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方智库从自我视角发现,用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无法确切地描述中国的具体影响力,因而提出了一个介于在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的“锐实力”(Sharp Power)。澄思寂虑,西方的中国“锐实力”思潮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与当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处的不同境遇,也透视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仍任重道远。为此,要夯实中国价值基石,把准中华文化命脉,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注重媒体舆论力量,掌握国际话语权,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人们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他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3.
<正>“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数十年间,北京双奥跨越,亦是中国国力发展的跨越。中国前行不辍,一路夯实“硬实力”基础,绽放“软实力”魅力,跨越自身;同时不忘融入世界,表达中国态度,展现中国风姿,带动国民、带动人类再跨越。经济更繁荣,交通更便利,科技更发达,是中国“硬实力”跨越的体现。大国者,必向内深深扎根,  相似文献   

4.
论点传递     
切莫忽视“软实力”杨弘远院士在《武汉大学报》第984期撰文指出:当今世界,竞争无所不在。竞争需凭实力,但许多人只重视“硬实力”,却忽视了还有“软实力”。最近,国际上有识之士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它是无形的力量,但又是巨大的力量,切不可忽视。就一所学校、一个学院来说,所谓硬实力,无非是指办学规模、队伍人数、学科优势、课程门数、基地档次、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等方面。我们注重这些方面,无可非议。我们的弱点固然表现在硬实力还不足,而软实力不足则尤为突出,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硬实力的发挥。软实力有质无形的…  相似文献   

5.
马海波 《留学生》2014,(17):14-17
正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从提出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何培育我国的软实力,有效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已成为从高层到学者都要探讨的课题。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目前在国际政治领域,"软实力"一词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对于软实力这一范畴,学术界看法不一。约瑟夫·奈把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类。约瑟夫·奈认为,硬实力(hard  相似文献   

6.
国际中文教材是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平台,优塑并传播中文教材的中国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中文教材应着力塑造“内刚外柔”的中国形象,即文化自信、科技赋能的“内在刚性”形象与可亲可爱的“外显柔性”形象交融并济,切实提高中文教材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效能。教材反映中国语言文化的软实力,教材与科技的融合是国家硬实力的体现,进一步增强教材的“软、硬实力”可实现中国形象的内在刚性表达。中文教材需要凸显“可爱”的叙事特点,讲好可爱的中国故事,塑造可爱的中国人物,采取外国学习者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话语实践,不断完善中国形象的外显柔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彰显大国实力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于我国硬实力的提升和整个国际地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金融危机考验企业软实力。中国的和平发展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要注重“软硬互补”。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不断做大做强,同样要注重“软硬结合”,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谭文岳 《广东教育》2005,(10):40-4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荒”“煤荒”和““油荒”一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热点,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好能源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的崛起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更取决于文化、意识形态感召力等软实力,两者共同发展是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标志。中国倡导并实践和谐,对内借文化振兴建设“和谐社会”,对外用和平发展来实现“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相辅相成,这种“双和模式”,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从而全面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跻身于国际世界,除了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之外,还必须拥有和打造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软实力”。和谐文化既是凝聚力更是竞争力。和谐文化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的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综观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具有较好的国内外环境,但也存在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学界普遍认同的西方社会的“冷战”屏障、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硬实力支撑力量的薄弱外,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科学界定、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三个问题更是不容小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下硬功夫。  相似文献   

13.
赵华栋 《甘肃教育》2010,(17):19-19
上个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183;奈,发现美国整体实力中软、硬实力不对称的问题。于是从战略的高度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当初约瑟夫&#183;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主要用于分析美国的政治外交政策与策略。约瑟夫&#183;奈将国家的实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在国际事务中的强制性能力,依赖于一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相似文献   

14.
促进能源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我国一次能源严重供不应求现状的分析,利用要素禀赋理论说明能源贸易合作的重要性。金融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促进要落到实处,就要依托现存的与未来的金融渠道,推动“一带一路”的沿线相关国家及其能源产业合作,进而促进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是一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费在持续增长,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会越来越少,且利用这类能源会带来环境污染。未来二十年,中国将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中亚地区的能源"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地区拥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世界主要力量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是该地区的能源。对中亚能源的追逐,隐藏着不同“玩家”的地缘政治目标。中亚国家也积极利用“能源”作为一种工具,奉行“大国平衡”的战略,以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中亚国家继续奉行实用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推动不同出口方向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中国新疆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经初步建成通气,这是2009年中亚能源领域最引人关注的一件事。除中国外,在中亚能源竞争中其它各方有进有退。但各方目前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只是暂时的,世界主要力量在中亚的能源竞争将长期持续下去,竞争态势的变化会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7.
史敏 《文教资料》2009,(3):81-84
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国家"软实力"概念及理论,给了世人一个区别于单纯从硬实力权衡国家权力的新视角及思维方式.在中国硬实力已有很大发展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关键时刻,全面提升中国"软实力"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以更有利于中国崛起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文章以为在中国硬实力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出具有高度国际认同度和普遍度的中国化国际理念及思想,才能获得具有国际战略价值的软实力.在中国目前正谋求实现和平崛起的时刻,软实力的提升无疑会有助于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8.
严昭柱 《上海教育》2008,(15):69-70
现在,我国正处在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形形色色“中国威胁论”的干扰,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宝贵遗产,借鉴当今世界一切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深刻认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国家软实力。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适度,是我国社会要解决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古代部分学者在对于“人口剧增所带来的危害”、“人口增长与资源相适应”,甚至就“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探究中,都提出了一些不可多得的见解。深究其中,对于研究当代中国人口问题,把握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促进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6月5日在北京大学出席“21世纪的物理学和中国的发展——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学者研讨会”。他强调,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海外学人为国服务,回国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李岚清会见了与会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李政道,及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学者代表,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李岚清高度评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学者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他指出,留学人员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