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证了"经济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并指出两者借助于一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了统一,从而增进了社会公共利益.斯密"经济人"利己与利他人性观的辩证统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构成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但是,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自利和利他应当是兼容的,而不是势不两立的,即自利必须以互利为前提,利己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坚决遏制极端利已主义行为,创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3.
“:利他”与“利己”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甚至主张“利他”与“利己”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从全球环境来看,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注意人际环境中的互助与合作,努力达成“利他”与“利己”关系的“和而不同”的局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他与利己的和谐才最可以符合人的利益而且是最容易达成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和发展集体主义,丰富集体主义内涵,对集体主义的道德思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集体主义中存在利己与利他的问题,集体主义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摈弃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错误的物质利益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唯物辩证地认识看待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法律制度化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处理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利他行为时有发生。从利他的角度,通过重新审视经济人假设中过度强调经济主体自利的一面,可以看出纯粹利他经济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在这个意义上,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不仅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也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般认为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观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的关于道德概念、命题和规则等 ,主要包括集体、真诚、尊老、律己、报答、责任、利他、平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道德情感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导和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可以看出 ,无论从观念…  相似文献   

8.
闲暇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道德伦理约束下的行为具有从闲暇中获益的根本规定性。人是有限理性人和完全社会人的合二为一的闲暇主体,在道德伦理所具有的无形力量的牵引下,利己与利他既是闲暇行为趋向的结果,也是闲暇行为不可能背离的内在秩序法则。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是要受到多种因素的支配.本文着重从“猎鹿博弈”这个模型出发,来探讨我们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从而做到利己基础上的利他.  相似文献   

10.
利己与利他并非只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关系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真正做到利已与利他的统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利己与利他的博弈论分析--幼儿德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博弈论的观点,“互利互惠”有助于实现个人与团体利益的最优化。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实践中经过多次博弈,往往会发现“互利互惠”这一“金规则”。这一博弈的过程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人类思想史上“道义论”和“功利论”的论争以及现实社会中人们一方面推崇着“舍己为人”的思想.一方面又茑行着“唯我至上”的生活的混乱状况,通过对人的存在特点和环境的分析论证利己是人的行为起点,利他是其逻辑结果的利己与利他统一的观点,并以此为立足点对主体道德生活方式的存在过程进行层次分析.据此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如何建成一个良序社会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教育管理过程是在部门管理者组织之下通过部门成员合作而创造集体产品的过程,其间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会使部门管理者具有更多的空间进行制度变通,当部门发展预期较差时部门管理者会做出保护自身职位收益的抉择,部门管理者的机会选择于是损失部门发展的效率。所以建立淘汰机制的、同职不同待遇、部门管理者能够进行横向比较的机制是学校高层规范部门管理者行为的制度设计方面必须考虑的。  相似文献   

14.
"亚当·斯密问题"的澄明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当·斯密问题"之所以引起学术界长达百年的兴趣与论争,实则在于其自身所蕴涵的现实世界中人们利益需要与道德需要的分离与偏颇,而斯密问题能否被真正解决,对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以及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安身立命都具有根本的意义。文章在对"亚当·斯密问题"进行澄明与解读之后提出,中国所追求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斯密所理想的在道德基础之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好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及其伦理原则—论亚当·斯密的“合宜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所有的前现代社会,道德的评价都以利己心和利他心为基本标准,到了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道德的评价却是以在利己心和利他心之间实现某种平衡的"公正心"为基础的.亚当·斯密的学说就从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出发,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伦理原则就是"公正"、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基石就是"公正心"--他称之为"合宜感";亚当·斯密揭明了"公正心"的内涵和要求--学会从无直接利害关系的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并约束利己心.  相似文献   

16.
本以“斯密难题”为切入点,论证“斯密难题”不过是个假问题而已,并深入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在必要的张力下的统一,而不是截然的割裂,它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部矛盾,因此,既是“经济人”又是“道德人”的人,才是完整的“社会人”,这一点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视野中,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利他选择,是由个人的实践成熟度来推动的,从物质利益支配的被动利他选择(实质利己)发展到由自我发展提供能动支持的主动利他,既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进程,也是社会共同体所需的价值原则.依据人的依赖性、基于物的依赖性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发展三大形式,以利他与利己变动展示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进程,表现为从原始血缘性利他本能到个人利己主义经济理性再到自由自觉的利他主义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 ,对正确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对我国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并不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错误地理解、歪曲他的思想不仅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 ,而且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应当具体地、辨证地把握。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强法律和道德建设来协调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利己——损人、利他——损已往往被被认为有必然联系。根据伦理学、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与字源学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1.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反映了道德的实质内涵;2.为已利他是道德恒常性的表征。在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应该承认为已利他和纯粹利己的合理性,并根据孩子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有实效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利己"经常与"自私"结合在一起作为同义词使用,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存在对个人权利漠视的传统和泛道德化评价的现象,因此把利己作为一种与自私的道德评价一样的消极价值。从理论上说,自利与利己并不是伦理上消极的德行,虽然极端的自利与利己是"自私自利"的消极的伦理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