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戏曲这个词,是近代的叫法。历史上,许多人把它叫作“传奇”,用大戏剧家孔尚任的话说,就是“事不奇则不传”。就是说,情节故事新奇,引人入胜,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特色。近来,颇听到一些提倡淡化戏曲情节的议论。我觉得,一些小戏,作些散文化、写意化结构的探索是件创新的好事。小戏小品,篇幅不长,写出一种心态,一种意境,给人一种美感,可以发人思考。我看过一个小戏,写一条路上,路灯坏了,青年路过,摸黑跌了跤,却没有想到去修灯,而一个盲老人,听说好多人在这段黑路上跌跤,摸着把灯修好了。小戏没有复杂的新奇情节,就是再现了生活中的这么一个场面,给人留下了一种意境,让人思索为什么一个盲老人处处为别人着想,而那个青年眼睁睁,却连方便自己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舞台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先是相声受群众宠爱,接着小品热,出现了一批演小品的名演员,后来,从小品发展到戏曲小喜剧,不少戏曲剧种的小喜剧,成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看家戏。究其原因,是这些艺术形式短小精悍,节奏明快;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喜剧色彩浓,让人在笑声中得到美的享受。 戏曲喜剧,就是能让人们在笑声中受褒美贬丑思想启迪的艺术,所以,时代需要它,人民喜爱它。时代呼唤戏曲喜剧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戏曲体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悲剧、喜剧,文戏、武戏,大戏、小戏,折子戏、连台戏,这些从不同角度分类的丰富多彩的体裁。但是,人们通常说的戏曲体裁,一般指的是悲剧、喜剧等按戏曲内容划分出的不相同的体裁。 什么是悲剧?什么是喜剧?历来的艺术家、理论家论述颇多。我觉得鲁迅先生的两句话概括得精辟,他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里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相似文献   

4.
要了解民族戏曲中悲剧的特点和品格,需先了解它的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是由说书演变发展而来的。宋代的说书人说的多是连续的长篇悲剧故事,所以,演变成舞台演出形式的初期,其表现形式为:能表演的情节由演员表演,不适于表演的情节,就像说书那样作讲叙,这样,话本里的长篇悲剧故事,在戏曲发展的初期,就被原封搬上了舞台。可以说,悲剧是伴随着戏曲的产生而出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戏曲“化石”《刘协状元》,就是早期戏曲说书与表演相结合的古  相似文献   

5.
以上谈了戏曲以歌和舞演故事的特点,下边再来谈戏曲以虚拟表演和程式动作表现生活,而不是按生活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的特点。这个特点,把戏曲与话剧、电影、电视剧分别开来,分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表导演体系。话剧和由它演化发展出来的电影、电视剧,属于写实的表导演体系,它们的表演各有其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追求真实地再现生活。其表演,离生活越近,越能感动观众。近期引起社会轰动效益的电视剧《渴望》、电影《秋菊打官司》,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努力贴近生活见长,赢得观众的。  相似文献   

6.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毛泽东同志为民族戏曲改革定下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的核心,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批判地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使民族艺术跟上时代的发展。它的思想根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批判地继承人类文化遗产的学说。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这个方针为指导,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戏  相似文献   

7.
戏曲,从来是群众欣赏的艺术,戏曲的语言,应该是群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明白的雅俗共赏的语言。这就是历代评戏者崇尚的“本色”语言,用文学家冯梦龙的话说“本色者,常谈口语而不涉于粗俗。”综观戏曲史,流传下来的优秀戏曲,其语言都有雅俗共赏特点。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现在拿来阅读,还朗朗上口,舞台演出,观众还看得明白。流传下来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中的好戏,也具有这样的特质。相反,有些文人写的雅戏,过分高雅,现代观众既听不懂对白,也弄  相似文献   

8.
戏曲的语言,有念白和唱词之分,念白又有无韵和有韵之分,唱词也有一韵到底与多韵角之分,但是,概言之,都应该有诗的韵味、词的节奏感,讲究韵律。有人把戏曲唱词称之为“能唱的诗”,这是确切的。好的唱词,应该是一首美的诗!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韵律美的语言,字分四声,平仄分明,韵域广阔,铿锵恢宏,为戏曲语言美的韵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视听艺术,所以,语言自然是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 许多艺术形式是以语言为基石的,但是,因为各自的表现特点不同,对语言的要求也不相同。如,电视、电影作为以视觉为主的艺术,动作可以表现的内容,应该努力精简语言,而鼓书作为听觉艺术,则要求努力把动作用语言表述出来。戏曲是一种特殊的视听综合艺术,其基本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用歌唱演故事需要语言,用道白讲故事更需要语言,连用舞蹈表演故事,在写剧本时,也需用语言表述明白,把演员需完成的动作描绘出来。总之,离开语言,就没  相似文献   

10.
戏曲是表演艺术,表演是它的重要特征。优美的念白和唱词要和表演结合为一体,才能形成感人的戏。有人把戏曲归结为动作艺术,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戏曲的语言,是与演员的动作结合的语言,它应该能够启发演员发挥表演才能,有助于戏里的人物活起来、动起来,给演员创造念之、思之、歌之、舞之,载歌载舞表现生活、塑造人物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有位同志向我提了一个问题:看了《聊斋》里的“骂鸭”,印象不深,而吉林民间艺术团把这篇小说移植到戏曲舞台上,改编成拉场戏《骂鸭》。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看后怎么也忘不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就是戏曲艺术表现特点的魅力所在。《骂鸭》的故事很简单:鸭二爷偷了刁三娘一只  相似文献   

12.
繁体字的“戱”字,由“虚”与“戈”组成,就是用虚假的戈对阵之意。就是说,“戯”是要在舞台上对阵战斗,不对阵,没有冲突,也就构不成“戱”。 戏剧家陈白尘说了一段很形象的话:“有一个人突然掉进一个很深的陷阱,他为了活命,就千方百计搏斗,这个挣扎搏斗的过程,就是戏。他如果是个很值得同情的人,他最后终于胜利了,就是喜剧;失败了,便是悲剧。陷阱,是个比喻,是指一个环境、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戏曲是宋元时期,在民间鼓书、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从诞生起,就带上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和表现优势。最近,我看了现存最古老的一个戏曲本子、南宋时代的《张协状元》的复古本演出,写的是穷书生张协中了状元忘了恩妻的故事。当时的戏,在展示故事时,先用说书的形式叙说,可以表演的段落就由几个角儿演示,不宜演了就再  相似文献   

14.
在戏曲创作中,现在人们写得最多的可算是新编历史剧了。原因大概是:戏曲剧种多是比较古老的剧种,形成了古代生活的一套表演程式,用起来得心应手,而表现现代生活的表演程式,还需要创造,创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举个例子,在传统戏里表现坐车,手持两枝画上车轮的旗,人们就承认这是坐车了,而现代乘汽车,用这种方式表现,尚需观众认可。所以,在戏曲创作中,表现历史题材的作品没有因为时代的前进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要创作出一台好戏,首先要有一个好剧本。但是,就戏曲创作的全过程来说,有一个好的剧本,仅仅是创作一台好戏的第一步。行话叫做“一度创作”,要完成这个戏,还需要进行艰辛的二度创作,即:由戏曲导演统筹策划,进行唱腔、舞美、表演等一系列舞台艺术创造,才能把一个戏立在舞台上。这就要求,一度创作(写剧本)。要为二度创作(把剧本搬上舞台)着想,统筹考虑,协调一致,使立在舞台上的戏,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梅兰芳大师在总结表演艺术时,说过一句十分精辟的话:“由简到繁繁又简,无限工夫内中含。”就是说,用动作表现一个人物的性格,其表现手段是由简到繁的,开始时,表现手段不丰富,动作是简单的,随着对人物性格理解的深化,动作逐渐繁多起来,语言、动作、眼神、气韵、情感丰富了,但是,表演也繁杂了。等到真正理解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住了这个人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戏曲舞台受影视艺术和各种外来艺术的冲击。不太景气。但是小百花越剧团带着《红丝错》、《陆游与唐琬》、《西厢记》和几个小戏进京演出,轰动了北京城,场场客满,台台叫好,被一些报刊称之为“小百花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戏曲的重要题材,可是,多年来我们写这类题材的作品少了。其实,在群众中,特别是在青少年中,提倡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而通过艺术作品倡导民族美德,又是最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地方戏曲到底有多少种?据统计,在三百种以上。而且,不少剧种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摇篮里继续诞生、发展,譬如,吉林的民间小戏“二人转”,转来转去转出了新剧种“吉剧”,京东大鼓丰富发展诞生了“曲戏”。现在,各地的新剧种还在不断涌现,不少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歌曲舞蹈演变成了戏曲,成为受到本民族群众喜爱的戏剧。中国戏曲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经久不衰,枝盛叶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看,就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间性,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民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20.
戏曲的情节,是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是从人物性格生发出来的,人物性格塑造,决定着情节的增减取舍。到底什么是情节呢? 我觉得,高尔基对情节的解释,是最为准确的。他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这就是说,情节是戏曲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