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情感学习”是指个体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建立社会关系、履行社会义务、完成社会工作而进行的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指向从事这些活动所必备的情感行为和情感技能。社会情感学习伴随着一个人的整个成长过程。教育是人的社会情感习得的最主要的途径,环境适应和社会交往是社会情感学习的其他重要途径。在中国基础教育面临深刻变革和转型的今天,加强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大学生情感教育现状分析,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从个体层面的积极情感体验、人格层面的积极情感构建能力、社会层面的积极情感适应三个层面确立了大学生情感品质的培育目标,并从课程情感目标设定、创设情感场景、情感传播等方面给出了情感品质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会影响其留学体验,基于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视角,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14位来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探究其自我呈现的途径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以学习场域的边缘人、交往的分化者、精神空间的建构者、情感能量的获得者、反身性的调适者五种角色进行自我呈现。恰适性逻辑与结果性行为逻辑共同构成的社会适应逻辑作用于来华留学生个体的行为选择与身份表达。因个体行为与制度间的高度互动性,影响其自我呈现的制度构成包括规制性的安排与惯例、规范性的交往规则、文化-认知性的社会框架。所以高校不仅要在规制性层面进行政策调整,还应当对文化-认知与情感层面予以关注,从而促进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4.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道德目标.个体道德目标的培育是一个发展人的道德认知、陶冶人的道德情感、培养人的道德行为的复杂过程,即运用道德倡议、道德指令和道德禁令的形式激励人的高尚行为,指导人的正确行为和约束人的不良行为,逐步培养个体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爱国责任与情怀、敬业精神与追求、诚信品质与操守、友善心态与气度.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庸在中国社会个体与中国文化社会适应类型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性。研究中国社会个体适应类型的特性,对于理解中国社会个体和社会集体的适应行为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遵从类型、仪式主义类型、退却主义类型以及重构主义类型来分析研究中国社会个体适应特征的隐性中庸特征。中庸是中国社会个体成员中适应类型中的隐性共性,对中国人的行为处事和价值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胡春鲜 《大学教育》2024,(1):134-137+141
经典著作是人类历史智慧的凝结,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经典阅读是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心智和生命的成长。在微阅读、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泛化的语境下,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上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行为上却疏离经典作品的“知行不一”现象。可以从个体、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即促进个体的“生命自觉”、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逻辑理路。最后,从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三个环节构建经典阅读推进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自我,通常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意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种成分。它是激发个体对环境信息选择加工和价值估价的积极代理者,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行为。嘲这种社会行为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个体的人格特质,另一方面来自传统文化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和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与基于人自觉自愿情感体验和价值诉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脉相承。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来看,其培育的内在根据在于其自身的科学性、超越性、人本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来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动力包括个体需要视角的内驱动力、社会意志视角的环境动力和国家命运视角的情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