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从2004年语文分省自主命题开始,至2007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进行了语文自主命题。"教育部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政策,使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的出现成为必然。由于分省命题是以"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体现地方特色"为主旨,所以各省命题人都不可避免地在高考试卷中打上自己的印记,从而使高考语文试卷呈现  相似文献   

2.
高考作为中国、世界的第一大考,其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教育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的高考分省命题实际过程中的利与弊和当初的分省命题的初衷有较大的差距。本文从教育与心理测量学的专业视角,对高考分省命题的优劣作出客观评析后,就分省命题应继续存在或逐步废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俗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纵观全国几十年的高考,经历了全国统一命题→分省自主命题→全国统一命题的发展过程.高考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但目前我国实行的高考分省自主命题却带来诸多问题,而且愈演愈烈,不利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因此逐步恢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势在必行.2015年使用全国卷的省市已达17个,2016年将有更多的省市使用全国卷.笔者对2012年—2015年全国新课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高考录取不公平现象更是受到猛烈的抨击。无论是从国家、学校还是教育层面来讲,高考录取不公平问题都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而且加剧了各地区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文章以区域公平为切入点,探讨高考录取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并认为这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高考录取制度不完善及监管不严,三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树立正确的高考录取政策公平价值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后发地区的教育状况和教育质量,完善教育法规,建立高考招生录取工作问责制。  相似文献   

5.
刘振华 《学语文》2006,(5):25-26
一、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出现的背景 1、“教育部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政策,使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的出现成为必然。 至2006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进行了语文自主命题,分省命题要以“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体现地方特色”为主旨,而各省命题人不可避免地又要在高考试卷中打上自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考录取制度的公平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各省市区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纵深引发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孰优的热烈讨论.区域公平名下的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地域差异制度遮盖了地域歧视与地域特权,公民受教育权平等的法理内涵要求区域公平应是在考试公平基础上极度审慎的二次调整,只有调整现行高考录取制度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  相似文献   

7.
教育权利公平、平等是一社会正义的底线,但是我国由于传统"城乡二元体制"导致教育资源城乡、地区分配严重不均,普通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严重侵蚀,特别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能享受当地的教育资源,不能有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以上海和安徽为例探究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领域——异地高考,揭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实现"教育平权"。  相似文献   

8.
《河北自学考试》2004,(5):32-32
近日从教育部获悉,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分省组织高考命题的范围,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省市今 9年将施行高考单独命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以省为单位逐步推进,自 1999 年起,各省在选择考试科目方面已有所不同,全国高考使用同一张试卷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扩大分省组织命题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此前,上海、北京已经自行组织高考命题。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强调,高考进行分省命题没有改变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性质。负责组织高考命题的省市,要全面贯彻国家…  相似文献   

9.
分省命题后,每年全国十几套的高考数学试题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对照和比较,这对各省的命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各省命题老师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考命题权限的下放,命题组织走向区域化,命题形式趋于多样化,高考分省命题必然出现多元化、多样化和地方化的趋势。这种“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政策设计,既可保证全国统一高考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又可适当顾及和适应各地方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需要。而在试卷结构的微调和知识点的描述上,分省自主命题中的素材选择和情境创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1.
由胡向东主持编写的高考分省命题研究丛书日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共三本,即《高考语文命题理论与实践》《高考数学命题理论与实践》《高考英语命题理论与实践》,分别探讨了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的命题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是湖北省也是国内第一套专门分科研究高考分省命题的理论与实践相关问题的专著,对我国高考分省命题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是研究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考形式是指高考的形态与结构,亦即指高考的外在表现方式。当前高考形式改革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废除高考;二是高校自主考试;三是分省命题考试。废除高考不可能;高校自主考试需谨慎,条件不成熟;分省考试正在实施推广。因此高考形式改革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必须凸显公平。  相似文献   

13.
功利主义教育公平观以学生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依归,倡导增加整体利益的效率观;平等自由主义教育公平观提倡平等与自由的调和,主张基本教育资源的实质均等原则、非基本教育资源的机会公平原则、补偿原则;自由至上主义教育公平观则致力于个人的教育自由,认为教育即是商品,政府应该制定公平的交换规则,个人拥有平等的自由受教育权;平等主义教育公平观则主张消除教育中的不平等因素,改善群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教育公平的理想类型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教育认识和教育政策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能够给教育实践以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又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困境。造成这一困境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不公平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合理的分省高考招生政策、浓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格局。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解除教育与户籍挂钩,关键在于改革分省高考制度,而建立科学有效的改革机制则为其提供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各省(区、市)存在的高水平大学高考录取机会差异,表面上是由高考分省定额制所造成,实则是隐藏在高考分省定额制背后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分摊共建大学办学模式以及基础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等深层原因所致。在经济、教育等区域发展严重不均的历史阶段,若废除高考分省定额制,将进一步加剧各地的高考录取机会差距。仅改变高考分省定额规则,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历史形成的各地高考录取差异。在"不可废,只能改"的现实面前,应力图通过国家宏观调整逐步使其回归到一个相对公平的位置。具体调整应在遵循国家利益最大化、兼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以及生源多样化等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分层调控的办法,即对"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及省属与普通高等院校实行不同的配额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2004年至今,高考大规模地分省(市)命题已走过四年的历程.纵观各地的高考数学试卷,在保持相对稳定、强调能力立意、体现各省(市)特色的基础上,数学命题呈现出以下几点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是我国高考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其产生和推进的历程与我国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反思和梳理此项新事物的发展脉络,对于我们准确把握高考改革动向,前瞻性地规划我国高考改革图景有着重要意义。一、高考分省命题的发展动因分析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长期实行国家统一命题制度。1987年教育部批准上海实行“3+1”高考改革方案并实施自主命题,2002年北京市经批准也获得了语、数、外三科的单独命题权,2004年,教育部加快实施“国家统考,分省命题”的改革举措,新增天津等九省市加入分省命题序列。据统计,2004…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考数学命题的几点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4年至今,高考大规模地分省(市)命题已走过四年的历程.纵观各地的高考数学试卷,在保持相对稳定、强调能力立意、体现各省(市)特色的基础上,数学命题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 ,197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元年。由于多种原因 ,这一年的高考试卷由各省命题 ,此后便改为全国统一命题。在时隔二十多年、历经新旧两个世纪的交替之后 ,2 0 0 4年高考 ,湖北省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试卷单独命题。这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了将现在实行的分省命题高考模式与此前的全国统一命题高考模式区分开来 ,本文将现在的分省命题模式称为“新高考”。“新高考”模式的出现与新课程的背景密不可分。 2 0 0 3年 3月 ,国家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新课…  相似文献   

20.
社会要体现竞争的公平、平等与和谐,首要的是竞争的起点要平等,这就要求营造一个全体国民平等受教育的环境,使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平等。中国深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教育对象严格限定,教育资源向城市严重倾斜,造成城乡教育机会不均、教育环境反差很大,出现了社会转型期城乡教育的隔离、倾斜与失衡,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