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为了能真正实现"乐于习作"这一理念,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生活为主线,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捕捉生活"、"提炼生活"、"丰富生活"、"思考生活",才能真正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必须具体落实到对生活在世界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关照,才能彰显"生活世界"之所以存在并超越现状的魅力."生活方式"是生活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生存形式和内容,是对"生活世界"话语的关注性超越.可以把学生在一定空间中展现出的流动的"生活方式"分为认知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行为方式、话语方式和交往方式,从而在对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加以考察的基础上要求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回归"是从教育不注重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走向学生的本真存在,那么"超越"不但是对教育"回归"本身的超越、学生本真存在的超越,更是一代新人对成人所代表的现世的超越、是基于回归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在达成成人和学生的"视界融合"的同时对人类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有三层含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对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成为真正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即对教育场所的看法——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也就到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生活场景"基本上是属于精心选择的"美好生活图景",而不是或者说大多数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儿童从教材走向生活,把教材承载的价值、目标和儿童的生活有效链接起来,让儿童主动、积极地用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从而达到"感受"、"体  相似文献   

6.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7.
"生活作文"注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猎取、拥有丰富的素材;"生活作文"构建先"生活"后"作文"的课堂教学形式;"生活作文"提出:作文即是生活实践时;"生活作文"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大张旗鼓地提出"创造生活"。  相似文献   

8.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初中生要学会向生活要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学会随时随地"记"生活,深度回忆"思"生活,多种感觉"品"生活,三言两语"话"生活。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活用生活素材,学会确定主从"裁"素材,角度巧妙"新"素材,细节描写"厚"素材,由句到文"扩"素材,写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多姿多彩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0.
王广胜 《成才之路》2014,(29):18-18
正"体验"与"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热点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这里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作文记录着个体生命发展的真实足迹。初中学生要练就一双敏于观察的眼睛,要善于感悟、乐于表达,用自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理论围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提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功能与方法,体现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社会诸关系的协调与统一,处处闪耀着和谐教育思想的光辉。一、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块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而"生活"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只有全面深刻把握不断变化的"生活",才能真正实施"生活化"教学,才会赋予思想政治课教学以生机与活力、生命与意义。一、紧扣各模块"生活"内涵新变化,进一步树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程实际就是"生活课程",其建构以经  相似文献   

13.
生活化语文     
<正>写下这个题目,主要想解答四个问题。一、"生活化语文"的内涵"生活化语文"实际上是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简称,是指语文教学的策略、途径、过程、方式和方法等的生活化,应属于一个教学实践和操作层面的概念。"生活化语文"中的"生活"包括作者生活、课文生活、读者生活、教师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和现实生活素材等。其中作者生活指作者生活的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愿望、主张和写作意图等;课文生活指课文的语境、情节、情境、意境以及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等;读者生活指  相似文献   

14.
十几年来,我国的"生活德育"研究经历了概念提出、系统研究、反思争鸣三个时期。有关研究探讨了"为何要提出‘生活德育’"、"什么是‘生活德育’"、"如何实施‘生活德育’"等问题,并对"生活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生活"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生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卢梭的"自然生活教育"、斯宾塞的"科学生活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从不同的方面论速了教育争生活的关系.当代"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正是教育者在继承这些伟大教育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教育发展对教育和生活关系再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写作不能无病呻吟,总还是应当有感而发。然而"感"从何来?当从每日正在经历的生活中来。"生活"是什么?生活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也是人类这种生命的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动、工作、休闲、社交等职业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的含义相当广泛,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全在我们的生活范畴。"生活"是一个又一个场景,刻印成每个人独特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离开了"生活","作文"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认为作文的"活水"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新课改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立足生活,写好作文呢?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真心流露,走"观察——积累——品味——创新"的写作之路。1、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学生的生活却是一种相对稳定、静态的生活,司空见惯、周围已经熟悉的一切很容易造成学生视觉上的"色盲"和"弱视"。因而学生一提笔,就觉得生活贫乏单调,没什么可写。其实不然,还是古人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地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并把基础教育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笔者认为:语文老师应该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学新理念.那么,教师如何运用生活之水滋养语文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新课程要求"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正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