵循“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5.
儿童与空间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嵌入与作用的关系。以往关于儿童空间的研究强调空间对儿童的制约和规训作用,遮蔽了儿童的主体性。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空间向度的重视与空间理论的构建促使西方童年研究者开始采用感官民族志等研究方法,着重探讨儿童在多种日常活动空间与公共生活空间中的能动表现。结果发现儿童不仅以感官的、身体的方式认识和体验所处空间,用语言及视觉标志物定义空间,而且可以借助“非人”元素转化和建构空间。这启发我们应转变认识儿童的方式,提升儿童在社会中的位置;应基于儿童的空间体验,反思教育空间的构建;应鼓励儿童的参与,推动儿童与成人的空间共建;应引入地方视角,尊重多元化的儿童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儿童友谊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友谊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引起人们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考察了儿童友谊质量的重要特征,确定了儿童友谊质量的纬度,编制了测查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探讨了友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前亲子互动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父母冲突作为考察亲子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逐渐成为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已从某些角度揭示了父母冲突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父母冲突对儿童的影响。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儿童与父母冲突的研究。因此,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入手探讨亲子冲突对丰富和发展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全面了解并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棍棒下面出孝子”之说,家长对孩子施以包括体罚在内的家法早已司空见惯。很多人认为,打是疼、骂是爱,打骂得越狠,说明爱得越深,因此往往采取这种方式管教行为出轨的孩子。不过这种做法在美国却行不通,在美国,打骂孩子不但可能招致法律上的麻烦,在更严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颁布了,这为学校管理者带来哪些思考呢?近年来,国家高屋建瓴,出台多项改革文件,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还有“双减”“课后服务”等多项政策的出台,其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旧有观念,向着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前行。但在具体落实中,家长、社会、学校尚未完全形成合力。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当“五育并举”遇到“考试分数”时,“五育并举”也往往只能让路。还有一些学校把质量监测错误地理解为另一种考试,  相似文献   

20.
王若懿 《教育》2007,(7S):46-47
曹大佛除了是自己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以外,还是全国各地近2000名留守儿童的“父亲”。从1999年开始,他便踏上了关爱留守儿童事业的旅程,8年来,他以个人名义坚持给留守儿童们写信、寄书,从精神上给予他们关怀和鼓励,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之路增添一抹色彩。近日,《教育》旬刊记者对曹大佛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