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杨晓晶 《语文天地》2009,(10):16-17
真实的阅读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近似于生活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的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  相似文献   

2.
一、图式理论与高三英语阅读教学 根据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所讨论的主题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3.
平常我们翻阅汉语报刊杂志,总先例览标题。找到可读的文章后,先读一两段,决定是否读下去。阅读时,尽管我们会碰见许多生词和不熟悉的东西,但我们的阅读速度并不会因此而减慢,我们从文章中获取的信息并不会因此而打折扣。之所以如此,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阅读技巧。同样,如果我们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也能掌握一些技巧,坚持下去,养成习惯,就不但能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而且也能象读汉语文章那样轻松自然了。因此初学者注意学习一些英语阅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一、紧扣主题写文章要紧扣主题,读文章也要紧扣主题。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乐不思蜀     
开栏小语: 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有数不清的名“典”妙“故”。开设此栏,一是通过介绍古代文史中的典故。让小读者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史知识,增加语文积累:二是通过阅读典故。切实提高小读者的古文阅读能力。作者在选编过程中.一是注意所选典故的可读性和故事性;二是尽量选取小读者在语文学习中需要熟悉却不大明白其意的条目:三是还特别关注了那些对学习和成长有启迪作用的条目。  相似文献   

5.
日前笔者看到一本国外有关阅读、写作和推理方面的学生指导手册。对该书著者向学生提供的在习作时应该谨记的三个写作要点颇有感想。这三个写作要点分别是:1、必须保证你的文章能经得起反复阅读和分析。读者每一次阅读时都会对文章产生种种不同的解读。2、记住,读者是无法当面向你提问的。阅读时,读者会在心里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想法。却不能在那时当面向你提出问题。你需要不断地询问自己一些读者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免让他们费尽心思追问却毫无结果。3、不必担心补充太多的资料。不用担心向读者过多地提供你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参考资料或论据。因为这些所谓显而易见的资料可能一点也不明显。……读者也许熟悉你所写的主题的内容,但作为学生。你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你对某方面的知识是有所了解的。即便如此,读者感兴趣的是看看你是否真正地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你必须认真地权衡这一要求,并牢牢记住:读者虽然很认真地研究了你的文章,却无法当面针对你所写的内容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阅读一篇英语文章的时候,碰到一些不认识的生词是难免的,要想搞清它们的意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查字典,而往往忽视了另一种比较简捷的办法——根据上下文推断出这些生词的意思。由于上下文在意思和逻辑上是连贯的,存有一些内在的联系,许多生词可以根据我们的分析,推断它们的意思。这种推断出的意思有时不一定十分精确,但起码比较接近其精确的意思。而当我们的目的是了解文章大意,而不是了解某些词精确的意思时,我们大可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去查字典搞清每个我们所不熟悉的单词。当文章作者在文章里使用一些不常见的技术或专…  相似文献   

7.
一日,笔者正在阅读《河北教育》“素质教育大家谈”拦目的文章,读小学的儿子凑上前突然向我发问:“爸爸,什么是素质呀?”我按词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做了答复。看得出,儿子对给出的答案甚是不满。恐慌之时,我猛然想起一位伟人说过的一句话,正是那句有关“素质”的名言使我脱离了窘境,也让12岁的儿子拍手而去。  相似文献   

8.
不要     
张志公先生在《怎样过语文关》中.指出写文章有三道关口。他说:“首要的是字。认得的字少.或者虽然认的不少.但掌握的不充分.那就无法将文章写好。掌握足够的字,才能正确地写出要用的词,才能写出各种句子。其次是句。必须熟悉各种句子的构造和用处。要非常熟悉.熟悉到一张口、一下笔就能造出完整通顺的句子,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各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再其次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及择业的认知不够全面 表现为:一是不能正确自我定位,过高或过低地估价自己:二是对职业及职业环境缺乏了解:三是对就业政策了解不够。对职业及择业的认知不全面导致毕业生择业时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地自信或自卑.失去很多就业机会.或签约之后不满意而违约.给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都造成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所谓阅读.就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它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加以调控的过程。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什么好处呢?其一,它可以扩大知识面,对于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有帮助:其二。可以扩大词汇量;其三,可以加强对各个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而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阅读可以形成一种语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做阅读理解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速度慢,效率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逐字逐句阅读才能够掌握文章意思,就不会遗漏任何信息。实际上采取这种阅读方法不仅减慢了阅读速度,同时做题效率也较低。二是过分注重细节,忽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就死逮着不放,非要弄懂这一点,再继续往下读。三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国的文化不同,在语言表达中也就有所差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导致在做题时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选择。四是用自己的看法代替作者的观点。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阅读时,其实有的问题在文章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但是很多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揣摩作者的意思,往往想的过多,就导致做题的失误。五是缺乏自信。在考试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确定的单词时就立马慌神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处于过分紧张的心态下,势必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高考作文要不要审题,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看过一篇《话说“审题”》(《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0期)的文章,谈的是庄子、韩愈、鲁迅、钱钟书等不审题却写出好文章,而现在的考生审了题却写不出好文章;审题是为了评卷方便,显示教师高明。其结论是高考作文要“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作.无需审题。我认为,高考作文需要审题,因为高考作文不等于教师写研究文章。写研究文章是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无需审题:而高考作文是写别人给定的题目,需要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与写作要求,这就有个审题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英语阅读要求有一定的英语词汇和语法基础,但仅有这两方面的识知并不等于阅读就过了关。阅读是一项专门技能。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只有讲究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才能对原文有较深刻和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当你在阅读不熟悉的文章时,阅读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中考作文的选材上,很多考生除了李白,就是杜甫:不是陶渊明,就是文天祥。这样来选材除了求稳和讨好阅卷者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对书本以外的写作素材缺乏了解.因为不熟悉,或只知大概,材料运用起来便生涩干瘪,无法引人共鸣。本文考生非常了解维塔斯,对材料深挖细作,从其歌声的特质和魅力、做人的低调和从容等方面,扩展了材料的广度和深度.并在文中每一处材料后书写自己个性的感悟.表现维塔斯对自己的影响。这既巧妙地点明了题意,又深化了文章主题。  相似文献   

15.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在实际的操作中涵盖着三层含义:通读文章内容以掌握文章主题是什么;对细节剖析和理解推断以实现对文章深层含义的透彻把握:不同题型的不同有效关注点以及针对性解题。但在学生经常本末倒置.过分注重第三点,表现在为了解阅读题而阅读。教师的责任则正是训练学生长远而稳定的阅读技巧.养成为赏而读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而博闻明理,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而阅读试题的正确选择则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上个学期,有同学提出要我教他们写读后感。于是我到处找,想找一篇小学生范文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念念,还真找不到。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有这个学习要求的。写读后感有两种情况:一是不确定题目,让同学们在自己所阅读的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包括作品写出感受。二是指定阅读某一篇短文,要求写出读后的体会。对于第一种情况,同学们可以选择与我们生活比较接近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写。第二种情况是由老师指定一篇文章,或作品给我们阅读,一般都会选择那些有鲜明特点,“有意义的”文章(作品)。不论是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作品)…  相似文献   

17.
第四类:科普知识 科普类文章着重向读者介绍科学新发明、新发现、新创造。介绍生产新工艺、制造新方法.让读者了解科学知识。因读者对科普类文章的内容缺乏相应了解,所以理解难度较大。同时科普类文章多解释性、定义性、说明性长句,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因此阅读时同学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切勿急躁.始终以平静的心态阅读原文。阅读时应认真分析长句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8.
探究性阅读是指为探讨、研究特定问题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阅读,通过精思细审、参照比较,能使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甚至产生创造性的见解。而质疑是探究性阅读的核心。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永远是从疑惑开始的。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会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思考探索,就会加深对文章的深层透视。如何在探究性阅读中质疑呢?笔者根据个人的阅读体验,就质疑途径做过以下几种尝试。■1.空白中导疑想象是探究性思维的源泉。文章未经阅读之前,只是一个多层次…  相似文献   

19.
1.熟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体会各篇文章的内涵,从而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记叙性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要求,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只是课文.哪怕是生动曲折的小说,学生都缺乏兴致,而对课外的一些快餐类读物,学生却兴致勃勃。课文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营养丰富的食品”呀,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怨不得学生,而是因为我们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专制所致:着意于对课堂的充分驾驭,使学生在每一次阅读课文甚至阅读课文的每一个段落时都要带着明确的任务,再加上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要一遍遍“引诱”或“审问”出自己制定的“标准”答案,使原本轻松活泼的阅读享受变成了学生的“苦役”。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阅读课文失去兴趣.理解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