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高校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地培养学生的创选思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创新教育越来越为时代、社会、个人所急需.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开放人的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出课题.那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人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相似文献   

4.
当前倡导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怎样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乃是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运用创新思维指导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必要环节.只有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追踪法、类比法、辐射法等创新思维指导教学,激发学生用新的思维方法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正是为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和未来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塑造健康体质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历史重任。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把创新教育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时代对创新人才渴求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创新"是一种新的观念、意识、思想、精神和行为的系统性的体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最具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学生创造新思想、新观念、新成果、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要在实践中逐渐培养,以适应素质教育时代的需要。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一、教师要树立创新的观念为了摆脱禁锢的理性思维,让学生"自由思维",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是由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构成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教育既有培养和激发创新精神力量,又有压抑和扼杀创新精神的作用。激发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神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十几年的化学教学,本人深感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石维国 《考试周刊》2013,(30):123-124
<正>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教育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面对世界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者要敢于改变常规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从大脑中输出所需要的各种新信息,创造出大量新知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这告诉人们: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说:"天  相似文献   

10.
苟斌强 《成才之路》2011,(14):52-52
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教兴国,重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启用了新的教科书和循环教课书,旨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语文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人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那么,在体育教学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总结和探索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创新、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使创新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根本.探索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每个教育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教学中如何通过观察、质疑、想象、思维和品味五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创新、会创新的创造型人才.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使创新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根本.探索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是每个教育者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教学中如何通过观察、质疑、想象、思维和品味五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心维,培养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爿能力。本文试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并主张因材施教,提倡发展个性的教育方法,主要特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应对新形势下高科技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培养具有扎实基础,高素质、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各类人才。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一核心环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挖掘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提倡发展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就体育而言,传统的体育教学单纯强调让学生掌握"双基"。这种教育的结果只能培养出一批"机械模仿"或"盲目练习"的劳动力。培养创新能力不但要求学生完成"模仿性"的练习,而且还要求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开展并推进创新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高中体育迫  相似文献   

19.
黄亦琳 《中国教师》2009,(Z2):106-107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提出:"未来社会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而且应当具有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特别是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可见,面对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培育进步之魂。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要求我们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圈中跳出来,在教育理论和指导思想上确立"创新"在素质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考,锐意创新,体验学习与成功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潜力,提高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新课改理念下,从本人二十多年中学化学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