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为什么把“沸腾”内容安排在“蒸发”内容之前? 答:关于水能够变成水蒸气的教学,大多教材都是先引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然后再了解水的沸腾。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观察到水慢慢变干的事实,然后让学生思考水到哪里去了?能看到它吗?这说明水变成了什么样的物体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与想象得到水干了是水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气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蒸发和沸腾”是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汽化和液化”中的第一课时。教材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蒸发现象出发,通过在手背上涂酒精所产生的感觉来体验蒸发现象,教材没有再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因为小学科学中已对此做过定性的研究。在此,教材的重点是观察水的沸腾。虽然沸腾现象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其发生的全过程学生未必很清楚。  相似文献   

3.
本课是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六年级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蒸发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运用粒子模型解释蒸发快慢的原因等。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沸腾现象、物质的粒子模型等知识,还设计过“种子发芽”、“分辨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等简单实验。  相似文献   

4.
《水的蒸发和沸腾》一课实录,反映出学生在认识“水蒸发带走热量”时十分顺畅,我感到有一疑问。 我曾经多次听过《水的蒸发和沸腾》一课,学生每次在认识“水蒸发带走热量”时总感到困难,我们也曾对此作过分析,认为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只有用皮肤去感觉物体的冷热的能力,由于没有热传递方面的认知经验,所以在认识这一问题时感到困难。这与刘晋斌老师在教《壶嘴高低的科学》一课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水平线的认知经  相似文献   

5.
蒸发与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初学物理的同学常常容易产生“汽化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水的沸点为100℃”等错误认识.究其原因是混淆了蒸发与沸腾两个物理概念,没有注意其异同点.现将两概念比较如下:一、相同点1.都是汽化现象;2,都要吸收热量;3.都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二、不同点1.部位不同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而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2.程度不同蒸发时液体汽化缓慢;沸腾时液体汽化剧烈.3.限温不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沸腾只有当温度达到沸点并继…  相似文献   

6.
万宝瑞 《物理教师》2002,23(6):63-63
以前曾看到几份初中物理辅导材料 ,其中汽化部分内容均有这样的题目 :判断“蒸发需吸热”说法的正误材料给出的“正确”答案均是“蒸发需吸热” .有的老师在总结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沸腾的相同点时说“都吸热” .还有的老师在总结蒸发特点时就说 ,“蒸发需吸热” .有的教材有这样的描述 :“酒精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液体蒸发时吸热 ,可起到降温致冷作用 .”有人就理解为“吸热是蒸发必要的条件” .以上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究其原因是有的教师对液体蒸发的微观机理不清楚 ,所以有必要将蒸发的微观机理弄清楚…  相似文献   

7.
看了黄智林老师《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纪实课,颇有感受。 一、采用“用湿布擦桌子比赛”的竞赛激发法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上好本课打下了基础。 二、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举例分析引出蒸发的概念及蒸发的条件,循序渐进,层次清楚,符合小学自然教学的规律。 三、分析“水的沸腾”。安排学生从实验入手,这是又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充分体现了自然教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补充一些实验,或对教材中的某些不太理想的实验进行改进,来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初中物理第一册有关“蒸发”和“沸腾”的内容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补充和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实验说明蒸发和沸腾在什么状态下能够进行  相似文献   

9.
许秀群 《物理教师》2001,22(8):41-41
在初中物理“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下列现象:水在吸热升温过程中,水中会产生气泡,起初气泡少,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小,甚至消失;温度达到90℃左右时,气泡数量会逐渐增多,体积会逐渐变大;达到沸点时,便产生大量的气泡,水沸腾起来.这里的问题是:水的温度在没有达到沸点时,水中产生气泡的汽化方式是蒸发还是沸腾?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学习蒸发与沸腾的时候,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说明它要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有的同学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致冷作用”,就是液体蒸发需要从外界环境吸热,不从外界环境吸热液体就不能蒸发,这样理解是不对的。液体蒸发与液体吸热之间并没  相似文献   

11.
一、明确实验目的教科书对本节实验目的的表述是〔目的〕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这种表述方式简单明确,概括性强,教师要做好这个实验,则必须有更为具体明确的目的。根据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和“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确定如下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知道沸腾现象的主要特征和发生条件。(特征:①水中有大量汽泡上升;②水面剧烈波动;③吸热恒温等。条件:持续吸热。)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沸腾跟蒸发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沸点是液体的特性之一。3.初步了…  相似文献   

12.
小学自然第一册第一单元:水和空气,包括《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水的蒸发和沸腾》、《水蒸气的凝结(一)》、《水蒸气的凝结(二)》、《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七课。复习要点1.认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液体。2.了解什么是蒸发和沸腾,以及蒸发快慢的条件。3.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的现象叫做水的凝结。能区别露和雾。  相似文献   

13.
成语与物理     
许多成语中都包含有物理知识. 扬汤止沸,意思是舀动沸腾的水,使它不沸腾.比喻暂时救急或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什么用扬汤的办法能使沸水不沸腾呢?主要是因为在用勺或瓢将部分沸腾的水舀起再倒回的过程中,舀起的水部分被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这些水  相似文献   

14.
江山 《物理教师》2007,28(8):2-2
初中物理8年级上册“蒸发与沸腾”中有一实验探究,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学生们能发现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一规律,教师适时的指出这一温度就是水在这一气压下的沸点.但实验中发现测出的沸点各不相同,有的是97℃,有的是98℃,……甚至是103℃,而学生们早已知道水的沸点是100℃,这如何解释?大多数教师就用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来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复习内容小学自然毕业复习指导与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1水和空气的知识。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及其条件,以及水的形态变化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风向和风力,学习风的观测。认识空气的成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教学中巧妙地将一些成语引入课堂,不但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提高兴趣,易记,而且对成语本身的寓意也将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是大家共熟的两个成语。我在学生学完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后,提出了这两个成语,并让学生展开讨论,1.“扬汤”为什么会止沸?①“扬汤”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②“扬汤”相对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③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及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所以“扬汤”其实加快了液体的蒸发;④又因为液体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致使本身的温度下降,那么在沸点下沸腾的液体既然由于加快蒸发而使其温度下  相似文献   

17.
唐红鹰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9):11-11,24
《蒸发》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有:汽化的概念及其两种方式;蒸发的概念;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蒸发时吸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难度不太大,学生容易接受.从后续章节看,该节内容为《观察水的沸腾》、《液化》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汽化实验题可分为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和观察水的沸腾特点这两个实验,是汽化内容教学的重点内容.这类实验题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给人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在近年来中考命题和单元测试中时常出现,下面精选部分试题加以分析:一、以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为背景的命题.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这三个因素有关,当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可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初二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中 ,有部分学生画出水沸腾的图象如图 1所示 ,并得图 1图 2出水沸腾一段时间后 ,水温降低的结论 .这跟多数同学得到水沸腾时水温不变的结论不一致 .为使学生自己弄懂原因所在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重新做水沸腾的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一、实验要求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水烧干后 ,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 ?二、学生实验记录的归纳及分析1 .两支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当时气温 1 7℃ ) .2 .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 :( 1 )刚开始时 ,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 ,这是空气中受热的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而成 .( 2 )烧杯底和内壁有气泡 .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 ,烧杯和水的温度升高 ,烧杯外壁的水珠消失 ,附在杯底和杯壁上的空气以及溶解在水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在杯底和内壁产生气泡 .( 3)水面上方有“白气”,温度计露出水面的部分附有水珠 .加热过程中 ,水温升高 ,水蒸发加快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有的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有的附在温度计上 .( 4)水沸腾前温度计 2的示数高于温度计1的示数 ...  相似文献   

20.
项贤民 《物理教师》2002,23(9):42-44
1 分子动理论对水的蒸发现象的解释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水分子中 ,总有一些速度大的分子能克服液面其它分子的吸引跑到水面外面去成为水蒸气分子 ,这就是水的蒸发 .2 过热水在实验室中做水的沸腾实验会因为所用水的干净程度不同而得到两种不同的实验结果 .(1 )用一般的河水或自来水来实验 ,那么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 ,对水继续加热 ,水就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 ,水温保持沸点不变 .(2 )把水提纯 ,并去除水中的微小的空气泡及尘土 ,烧杯也经过精密的清洗 ,去除杯上的油渍及尘土 ,实验结果是水温达到沸点后 ,对水继续加热时 ,水并不沸腾 ,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